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武,陳風樵,田 良,周 哲,王金鑫
(重慶電力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重慶 401121)
我國山區(qū)城市眾多,在山區(qū)地形下,城市規(guī)劃區(qū)場地平整時存在較多高挖方及深回填情況。城市暗挖電力隧道常以豎井作為施工及電纜通道[1],電纜線路經過回填區(qū)時,豎井位于深回填土地層的基坑設計和施工方法尚不完善。
山區(qū)深回填土地層主要以素填土構成,填土根據回填年限的不同呈松散-中密狀,并含有大量碎石及塊石;孔隙率較大,分布不均,無規(guī)律;填土多為透水層,主要受大氣補水影響,雨季存在大量孔隙水。
土壓力基礎理論以朗肯土壓力和庫倫土壓力理論的應用較多,適用于邊坡土壓力計算,但電力豎井具有橫截面小、深度大的特點,小截面基坑存在土拱效應,豎井圍巖及圍護結構具有顯著的空間受力特性,與二維狀態(tài)下經典土壓力理論的差異較大。
因此,提出注漿加固圍護結構方案,運用地層結構法,采用midas GTS NX分別建立二維及三維計算模型,分別對注漿狀態(tài)及非注漿狀態(tài)豎井基坑進行數(shù)值模擬,還原施工過程,分析注漿加固圍護方案影響效果。
110 kV山岳線電纜隧道位于重慶市渝北區(qū),線路一處區(qū)間所經區(qū)域為深回填地層,回填深度最大約50 m,主要以素填土組成,局部含塊石,粒徑差異大,碎石含量超25%。區(qū)間內設置1座電纜豎井,豎井深40 m,基坑截面為邊長8.0 m的正方形,井壁初支為鋼支撐與初噴混凝土(厚300 mm)復合襯砌。
基坑初期支護方案除支撐結構外,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井壁巖土[2-3],形成井筒圍護結構,注漿加固寬度5.0 m,如圖1所示。
圖1 注漿方案圖
模型本構參數(shù)根據項目地勘報告提供的巖土物理力學參數(shù)建議值得到,因雜填土實際離散度大,取值根據經驗進行70%折減。根據郭炎偉[4]、盛志強[5]的研究成果,注漿加固土在雜填土基礎上土體密度增加10%~15%;土體壓縮模量增加200%~300%;土體黏聚力比原狀土提高30%~50%;土體摩擦角增加10%~15%。主要參數(shù)取值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計算參數(shù)
土層采用修正摩爾-庫倫(Modiefed Mohr-Coulomb)本構模型,該模型是對摩爾-庫倫模型的改進,由非線性彈性模型和彈塑性模型組合,適合于巖土工程中的堤壩填筑、地基承載力、邊坡穩(wěn)定分析及基坑開挖等巖土行為特性,能較好地解決基坑類工程中開挖卸荷土體回彈等問題,使模擬值更趨于真實。
豎井采用復合襯砌,初期支護為鋼架支撐+掛網噴射混凝支護體系,在開挖施工完成后施作鋼筋混凝土二襯結構。豎井支護體系中,二襯更多的作用是作為安全儲備及長期蠕變控制,初期支護在施工過程中的重要性占比較大。因此,模型主要模擬初期支護作用下的豎井、圍巖變形狀態(tài)以及支護結構受力狀態(tài)。
根據王衛(wèi)東等[6]提出的HS-Small模型參數(shù),基坑2倍深度外土體受影響位移趨近于0,基坑開挖影響寬度取2倍開挖深度,開挖影響深度取1倍開挖深度,并適當放大取整。建立模型尺寸長×寬×高=170 m×170 m×80 m。整體模型外邊(除頂面外)設置三向位移約束。根據工程經驗,二維基坑不能完整體現(xiàn)三維基坑的空間受力特點,分析結論存在一定差異,為分析其差異情況,分別建立二維及三維數(shù)值模型進行分析。模型如圖2~圖4所示。
圖2 二維有限元模型
圖3 三維有限元模型
圖4 三維基坑剖視圖
掛網初噴C30混凝土采用彈性本構,采用2D板單元模擬,考慮初支混凝土變形的工作狀態(tài),彈性模量按標準值75%折減,即取22.5 GPa。泊松比μ=0.2,混凝土容重與鋼筋網合算,取γ=25 kN/m3。
鋼架支撐結構體系采用彈性本構,采用1D梁單元模擬,單元結構采用實體模型,程序自動計算截面模量,容重取γ=78.5 kN/m3。
基坑周邊5 m范圍為注漿加固土,形成井筒結構,其既是基坑邊坡土體,也是圍護結構組成部分,采用修正摩爾-庫倫本構。施工階段模擬時,未注漿加固狀態(tài)下,考慮開挖對圍巖擾動影響,該部分土體為松動圈,彈性模量按0.5折減;注漿加固土為加固圈,采用注漿加固土參數(shù)。
豎井初期支護結構采用逆作法,頂部設置鎖口盤,護壁倒掛,開挖后及時進行鋼支撐-掛網噴護、循環(huán)開挖-支護工序,循環(huán)開挖深度為1 m,每隔4 m設置加強內支撐。
施工過程模擬分為注漿加固及非注漿加固兩種工況,其中加固工況在開挖施工前完成注漿加固步序。
具體模擬過程步序如下所示。
1)初始地應力平衡?!凹せ睢彼型馏w網格及其連接界面、整體邊界條件及施加自重荷載,模擬在自重作用下得初始地應力場,并在模擬完成后進行位移清零。
2)施加坑邊地面超載。
3)第n層坑邊土加固。第n層加固圈網格單元屬性變更為加固土;(注:非加固工況不含本步)
4)第n層基坑土開挖,施作鋼支撐-掛網噴護。“鈍化”第n層基坑開挖土體,“激活”第1層支護網格;
5)循環(huán)步驟3)和步驟4)直至坑底。
6)坑底土加固。
如圖5所示,基坑開挖后,坑邊沉降曲線呈“勺”形分布。沉降最大處位于坑邊約12 m處,基坑邊較近處土體受支護結構影響,沉降有所收斂,隨著距豎井距離增大,位移逐漸減小并趨于穩(wěn)定,符合基坑沉降基本特性。
圖5 坑邊沉降位移曲線
由圖6和圖7對比分析可知,隨著基坑開挖深度加大,地表沉降呈增加趨勢。
圖6 二維模型坑邊沉降變化
圖7 三維模型坑邊沉降變化
二維模型分析顯示,兩種工況下基坑邊最大沉降值分別為39.4 mm和97.0 mm,均超過30 mm以上,基坑邊施工造成安全影響,主要原因是尚未考慮基坑的空間受力特性。但結果顯示,經注漿加固后,對沉降的控制效果顯著,控制率約59.4%。
三維模型分析綜合考慮尺寸效應與空間受力特性,結果顯示,最大沉降值分別為19.2 mm和17.9 mm,表明空間支護體系能有效控制基坑沉降變形,滿足施工需求。但兩種工況下沉降絕對值呈與二維模型相反規(guī)律。即:加固工況沉降值大于未加固工況,分析原因主要是,在三維模型中,加固后的坑周土體水平兩個方向(X、Y)變形均被約束,由于素填土孔隙率大,在地面超載和自重作用下,填土被進一步壓縮,導致沉降量增加。不過,從沉降絕對增量來看,差異僅為1.3 mm,占比6.77%,相對可控。
如圖8和圖9所示,基坑開挖成形后,基坑側壁發(fā)生向臨空面的變形,變形值隨基坑深度增加。
圖8 二維模型側壁水平位移
圖9 三維模型側壁水平位移
二維模型分析顯示,兩種工況下坑壁底部最大水平位移分別為51.3 mm和114.0 mm,超過50 mm以上,超出經驗值預期(即經驗判斷豎井開挖尺寸應保證在二襯與初襯結構間預留50~100 mm預留變形量),變形量較大的主要原因仍是未考慮空間受力特性。不過結果顯示,經注漿加固后,對變形的控制效果顯著,控制率約55%。
三維模型分析綜合考慮尺寸效應與空間受力特性,結果顯示,最大水平位移分別為8.4 mm和22.7 mm,表明空間支護體系能較大程度地控制基坑側壁變形,控制率約62.99%,側向位移的控制能極大減輕二襯結構在中長期使用中的土壓力增量,有利于結構安全。
如圖10~圖13所示,豎井開挖后基坑底上部土體卸載,導致坑底呈隆起狀態(tài),變形呈對稱布置。未加固工況坑底變形呈“M”形,與大型基坑變形狀態(tài)類似,加固后坑底變形呈“A”形,且變形量大幅下降。
二維模型分析顯示,兩種工況下坑壁底部最大隆起值分別為111.6 mm和334.5 mm,經注漿加固后,對變形的控制率約66.7%。
三維模型分析顯示,兩種工況下坑壁底部最大隆起值分別為49.1 mm和152.8 mm,經注漿加固后,對變形的控制率約67.9%。
采用注漿加固法加固后,坑底變形可得到有效控制,通過及時采取封底加固措施,可將坑底變形隆起值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圖10 二維模型未加固位移云圖
圖11 二維模型加固坑底位移云圖
如圖14~圖17所示,受支護體系中鋼支撐桁架結構影響,圍護結構應力存在局部突變。
圖12 三維模型未加固位移云圖
圖13 三維模型加固位移云圖
圖14 二維模型未加固噴護結構彎矩圖
圖15 二維模型加固噴護結構彎矩圖
圖16 三維模型未加固噴護結構彎矩圖
圖17 三維模型加固噴護結構彎矩圖
二維模型分析顯示,兩種工況下結構彎矩最值分別為525.4 和364.4 ;三維模型分析顯示,兩種工況下結構彎矩最值分別為452.6 和278.3 。經注漿加固后,有效降低初期圍護結構的應力狀態(tài),控制率約為38.5%。
項目實施期間在豎井周邊預測影響范圍設置了沉降觀測點,并采用水平收斂儀進行坑內水平變形監(jiān)測,收集數(shù)據并整理后,得出一組施工階段的曲線,如圖18和圖19所示。
圖18 地表沉降對比曲線
圖19 坑內收斂對比曲線
由于數(shù)值模擬不能精準模擬施工投入的人員、機械及其支護結構的及時、準確性,監(jiān)測數(shù)據與理論計算存在一定偏差。分析主要差異如下。
1)豎井施工初期,由于施工投入機械力量較多,地面超載增加,加之最佳注漿配合比需現(xiàn)場試驗得出,初期注漿效果不佳,致使變形量較大。
2)后續(xù)施工階段施工步入正軌,基坑土體表現(xiàn)比數(shù)值分析預測更好。
3)施工至坑底時,為盡快完成基坑支護并進行下一步隧道平巷開挖,基坑底部進一步加強了內撐支護并及時施作隧道導向墻,側壁水平位移進一步降低。
數(shù)值分析與監(jiān)測情況數(shù)值變化趨勢總體基本一致,驗證了參數(shù)、計算模型的可行性。
1)受尺寸及空間效應影響,對于截面小、深度大的電力豎井基坑工程,采用二維模型分析與三維模型分析的結論差異較大,差異量50%~80%。
2)由于注漿加固范圍小,方案對基坑開挖的地層影響范圍并無明顯改變,但方案對雜填土區(qū)域豎井基坑變形的抑制效果顯著,為55%~68%,雖然加固后地表沉降量增加,但增加量小,屬可控范圍,且有利于壓縮周邊土體孔隙率,降低松散程度。
3)注漿加固后土體及其周邊土體孔隙率明顯降低,可有效降低基坑內涌(滲)水,在雨季施工效果尤為突出。
4)注漿加固對基坑襯砌結構的應力狀態(tài)亦有積極影響,能提升施工及中長期運行期間的結構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