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蕁麻疹屬過敏性皮膚病,可誘發(fā)皮膚黏膜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紅斑或風團,并伴發(fā)不同程度瘙癢,嚴重影響患兒健康成長[1]。目前,臨床將病因不明的慢性蕁麻疹稱為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CIU),CIU病程長、反復性強、治療難度更大。左西替利嗪屬常見抗組胺藥物,其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給藥后可持久阻斷組胺等過敏性介質(zhì)釋放,減輕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臨床癥狀,從而緩解患兒痛苦[2]。但單藥療效有限,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孟魯司特鈉屬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可有效減少白三烯釋放,減輕局部炎癥反應,以促進皮膚黏膜水腫消失,減輕患兒瘙癢等癥狀[3]。本研究旨在觀察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左西替利嗪治療CIU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兒血清炎癥因子及血清 IgE 水平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就診的86例CIU患兒,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13)歲,平均年齡(5.34±1.12)歲,體重(10~42)kg,平均體重(16.48±2.58)kg,病程(2~20)個月,平均病程(6.35±1.24)個月,病情程度:15例輕度、22例中度、6例重度;觀察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5.31±1.09)歲,體重(10~43)kg,平均體重(16.51±2.62)kg,病程(2~20)個月,平均病程(6.38±1.26)個月,病情程度:17例輕度、21例中度、5例重度。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 符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解讀》[4]中相關診斷;② 病程持續(xù)6周以上;③ 精神狀態(tài)良好;④ 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 近1個月內(nèi)使用過其他蕁麻疹治療藥物;② 伴隨其他免疫性疾?。虎?肝腎功能障礙;④ 其他病因明確的蕁麻疹;⑤ 合并哮喘、血液系統(tǒng)疾??;⑥ 近期使用過免疫調(diào)節(jié)劑;⑦ 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1.3 方法 對照組予以鹽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89)治療,按年齡選取劑量,(2~6)歲:2.5mg/次;6歲以上:5mg/次。觀察組在口服西替利嗪的基礎上加用孟魯司特鈉咀嚼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330)治療,按年齡選取劑量,(2~5)歲:4mg/次;(6~14)歲:5mg/次。兩組均1次/d,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和治療8周后評價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和血清細胞因子水平。① 臨床癥狀評分:采用4級評分法對兩組瘙癢、風團數(shù)目、風團直徑進行評分。分為(0~3)分,對應無、輕、中、重度,其中瘙癢:0分為無瘙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2分為中度但可忍受、3分為重度難以忍受;風團數(shù)目:0分為無風團、1分為(1~6)個、2分為(7~12)個、3分為12個以上;風團直徑: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1.5cm以下、2分為直徑(1.5~2.5)cm、3分為直徑2.5cm以上。② 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空腹抽取兩組靜脈血3ml,取得血清后,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測定白介素-18(IL-18)、免疫球蛋白E(IgE)和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③ 不良反應:口干、頭痛、嗜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評分 治療后,觀察組瘙癢、風團數(shù)目和風團直徑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血清細胞因子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IL-18、IgE、SVCAM-1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x±s)
表2 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對比(x±s)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出現(xiàn)1例口干、1例嗜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5%(2/43);觀察組出現(xiàn)1例口干、2例頭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98%(3/4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X2=0.000,P=1.000)。
CIU致病因素尚不明確,其發(fā)病可涉及IgE、補體、炎癥等多個系統(tǒng),且長期反復瘙癢對患兒正常學習和睡眠造成嚴重影響。左西替利嗪屬于CIU常用治療藥物,其屬于第2代抗組胺藥物,進入人體后,可選擇性結合組胺靶細胞H1受體,阻斷H1受體介導的平滑肌興奮和調(diào)節(jié)人體痛癢作用,以減輕患兒瘙癢感[5、6]。左西替利嗪還可對單核細胞、T淋巴細胞等浸潤過程中的黏附因子進行抑制,以阻斷其識別、信號傳導等關鍵作用,且該藥無明顯抗膽堿作用,對中樞系統(tǒng)影響小。但單藥治療僅可改善疾病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整體療效有限,不利于徹底治愈。
孟魯司特鈉屬于選擇性半胱氨酸白三烯1受體(CysLT1Rs)拮抗劑,可有效抑制CysLT1Rs,阻斷其與LTC4、LTE4結合,從而降低速發(fā)相組胺和遲發(fā)相白三烯水平,以減少嗜酸粒細胞浸潤,減輕小血管炎性反應,促進黏膜水腫消退,改善蕁麻疹癥狀。此外,孟魯司特鈉還具有次級抗炎作用,如抑制組蛋白乙酰轉移酶、阻斷嗜酸粒細胞遷移、黏附、干擾嘌呤P2Y受體等,可有效阻止炎性活動,加快病情好轉。
IL-18、IgE、SVCAM-1是疾病進展中重要的細胞因子,其中IL-18可加快Th1和Th2細胞因子分泌,促進IgE抗體釋放;IgE則是Ⅰ型變態(tài)反應的重要介導因子,正常情況下血清內(nèi)含量較低,當患兒出現(xiàn)過敏反應時,其水平明顯升高,加重病情進展;SVCAM-1具有誘導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聚集作用,可加劇局部炎性浸潤,增大炎性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瘙癢、風團數(shù)目和風團直徑評分低于對照組,IL-18、IgE、SVCAM-1低于對照組,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本研究提示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左西替利嗪治療CIU效果顯著,可降低患兒血清炎癥因子IL-18、IgE、SVCAM-1水平,促進臨床癥狀消失,且不良反應少。既往廖駿華等研究顯示,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左西替利嗪可增強CIU治療效果,降低臨床癥狀評分,與本研究結果類似。劉志立等研究亦提示孟魯司特鈉片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慢性蕁麻疹,觀察組血清IgE、IL-18及SVCAM-1水平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效果優(yōu)于單獨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左西替利嗪可調(diào)節(jié)CIU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減輕患兒臨床癥狀,且安全性高,利于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