梁曉敏 馬亞榮 孫彬 林曉鳴 何紅波
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死于自殺[1]。2012年至2015年,中國的自殺死亡達到6.57/10萬人年[2]。自殺風險與精神疾病高度相關,精神障礙患者發(fā)生自殺相關行為的風險高于普通人群。國外研究顯示,女性、中年、失業(yè)、絕望、沖動、既往自殺未遂史是精神障礙患者發(fā)生自殺未遂的風險因子[5-6];我國研究發(fā)現女性、青年、發(fā)病次數、住院次數、家庭關系是患者發(fā)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7-8]。目前關于自殺風險和相關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大學生等人群,以及抑郁障礙患者,但對其他精神障礙患者,尤其是精神科住院患者的研究較少。精神科病房是精神障礙患者出現自殺風險的高危場所,醫(yī)護人員能對潛在的自殺高風險患者盡早識別和預防尤為重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一家精神專科醫(yī)院住院患者近期發(fā)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為加強臨床上早期識別和評估精神障礙患者的潛在自殺風險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查閱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選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入院的患者。納入標準:①第一診斷符合《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tǒng)計分類》(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10)診斷標準;②入院當天完成簡明國際神經精神訪談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 自 殺 模 塊(簡化版)評估;③住院一般資料記錄完整。排除標準:MINI自殺模塊(簡化版)數據缺失或不全。共收集1097例住院患者資料。
本研究方案經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橫斷面分析。從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人口學資料,以及精神疾病診斷、住院時長、自殺風險和自殺相關行為等臨床資料。其中,精神疾病診斷根據ICD-10分為4類:精神分裂癥,重性抑郁障礙,雙相情感障礙,以及其他精神障礙。
患者入院當天使用MINI自殺模塊(簡化版)評估自殺風險和自殺相關行為。該量表共6個條目,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廣泛用于精神疾病患者自殺風險評估[9-10]。本研究按照量表第5條條目“1周內是否有過自殺未遂的情況”將患者分成近期無自殺未遂組和自殺未遂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年齡等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性別、婚姻狀況、戶籍、工作狀況、保險狀況、診斷和既往自殺未遂史等比較采用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近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以不同組別為因變量,人口學和臨床資料作為自變量,變量篩選采用enter法。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1 自殺風險評估情況 共納入1097例患者,年齡(37.2±17.2)歲,其中男性 614 例(56.0%),女性483例(44.0%),MINI總分平均 3.3±7.4。1周內有自殺未遂者85例(7.7%),見表1。
2.2 一般資料比較 近期有無自殺未遂的兩組患者年齡(t=2.624,P=0.009)、婚姻狀況(=10.991,P=0.001)、保險狀況(=4.798,P=0.028)、精神障礙診斷 (=64.941,P<0.001)和既往自殺未遂史(=438.013,P<0.001)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別、戶籍、工作狀況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1097例精神障礙住院患者一般資料
2.3 近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患有重性抑郁障礙(OR=5.227,P=0.001)和既往有自殺未遂史(OR=89.311,P<0.001)精神障礙住院患者在近期發(fā)生自殺未遂的風險較高,有保險(OR=0.586,P=0.005)患者風險較低。見表3。
表3 精神障礙住院患者近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自殺未遂者是自殺的高危人群,在一般人群中的終生發(fā)生率為2.7%[11]。研究短期內發(fā)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有利于臨床工作者對潛在自殺風險患者進行早期識別和干預,減少自殺相關行為的發(fā)生。國外研究發(fā)現,約80%的自殺未遂者患有精神障礙[12],故精神障礙患者的自殺干預更應該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關注。本研究提示精神障礙住院患者中,7.7%在近期(最近1周)發(fā)生自殺未遂,診斷為重性抑郁障礙、既往有自殺未遂史和無保險是精神障礙住院患者在短期內發(fā)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
患有重性抑郁障礙是自殺行為發(fā)生的重要且關鍵預測因素[13]。國外研究顯示,重性抑郁障礙患者發(fā)生自殺未遂風險是其他人群的5倍[14-15]。本研究發(fā)現重性抑郁障礙患者發(fā)生自殺未遂的風險較高,是其他精神障礙患者的5.23倍,與既往自殺未遂相關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13-15]?;加兄匦砸钟粽系K對患者的社會和個體功能影響巨大,使患者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下降,還可能由于病恥感、缺乏有效治療和精神衛(wèi)生資源不足等原因,大多數重性抑郁障礙患者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導致患者自殺風險增加[16]。故醫(yī)護人員應該更加注重對重性抑郁障礙患者的自殺預防。
既往研究顯示,既往自殺未遂史與患者再次發(fā)生自殺未遂行為密切相關,有既往自殺未遂史者的自殺風險是無既往自殺未遂史者的30~40倍[5,17]。國外對302例有既往自殺未遂史的精神障礙住院患者進行5年隨訪研究顯示,37%患者會再次發(fā)生至少1次自殺未遂,自殺行為往往傾向于反復出現[18]。本研究也發(fā)現既往自殺未遂史是精神障礙患者短期內發(fā)生自殺未遂強有力的預測因素,故有必要將既往自殺未遂史作為臨床上自殺風險評估的變量進行考慮。
此外,本研究提示無保險的精神障礙住院患者短期內發(fā)生自殺未遂的風險較高,與先前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9-21]。國外研究顯示,無保險的居民自殺未遂風險高,有保險的患者更愿意接受規(guī)律和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治療[19]。國內研究發(fā)現,無保險住院患者在承受疾病同時,還要承擔巨大的經濟壓力,更易出現自殺未遂行為[20]。也可能是因為無保險患者優(yōu)先考慮門診治療,在病情很嚴重時才會選擇住院治療,入院時發(fā)生自殺未遂的風險較高[21]。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采集數據的變量有限,量表由多名臨床醫(yī)療人員評估,評估者一致性有限,可能存在偏倚;并且,本研究使用簡短量表評估患者的自殺未遂情況,缺少對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家族史等評估。未來需完善對精神障礙住院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和自殺未遂其它相關因素評估,加強自殺的識別、預防和干預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