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燕紅
(北大醫(yī)療潞安醫(yī)院骨科,山西 長治 046204 )
臨床上,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屬于一種常見疾病,是指因后縱韌帶骨化癥、頸椎不穩(wěn)以及多節(jié)段頸間盤突出等引發(fā)的嚴重頸椎退行性病變[1]?;颊咄ǔ诓煌潭壬铣霈F四肢麻木、下肢無力的癥狀,若不及時診治,隨著病情惡化,最終還可能造成截癱、殘疾,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外科手術是該疾病的常見療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頸椎穩(wěn)定性恢復,同時達到脊髓減壓效果[3]。頸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疾病的2種常見外科手術方式。本研究主要針對這2種方式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近遠期療效行對照探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7年1月91例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經X線、CT或者MRI檢查確診;(2)不存在手術禁忌證;(3)患者知情同意;(4)持續(xù)性脊髓壓迫。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全;(2)惡性腫瘤;(3)無法行手術治療;(4)中途退出。以手術方式為依據,將患者分為2組,頸前路組患者45例,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62.15±1.05)歲,病程1-8年,平均(4.15±0.18)年。頸后路組患者共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齡46-70歲,平均年齡(62.18±1.02)歲,病程2-7年,平均(4.13±0.15)年。對比2組基礎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頸前路組行全身麻醉,手術體位取仰臥位,適度后仰頭部,在頸前后側做出一個斜形手術切口,沿著氣管與動脈鞘之間行鈍性分離處理,一直到頸椎前方,將兩側頸長肌當成安全標志線,行減壓處理,將C3-C7節(jié)段需行手術的患者為例,手術過程如下:將C4、C6椎體以及相應的節(jié)段后縱韌帶次全切除,將C3/4-C6/7椎間盤、節(jié)段后縱韌帶完全切除,制作骨槽,將C5椎體可保留,C3下終板、C5上、下終板以及C7上終板的增生骨贅切除,在Pyremesh鈦網中采用切除下來的的椎體松質骨塊進行填塞,對鈦網進行仔細修剪,使其超過骨槽1-2mm;C3-C7節(jié)段采用Orion頸前路全鎖定型鈦板系統(tǒng)固定,C5椎體則采用植骨螺釘將其固定好,對手術切口行逐層縫合處理。頸后路組麻醉方式、體位同前路組,在頭架上將患者頭部固定好,在頸后正中位置作出一個手術切口,沿著棘突,朝兩側將C3-7到關節(jié)突關節(jié)充分顯露出來,同時將C6、7以及C2、3椎間韌帶切斷,將椎板全層骨質采用槍式咬骨鉗將其咬除,采用磨鉆在關節(jié)突、右側椎板交界位置將椎板全層骨質后1/2磨除,將右側當成門軸側,C3-6椎板掀起,對減壓處理之后的硬膜飽滿度進行仔細觀察,并以減壓具體情況為依據,將C7上半椎板適當切除,若手術過程中觀察到硬膜良好搏動,并且朝后側進行漂移,便采用微型鈦板將其固定好,采用C型臂X線機進行透視,確認內固定處于正確位置,且減壓節(jié)段正確之后,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2根,同時將手術切口逐層縫合。
3 觀察指標:對比2組圍術期指標、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2年時日本矯形外科協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頸椎生理曲度C值,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JOA評分[4]主要用來評價功能障礙情況,評價內容包括膀胱功能、日常活動受限程度、主觀癥狀、臨床體征,總評分在0-17分之間,得分越低,表示功能障礙越明顯。頸椎生理曲度C值[5]測定方法:在頸椎側位X線片上,從樞椎齒狀突后上緣開始,一直到C7椎體后下緣位置,畫直線1條,將其作為a線,同時沿著頸椎各個椎體后緣畫b線,在a線、b線之間距離最大的位置做c線,使其垂直于a線,便為頸椎生理曲度C值。
5 結果
5.1 2組圍術期指標對比:2組術中出血量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對比頸后路組,頸前路組手術時間更長(P<0.05),見表1。
表1 2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5.2 2組JOA評分對比:對比2組術前JO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與術前對比,2組術后3個月、2年時JOA評分均提高(P<0.05);與頸后路組對比,頸前路組術后3個月、2年時JOA評分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JOA評分對比分)
5.3 2組頸椎生理曲度C值對比:對比2組術前頸椎生理曲度C值,無明顯差異(P>0.05);與術前對比,2組術后3個月、2年時頸椎生理曲度C值均提高(P<0.05);與頸后路組對比,頸前路組術后3個月、2年時頸椎生理曲度C值更高(P<0.05),見表3。
表3 2組頸椎生理曲度C值對比
5.4 2組并發(fā)癥對比:頸前路組術后聲音嘶啞2例,吞咽困難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89%(4/45),頸后路組腦脊液漏1例,切口感染1例,C5神經根麻痹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2%(3/46),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0.179,P>0.05)。
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病情呈現為進行性加重狀況,外科手術為主要療法之一[6]。頸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主要通過直接將骨贅、椎體后緣以及病變間盤切除的方式,將椎間融合器置入,同時采用鈦板螺釘進行固定,不僅能將椎管容積進一步擴大,同時還能將脊髓壓迫狀況解除,頸椎生理曲度也能隨之恢復[7]。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則主要通過將椎板打開,椎管容積擴大的方式,促使脊髓朝后側進行漂移,進而對前方壓迫進行躲避,最終達到間接減壓目的[8]。
一般而言,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因椎間盤突出、退變,進而降低頸椎椎間高度,頸椎生理曲度向后凸或者直接變直,故脊髓、硬膜囊壓力明顯增高,椎管容積變小,神經與脊髓受到壓迫之后,最終引發(fā)神經功能障礙[9]。為此,為了改善患者預后,恢復頸椎生理曲度與椎間高度十分必要。本研究中,頸前路組患者手術時間稍長于頸后路組,但術后3個月、2年時JOA評分、頸椎生理曲度C值均高于后路組(P<0.05),提示與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相比,頸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能夠減輕功能障礙,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前路組手術時間稍長可能是因為術野暴露操作、切口分離操作均較為精細,再加上術中需將椎間盤組織摘除,行內固定處理的操作,較后路手術操作更加繁瑣,故手術時間延長。其次,前路手術術后功能障礙輕,頸椎生理曲度恢復更好可能是因為頸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將椎間隙采用撐開器撐開,并將椎間融合器置入,能促使頸椎生理曲度有效恢復。另外,前路手術減壓充分,能將脊髓壓迫直接解除,而后路手術因未完全切除前方致壓物,再加上開門之后椎板限制,未完全解除脊髓壓迫,故術后功能狀況較前路手術者差。在手術并發(fā)癥方面,前路手術因鄰近氣管、食管以及聲帶等重要組織結構,故術后并發(fā)癥以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為主,后路手術則因破壞后方結構較多,故并發(fā)癥以腦脊液漏、神經根麻痹為主。本研究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說明2種手術方式均具有較好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治療中,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頸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均具有各自優(yōu)勢,雖然頸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手術時間較長,但其維持頸椎生理曲度、降低功能障礙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