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勇
(營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醫(yī)院 , 遼寧 營口 115007 )
手足部骨折在臨床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手足部骨折會引起肢體功能障礙,限制患者正常的肢體活動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對手足部骨折可選擇的治療方法較多,比如常規(guī)的手法復位治療、外固定治療等,此后,隨著內固定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內固定治療方法逐漸成為手足部骨折治療的有效方法,與此同時,現代醫(yī)學材料的發(fā)展使得可吸收材料在骨折治療中得到應用。本研究結合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資料,回顧分析常規(guī)鋼板內固定、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治療效果,旨在為手足部骨折的有效治療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筆者隨機選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為50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從24-68歲不等、平均年齡(40.57±5.39)歲。骨折類型:12例手指骨骨折、14例掌骨骨折、18例足部趾骨骨折、6例跖骨骨折。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從22-69歲不等、平均年齡(40.54±5.42)歲。骨折類型:14例手指骨骨折、11例掌骨骨折、17例足部趾骨骨折、8例跖骨骨折。所有患者均外傷史結合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2組患者相關資料滿足可比性,P>0.05。
2 方法:對照組常規(guī)鋼板內固定治療,術前對骨折部位實施全面影像學檢查分析,明確骨折所在部位以及骨折分型等,進而制定內固定治療方案。常規(guī)麻醉以及切開骨折區(qū)域,對骨折區(qū)域實施復位處理,并根據不同患者個體差異合理選擇固定鋼板,保證鋼板和骨面有效貼合,仔細檢查骨折部位復位良好后,將鋼板有效固定,常規(guī)切口縫合處理。觀察組使用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實施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影像學檢查與分析,其中手部骨折采取臂叢神經麻醉,足部骨折應用腰部麻醉。根據術前獲取的影像學資料確定治療方案,常規(guī)將骨折區(qū)域皮膚切開,有效清理骨折碎片、淤血等,根據個體差異合理選擇鉆頭以及相應規(guī)格的可吸收螺釘,鉆孔擴髓處理,然后將規(guī)格合適的可吸收棒借助長度助進器使其進入到完成的鉆孔中,復位處理以及后續(xù)切口縫合等。所有患者均在術后隨訪(6.00±0.10)個月。
3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1)骨折治療效果;(2)治療指標,包括住院時間與肢體功能恢復時間;(3)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感染、疼痛、骨折延遲愈合。
4 評價標準[2]:隨訪結束后,對2組患者治療效果實施評級,根據骨折區(qū)域影像學檢查以及疼痛癥狀作出評價,包括:(1)優(yōu):骨折部位完全愈合,無疼痛;(2)良:骨折部位基本愈合,骨折部位存在輕微疼痛;(3)中:骨折部位大部分愈合,存在嚴重疼痛感;(4)差:骨折未愈合,疼痛感強烈。
6 結果
6.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數據分析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6.2 2組患者治療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肢體功能恢復時間明顯小于對照組上述指標,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指標對比
6.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術后并發(fā)癥包括感染、疼痛、骨折延遲愈合,出現并發(fā)癥患者僅存在1種并發(fā)癥,其中對照組8例出現并發(fā)癥,占到16.00%,觀察組有2例出現并發(fā)癥,占到4.00%。差異性比較x2=4.000,P=0.045。
手足部骨折在臨床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但是因為手足部解剖結構較為復雜,且存在較多的肌腱等,這些都對治療方法的選擇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規(guī)手法復位以及外部固定會因為固定不可靠、骨折斷面接觸不良等引起延遲愈合,部分患者甚至出現畸形愈合,影響到患者正常的肢體功能[3]。
近年來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在手足部骨折治療中得到應用,整個操作過程中將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切開,然后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之后通過鋼板內固定促進骨折斷面的有效接觸,能夠明顯克服常規(guī)外固定治療的不足之處,保證治療效果。為保證內固定治療效果,通常會選擇金屬鋼板,保證內固定效果,但是金屬鋼板在內固定期間存在腐蝕可能性,與此同時,鋼板長期停留在患者體內也會對患者產生影響,增加感染、疼痛等問題發(fā)生,視情況部分患者還需要重新手術將固定鋼板取出[4]。隨著內固定材料的發(fā)展,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逐漸在部分骨折治療中得到應用。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有多種規(guī)格可供選擇,治療期間能夠依據不同患者個體差異合理選擇材料。結合臨床文獻報道,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有較高的抗彎曲強度,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植入人體大約3個月,材料的強度會逐漸下降,并在6個月左右失去強度,這些材料的時間變化同骨折愈合時間較為接近。文獻指出可吸收螺釘在體內12-18個月能夠完全降解吸收,降解后的產物為水和二氧化碳,保證了材料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后續(xù)固定物取出需要實施2次手術[5]。根據本文數據分析,手足部骨折患者通過采取不同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92.00%的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76.00%的治療優(yōu)良率,證實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對手足部骨折治療效果更好。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住院時間、肢體功能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提前,表明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更有利于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與功能改善;觀察組4.00%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于對照組16.00%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表明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使用安全性更高。綜合性研究證實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可用于手足部骨折治療,且效果較好。魏奇峰等學者分析了可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對手足部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顯示,可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以95.35%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內固定治療后72.22%的治療總有效率,且骨折護理期間的住院時間、痊愈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小,研究認為可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對手足部骨折更具有優(yōu)勢[6]。同本研究結果存在高度一致性。
綜上所述,手足部骨折使用吸收螺釘和自身增強可吸收棒治療,相對于常規(guī)治療方法,能夠改善治療效果及其治療指標,提高治療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