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拱宸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臺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
拱宸橋所在的大運河廣場是杭州北面的一處旅游集散地,拱宸橋周圍已經(jīng)建成古運河歷史文化街區(qū)。廣場上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南北通津”牌坊、古運河風貌銅雕、大型音樂噴泉、兒童游樂廣場,周圍還毗鄰拱墅區(qū)政府大樓、拱墅區(qū)圖書館、水上巴士碼頭,游客可以從這里乘坐仿古木質漕舫船,沿古運河一直游覽到武林門。
古橋之奇
穿過運河廣場便是拱宸橋,橋面之寬如同南京中山陵的石階,橋上滿是熙熙攘攘的游人。大橋西堍有座重檐八角亭,亭中立有一根用黑色花崗巖雕琢而成的八角形石柱,柱面刻著《拱宸橋修建記》:據(jù)清光緒《杭州府志》卷七記載,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初為木樁基礎的三孔薄墩聯(lián)拱駝峰橋,名叫“拱宸橋”?!肮啊比∮又?,“宸”乃帝王宮殿,是表達對皇帝的敬意。橋長92米,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筑,橋面呈柔和弧形,中段略窄,寬5.9米,兩端橋墩處寬12.2米。橋兩側以素面石欄圍護,中刻“拱宸橋”三字。欄板間立48根望柱,柱頭多飾仰蓮。橋墩自下至上逐級收分,拱券用條石縱聯(lián)并列,分節(jié)砌筑,中孔凈跨16.5米,孔高6.08米,邊孔凈跨11.9米。200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將之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杭州市設施監(jiān)管中心設置四個防撞墩以護橋。杭州市運河集團組織修繕橋梁,拆除后期鋪設橋面的各類管線,修復欄板間仰蓮望柱48根,修整橋面臺階石板,以恢復歷史舊貌,2006年建碑亭。讀罷碑記,方知拱宸橋近四百年來飽經(jīng)風霜,幾經(jīng)沉浮,如今仍能巍然屹立于古運河上,不失為古橋奇跡。
運河之美
信步登上橋頂,極目遠眺,運河兩岸盡是鱗次櫛比的古老建筑,呈現(xiàn)大運河邊一派繁華景象。運河水道通直寬闊,煙水茫茫,水波不驚。低頭看,拱宸橋下對著中間的兩個橋墩,南北各設兩個防撞石墩,石墩頂上各匍匐著一條形似鱷魚的石龍。忽然間一聲汽笛,打破了河面的寧靜,一艘艘大鐵船魚貫而至。鐵船載貨很重,船頭推起的浪花幾乎將船身淹沒。一瞬間,鐵船到了橋洞前,橋上的游客下意識地向后退了一步,似乎呼嘯而來的鐵船會將單薄的橋墩一下子摧毀。等到鐵船駛進橋洞,船身離橋墩尚有2米多距離。
文化之興
拱宸橋兩邊是古運河文化街區(qū),有“方回春堂”藥店、民俗藝術館、浙派徐門琴館,以及利用車間廠房改造而成的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徜徉其間,不僅可欣賞到古運河美麗的風景,還可以增長歷史文化知識。
運河廣場旁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館內精美的圖片、栩栩如生的雕塑、眾多影視作品詳盡地展示了京杭大運河開鑿的歷史及其社會意義。大運河開鑿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后,野心膨脹,欲北上伐齊稱霸中原,下令挖通全長150公里的邗溝,那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人工河道。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十分重視運河的開鑿與利用,形成了以洛陽為起點,以北京和杭州為北南終點,全長2700公里的南北運河。而真正意義上的大運河是在元朝形成的,公元1293年,自北京到杭州的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1794公里,史稱京杭大運河,北方起點在元大都(今北京)積水潭碼頭,南方的終點就是杭州的拱宸橋。開鑿大運河最初是為了軍事目的,但到了隋唐時,大運河的功能更多地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方面。我國隋、唐、宋、元、明、清歷朝均建都于北方,需要江南地區(qū)的漕糧供應。大運河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一個龐大的漕運帝國,對當時中央政權的穩(wěn)固起到了關鍵作用。
如今,古老的拱宸橋依然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