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陽
(河南油田資產經營中心,河南南陽 473132)
中石化河南油田王集油氣開發(fā)區(qū)塊污水具有以下特點:礦化度為2 500 mg/L;COD 為148 mg/L;總硬度為213.6 mg/L;總堿度為871.8 mg/L;SRB 為300~550 個/mL。屬于NaHCO3陰離子水型,pH 值在7.3~7.5,此外,水中含有S2-,易與重金屬離子生成難溶物質,影響注聚效果,降低采收率。
污水處理末端的壓濾污泥主要特點是含水率高,含水55%~69%、含油3%~5%,含泥15%~26%。含油污泥中的石油類主要為重質成分,含油污泥已被列入國家危險廢棄物名錄(HW08),作為危險廢棄物進行管理。
為了落實國家法律、法規(guī),在降低生產成本和潛在風險的基礎上,中石化河南油田開發(fā)了水質凈化深度處理技術,此舉為落實中石化“綠色企業(yè)行動計劃”奠定了基礎。
一體化處理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一體化處理工藝流程
2.1.1 工藝流程預處理工藝流程見圖2。
圖2 預處理工藝流程
2.1.2 技術特性
三相分離工作原理:來液經氣液進口進入分離器本體,經過整流器和重力沉降在一級捕霧器中實現三相初步分離。分離出的油水混合物通過落液管引流到分離室的底部,通過布液板對破乳油水進行水洗,破乳后液體因油水密度差,水進入水室,油進入油室。再通過填料室脫出水中油滴整流聚集進入沉降室,利用油水密度差沉降分離出油和水。原油翻過堰板進入油室,污水由導水管進入水室,最后通過油水出口排出分離器。經一級捕霧器脫出的氣體整流時分離出較大粒徑液滴,再經二級捕霧器分離出較大粒徑液滴,氣體經氣路排出。分離出的液滴進入沉降室進一步分離。沉降室中的固相經排污口排出。
絮凝沉降:絮凝沉降罐內置熱水循環(huán)系統、集油收油系統、進出液系統,以及底部有多套排污系統,頂部有安全系統以及消泡劑添加系統。機理主要是利用重力沉降,分離后的油進入收油系統,水進入氣浮系統進一步深度處理。
預處理系統的指標:含油量≤300 mg/L,機械雜質含量≤300 mg/L。
2.1.3 關鍵技術節(jié)點
預處理系統的關鍵技術節(jié)點如下:
(1)投運前檢查本體結構完好、儀表顯示正常、安全附件在有效期內,試壓前拆除安全閥、穩(wěn)壓30 min 后壓力不下降為合格。
(2)投運前利用污水進行預熱,形成底部水預備層,以分離器1/3~1/2 為宜。
(3)分離器壓力控制在0.2~0.3 MPa。
(4)檢測陰極保護系統完好。
(5)及時添加破乳劑,確保合適的機械雜質和含油量,不向下游氣浮系統傳遞處置壓力。
(6)定期排污,每次排污不少于3 min。每隔6~9個月徹底清污。
(7)根據油水指標來液特點,確定合適的油水界面。
(8)動態(tài)調整來液量大小,防止串油串氣發(fā)生。
(9)根據實際經驗確定合適的油水界面,防止水中含油增加以及油中含水增加。
(10)避免藥品型號、濃度、添加方式不當導致油水混層。
(11)升高原油溫度,調高自力式壓力調節(jié)閥的開啟壓力。
(12)關小上游來液量、協調天然氣壓力、保持分離器出口暢通可解決分離器壓力過高問題。
(13)調整自力式壓力調節(jié)閥壓力、確保浮球閥關閉嚴密可解決分離器油水室壓力過低問題。
2.2.1 工藝流程
氣浮處理工藝流程見圖3。
圖3 氣浮處理工藝流程
2.2.2 技術特性
污水氣浮處理的主要藥劑有聚合氯化鋁(凈水劑)和聚丙烯酰胺類陽離子聚合物(絮凝劑)。其中,聚合氯化鋁為無機高分子混凝劑,在水中溶解后,形成高電荷多羥基水合物,加入污水中后,對污水中的膠體和顆粒物及乳化油,通過壓縮雙電層、吸附電中和及吸附架橋、網捕等作用,使污水快速破膠脫穩(wěn)及油水分離,并通過對污水中的雜質的吸附,形成較大礬花。加入的陽離子聚合物溶于水后,形成具有多種活潑基團的高分子長鏈,在進水室廢水和氣水混合物中釋放的微小空氣氣泡(氣泡直徑為30~40 μm)混合,氣泡黏附在絮體上,快速上升的顆粒將浮到水面,上升較慢的顆粒由于重力作用則在波紋斜板分離器中分離,沉降的顆粒通過底部刮渣機清理,通過泥閥排出,水面浮渣連續(xù)通過刮渣機清理,通過排渣口排出到浮渣池,從而達到對水質處理凈化的目的[1]。
2.2.3 關鍵技術節(jié)點
氣浮系統的關鍵技術節(jié)點如下:
(1)絮凝劑的配比要與來水的pH 值以及機械雜質值、含油量相匹配。藥劑的添加要實行動態(tài)管理,以氣浮系統上表面產生較大的礬花為主。
(2)溶氣比的調整要以氣浮系統上表面不過分翻浪花為主。
(3)液位要及時調整堰板高度,液位過高浮渣溢流,過低影響水質。
(4)及時觀測浮渣顏色,泛黃則聚合氯化鋁加少,發(fā)白則聚丙烯酰胺加多。
(5)定期排污和排泥。
(6)定期清理氣浮系統內部,尤其是斜板分離器內部格柵孔洞。
(7)刮泥頻率要及時調整,過快容易使下層浮渣受剪切力影響出現紊流,影響水質。
(8)溶氣釋放器要及時清理堵塞污垢。
(9)冬季運行時適當增加溶氣比和回流壓力。(10)協調上游來液平穩(wěn)操作,防止水量過大,氣浮系統處理不及時。
(11)加藥口與管式反應器連接的部位易堵塞,應及時清理。
(12)氣浮系統的指標:含油量≤10 mg/L,機械雜質含量≤30 mg/L。
2.3.1 過濾軟化工藝流程
過濾軟化處理工藝流程見圖4。
圖4 過濾軟化處理工藝流程
2.3.2 基本參數
雙濾料過濾罐(一級)內含無煙磁鐵礦,粒徑為2 mm,裝填高度30 cm。多介質過濾罐(二級)內含磁鐵礦、核桃殼、石英砂,粒徑分別為0.1,1.2~1.8,1.8~2.2 mm,裝填高度分別為20,60,30 cm。兩級軟化裝置內含弱酸大孔樹脂11 t,樹脂層高度2 m。
2.3.3 過濾技術特性
工藝流程分為工作(產水)、氣洗、水洗等。濾料在濾罐放置原則:根據其比重和粒徑的大小在過濾器罐體內科學有序地分布,這樣的配比保證了過濾器在進行反洗時不會產生亂層現象,從而保證了濾料的截留能力。工作時,打開進水閥,從緩沖池過來的水由過濾器上部進入過濾器內部,水中懸浮物由于吸附和機械阻流作用被濾層表面截留下來,從而得到澄清的水質。反洗前氣洗時,打開排氣閥和反洗排水閥排盡罐內積水,利用水環(huán)真空泵對罐內濾料進行空氣擦洗,使附著在濾料上的機械雜質得到初步分離。打開排氣閥和反洗進水閥、反洗出水閥對濾料進行反洗,以排除液清亮、無雜物為好。
2.3.4 過濾關鍵技術節(jié)點
回用系統的過濾關鍵技術節(jié)點如下:
(1)系統長期停運后,重新開啟時,要對濾料進行約10 min 的正洗,沖洗至出水清澈為止。
(2)進出口壓差>0.05 MPa 時進行反洗。
(3)空氣擦洗的時間為15 min 以上,流量300~350 m3/h 。
(4)根據水質的含油量與機械雜質含量確定反洗的頻次。
(5)反洗時應控制好反沖洗強度,應避免濾料泄漏出系統。
(6)根據進水水質的情況,應定期更換多介質濾料,一般8~12 個月更換一次。
(7)一般情況下回用進口段的過濾器濾料承受負荷較大,濾料更容易污染,應加大反洗頻次。
(8)注意每個過濾器過水量平衡,均勻過水。
(9)發(fā)現真空泵安全閥起跳時,考慮內部篩管滲漏濾料進入篩管內部憋壓。
(10)濾料板結時應及時更換、緩釋阻垢劑,清洗劑要定時、定量加注。
(11)注意操作面板上的閥門開啟情況與現場是否對應。
2.3.5 軟化裝置技術特性
當飽和的大孔弱酸樹脂由于吸附了過多的鈣鎂離子失去軟化功能時,就應當立即再生。首先用酸再生:用3%~5%的鹽酸以增壓泵保持30~40 m3/h 的流量與樹脂上的鈣鎂離子進行交換,多余的H+和交換物進入中和池,至罐底部出水pH 值為1~2 時再生完成。保壓7~8 h 讓交換充分進行后再排酸、酸正洗,以排出液pH 到7 時完成酸正洗。其次是堿轉型:用3%~5%的堿液以增壓泵保持30~40 m3/h 的流量與樹脂上的H+進行交換,多余的鈉離子和交換物進入中和池,至罐底部出水pH 值為13~14 時再生完成。保壓5~6 h 讓交換充分進行后再排堿、堿正洗,至排出液pH 到7 時完成堿正洗。中和池中的酸堿廢液中和以后排入污水池參與下一步污水處理[1]。
2.3.6 軟化關鍵技術節(jié)點
回用系統的軟化關鍵技術節(jié)點如下:
(1)酸罐向計量罐進酸時,計量罐向外排空氣,在溢流管口可見白色酸霧溢出,因此為了員工健康必須佩戴防毒面具。
(2)進酸堿時,一定要佩戴橡膠手套等勞保用品,要有酸堿泄漏后能應急處置的意識,流程要再三確認正確性。
(3)操作面板上氣動閥閥門開啟狀態(tài)要與現場閥門狀態(tài)相吻合,注意部分閥門有延遲現象。
(4)中和池水位要足夠低,見底閥。中和池水位要保持低位常態(tài)化。
(5)反洗時要在底部進水口、上部出水口分別接水樣對比反洗水質。
(6)中和池的水一定要隨時監(jiān)測pH 值,發(fā)現偏離中性,一定要停止一切操作。
(7)反洗后一定要淋水,可節(jié)約1/3 的鹽酸。
(8)酸堿正洗時,選擇合適流量。
(9)進酸堿時,剛開始pH 值顏色變化慢,后期顏色變化呈現加速度。
(10)經常檢測系統的氣密性防止泄漏。
(11)注意反洗強度,防止樹脂泄漏。
(12)每個軟化裝置過水量平衡,均勻過水。
(13)系統壓力異常時,應立即停止回用水泵進行檢修。
(14)回用系統技術指標:含油量≤2 mg/L,機械雜質含量≤2 mg/L,硬度≤0 mg/L。
2.4.1 工藝流程
殺菌曝氣處理工藝流程見圖5。
圖5 殺菌曝氣處理工藝流程
2.4.2 殺菌技術特性
殺菌劑采用1227 高效殺菌劑,具有廣譜、高效、低毒的特點,對殺滅硫酸鹽還原菌有特效。采用沖擊式加藥防止耐藥性發(fā)生。
2.4.3 微孔曝氣技術特性
該微孔曝氣裝置氣泡直徑微小,氣體液體分界面直徑小,氣液界面表面積大,氣泡擴散逸出均勻,孔眼堵塞的幾率小。曝氣裝置由曝氣器、布氣管道彎頭等組成。曝氣時,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膜片鼓起,孔眼張開,進行布氣擴散。停止供氣,膜片孔隙閉合[1]。
2.4.4 關鍵技術節(jié)點
殺菌曝氣系統的關鍵技術節(jié)點如下:
(1)為保證氧利用率開孔直徑應適當。
(2)橡膠膜片應選用耐老化、高強度材料。
(3)風機宜用離心式風機,風機進風口必須有空氣過濾、除塵、清潔裝置。
(4)殺菌曝氣系統技術指標:TRB(硫酸鹽還原菌)≤10 個/mL,TGB(腐生菌)≤10 個/mL,S2-≤0.5 mg/L。
2.5.1 工藝流程
污泥處理系統工藝流程見圖6。
圖6 污泥處理工藝流程
2.5.2 技術特性
板框壓濾:浮渣水從浮渣池通過浮渣泵進入壓濾機,壓濾機板由76 塊濾板間組成,在濾板的兩側內表面覆設有滌綸濾布,前段有液壓站提供18 MPa的液壓力將濾板緊壓在本體上,污水從中間流道進入濾室內,由于濾布的截流分離作用,污泥被過濾到濾布上,污水通過水道進入污水池。
蒸汽除油:從板框下來的油泥進入分離池內,池底盤有盤管內通蒸汽,由于熱傳導作用,油泥中的油從泥中溢出實現初步分離。油通過泵回收,泥則送到離心分離系統進一步分離。
機械分離:油泥由進料口連續(xù)輸送到反應罐內,在離心機械力作用下,密度不同的液體形成同心圓柱,較輕的液相(油)處于上層,較重的液相(水、泥)處于下層。分離后污水通過污水回收泵回收,污泥進行下一步無害化處置。
熱相分離:含油污泥由進料口進入熱解系統內隨轉動部件運轉,物料在絕氧和缺氧條件進行解吸、脫附,初步分離氣體在引風機作用下導入油氣回收單元進行冷卻,使工藝氣體中的氣、液、固進行分離,冷凝物(油、水)收集到回收池中,實行固、液分離,剩余有機物被強氧化終至殘渣無害化。
2.5.3 關鍵技術節(jié)點
(1)檢查機組是否充分接地,各儀表是否正常,機組各構件螺栓是否緊固,管道各連接是否正確,控制開關有無失控,控制閥門是否正確開啟。
(2)板框的數量是否符合規(guī)定,禁止在板框少于規(guī)定數量的情況下開機工作。
(3)濾布有無破損,濾布孔比板框孔小且與板框孔相對同心。
(4)液壓站的工作壓力橡塑板框最高工作壓力不得超過20 MPa。
(5)過濾壓力必須小于0.45 MPa,過濾物料溫度必須低于80 ℃,以防引起滲漏和板框變形、撕裂等。
(6)蒸汽除油時,蒸汽量要與池內污泥相匹配。
(7)采用低氮燃燒器,確保氣體外排符合環(huán)保要求。
(8)及時檢測燃燒室中的氧氣分析儀,確保氧含量達標。
(9)嚴格執(zhí)行“氣鎖”標準,確保燃燒室氮氣含量達標。
當油井來液進入三相分離器后,在破乳劑的作用下,通過整流器和重力沉降作用,氣體從捕霧器溢出,油進入油室、水進入水室后再進入絮凝沉降罐進行二次油水分離后進入氣浮系統。污水首先進入管式混合反應器,并在其內投加絮凝劑(PAC)和助凝劑(PAM),污水中的細微雜質及礬花被絮凝成較大的絮團,實現對水質的快速凈化。在多介質以及雙濾料過濾下,初步凈化的水中機械雜質含量和含油量進一步降低。通過弱酸樹脂的進一步軟化,形成符合注汽鍋爐的軟化水。在殺菌劑的作用下,水中TRB和TGB 達標,不僅如此,通過微孔曝氣使回注水中含硫量進一步降低。浮渣池中的浮渣在板框壓濾作用下,初步實現油水泥分離。在離心機械作用下,水和油分別從各自出口排出。含油污泥進入熱解裝置內隨轉動部件運轉,物料在裝置內翻轉并向出料端運動,通過間接吸熱分解物料中的水分及油分,使其脫附。剩余有機物強氧化終至殘渣無害化。
2018 年4 月中石化啟動“綠色企業(yè)行動計劃”,以奉獻清潔能源、踐行綠色發(fā)展為理念,立足于“綠色發(fā)展、綠色能源、綠色生產、綠色服務、綠色科技、綠色文化”,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污染防治,在此基礎上通過一體化的油田污水處理實踐與探索,實現了開發(fā)與保護的和諧統一,為油田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及履行社會環(huán)保責任探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