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博
(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放射線科 , 遼寧 沈陽 110044 )
髖關節(jié)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多表現(xiàn)為復雜性骨折,如果處理不當,易導致患者殘疾,所以,需對患者進行快速、準確診斷,并及時實施對癥治療[1]。X線片檢查為診斷髖關節(jié)骨折的主要方法,但因髖關節(jié)具有復雜性特點,致使其診斷準確度降低。為分析在髖關節(jié)骨折診斷及治療中螺旋CT三維重建實踐效果,本研究對我院48例髖關節(jié)骨折患者開展X線片、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并對2種檢查方式符合率及檢出率進行對比,詳細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48例髖關節(jié)骨折患者均來自于2018年3月-2019年7月期間我院所收治,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齡22-70歲,平均(42.35±3.67)歲;受傷損傷:摔傷13例,高處墜落27例,交通事故6例,其他2例。入選標準:(1)均存在明顯骨折與外傷癥狀及體征;(2)均行X線片、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3)臨床資料完善;(4)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5)患者與家屬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肺、心、肝等重要器官疾病或不全者;(2)經手術證實非髖關節(jié)骨折者;(3)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者。
2 方法:所有患者均實施骨盆前后位或髖關節(jié)X線檢查,在術前開展髖關節(jié)CT機掃描檢查。選擇我院 美國GE公司16層螺旋CT機進行掃描,應用橫斷面容積進行掃描,管電壓設為120kV,電流為100mA,時間為1s,螺間距為0.865mm,層厚2-3mm,闕值120-210Hu。取患者仰臥位,先開展盆骨定位攝片,雙側髖臼的掃描上界為骶髂關節(jié)中段,下界是坐骨下肢下段。待掃描結束后,將所獲取容積數據實施三維重建,包括調節(jié)圖像亮度和對比度、選擇興趣區(qū)及刪除無關結構,以獲得重建三維立體圖像。對雙側股骨上部實施偽彩染色處理,逐層分離髖臼和股骨頭,觀察、研究股骨上部與髖臼,沿著xyz軸實施旋轉,以直觀顯示出骨折方式。之后,由3名醫(yī)師依據檢查結果,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對于股骨頭脫位者,應用患肢牽引聯(lián)合手法復位,對于股骨頭骨折、頸骨折、髖臼骨折、粗隆間骨折患者,予以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結合患肢牽引治療。
3 統(tǒng)計學分析:借助SPSS21.0來進行數據分析,通過x2來檢驗計數資料(n,%);P<0.05即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價值。
4 結果
4.1 2種檢查方式髖關節(jié)骨折診斷符合率對比:48例患者中,經X線片檢查顯示39例髖關節(jié)骨折,漏診5例,可疑4例,符合率為81.25%(39/48);螺旋CT三維重建顯示46例髖關節(jié)骨折,漏診1例,可疑1例,符合率95.83%(46/49),經對比,數據間差異較為顯著(x2=5.031,P=0.025<0.05)。
4.2 2種檢查方式診斷結果對比:經手術證實,48例髖關節(jié)骨折患者骨折位置總計94處,其中,股骨頭骨折28處(29.79%),股骨頭脫位23處(24.47%),髖臼骨折27處(28.72%),粗隆間骨折16處(17.02%)。X線髖關節(jié)骨折檢出率明顯低于CT檢查方式,差異較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X線、CT檢查結果對比(n,%)
髖關節(jié)負重及活動度較大,當受到外力影響時,易出現(xiàn)骨折及損傷,常見髖關節(jié)類型主要包括股骨頭骨折、頸骨折、髖臼骨折、股骨頭脫位及粗隆間骨折[2]。髖關節(jié)骨折十分復雜,類型較多,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疼痛、腫脹,活動功能受限,嚴重者可產生盆腔中大出血、同側下肢骨折、尿道損傷、盆骨環(huán)斷裂等,具有較高致殘率[3]?,F(xiàn)階段臨床上多采用外科手術方式治療該病,而治療前,需熟悉了解患者髖關節(jié)骨折損傷程度及范圍,以保障治療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及科學性。因此,臨床診斷工作的開展十分必要。髖臼主要有恥骨體、坐骨體、髂骨體共同組成,位于髂坐柱、髂恥柱形成的倒立Y形凹陷和股骨頭相連,具有較大穩(wěn)定性與強度,正是由于如此,這種獨特杵臼結構致使髖關節(jié)部分骨折在影像學上分辨難度較大, 尤其是患者伴有股骨頭脫位或骨折時,易出現(xiàn)誤診、漏診情況,嚴重影響臨床治療工作質量。
X線片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是診斷髖關節(jié)骨折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之一,但由于其對骨折類型評價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 由于以下幾個原因:(1)髖臼骨折多伴有髖關節(jié)脫位及股骨頭骨折,于X線片上,因髖臼周邊骨性結構重疊特點,易導致誤診現(xiàn)象[4]。(2)髖臼屬于不規(guī)則幾何體,難以有效辨別髖臼矢狀位移位。(3)患者傷后,由于疼痛影響,難以正確擺放體位,盆腔與腹腔內腸道氣體或內容物重疊,致使X線片質量降低,增加臨床診斷難度。就粉碎性骨折患者而言,在進行X線片檢查時,可由于平掃層面較少導致遺漏;對股骨頭脫位患者而言,直觀感覺缺乏,需通過對髖臼內壁和股骨頭距離的測量來加以判定[5]。X線片雖為診斷髖關節(jié)骨折的首選檢查方式,但其檢查結果為復合平面圖像,病理組織與解剖結構前后重疊,難以排除腸腔糞便及氣體、軟組織影響,導致空間感較差[6]。此外,因髖臼受到周邊股骨頭和骨性結構遮擋,導致X線片難以評斷臼窩中移位重復及骨折線,從而漏除股骨頭后脫落情況,造成臨床診療工作失去一定科學性。1995年后,由于CT的廣泛應用及發(fā)展,三維成像技術隨之完善。螺旋CT三維重建圖像可較好顯示出復雜結構,特別是重疊區(qū)的三維剖解關系,該圖像清晰、骨質表面光滑、形象、逼真,并可通過圖像旋轉,從任一角度對患者骨折情況進行觀察。X線片不易觀察出病變情況,而螺旋CT三維重建則可直觀、清晰觀察到髖臼脫位和骨折具體情況,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普通螺旋CT可有效顯示出骨折線,觀察到骨折后移位狀況,但對骨折程度、移位方向、周邊組織、骨折碎片和骨折的認識需臨床診斷醫(yī)師具備較好的空間思維能力[7]。螺旋CT三維重建則可直接獲取多層面、立體化骨關節(jié)結構,清晰呈現(xiàn)出骨折周邊組織及有關細節(jié),對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手術入路選擇及內固定運用具有重要作用。采用螺旋掃描方式能于較大時間內完成掃描操作,有助于復雜骨折、大范圍骨折、依從性較低患者的治療前評估及診斷。在開展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時,可運用薄層重建間距方式對有關掃描參數進行設置,并采用多種后處理方式,選擇最佳顯示技術,對CT圖像、三維后處理圖像進行綜合分析,以防止重建圖像誤導。經臨床實踐證明,于髖關節(jié)骨折中螺旋CT三維重建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可多角度顯示髖關節(jié)異常和正常解剖結構,多方位、立體、直觀地觀察骨折線的走向、長度、錯位、范圍、旋轉方向、脫位、異物、關節(jié)內骨片及碎骨片的形態(tài)、樹木、大小等情況。(2)可通過著色、疊加、切割、多方位旋轉、動態(tài)等功能促使髖關節(jié)全貌呈現(xiàn)出現(xiàn),從而發(fā)現(xiàn)X線片不能發(fā)現(xiàn)出的病變。(3)幫助醫(yī)生選取最科學合適的治療方案。單一橫截面CT 難以對碎骨片嵌頓、關節(jié)受累、骨折不穩(wěn)定性等情況進行正確評估,而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則可逐層觀察骨折每一細節(jié),清晰顯示出關節(jié)面受累情況,立體化展示骨碎片空間關系及形態(tài),從而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指導。(4)協(xié)助手術方案的制定。橫斷面CT的整體感并不是很強,較多醫(yī)師不擅長或不習慣根據橫斷面圖像,對骨折全面及有關解剖關系進行推斷,而螺旋CT三維重建則可為臨床醫(yī)師直觀地提供有關信息;術前,幫助醫(yī)師有效了解到骨折線走向、最大寬度及骨碎片空間位置、大小、形態(tài)等情況,從而為手術方法、手術路徑的規(guī)劃提供依據。(5)術后效果評估。臨床上在對固定效果及手術復位效果進行評估是,單純依靠橫斷面CT或X線片難以有效開展。而利用螺旋CT三維重建,則可有效顯示出骨折對位、金屬固定物位置、對位、關節(jié)脫位糾正等情況,從而準確評價臨床治療效果。另外,在髖關節(jié)診斷工作中,螺旋CT三維重建具有較高檢出率,可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指導。楊廣杰[8]等對10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的診斷相符率為98.00%,明顯高于X線的86.00%。本研究中,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方式的符合率(95.83%)與X線片的(81.25%)相比,存在顯著差異,通過2組數據對比可發(fā)現(xiàn)螺旋CT三維重建能有效提高髖關節(jié)診斷符合率,有助于臨床診斷工作質量的提升。螺旋CT三維重建的骨折檢出率為95.74%,明顯高于X線片的85.11%,由此可見螺旋CT三維重建在髖關節(jié)診斷中的實踐能增加骨折檢出率,具有較好實踐性。
總而言之,髖關節(jié)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X線片檢查方式雖能解決較多關節(jié)脫位及骨折診斷問題,且為該病首選檢查方式,但其易受重疊結構影響,致使其診斷準確度降低。螺旋CT三維重建不受重疊結構影響,可清晰、直觀呈現(xiàn)出髖關節(jié)骨折碎片及移位情況,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