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強 王昱心 孫昱東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266580 山東青島)
我國是一個富煤貧油的能源需求大國,石油大部分依賴進口,石油資源短缺及原油劣質化重質化日益嚴重,給石油加工企業(yè)帶來諸多挑戰(zhàn)。我國的煤炭主要作為燃料燃燒,能源利用方式和技術落后,會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如何發(fā)揮我國能源結構優(yōu)勢,實現煤炭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是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1-3]。煤的直接液化技術是實現煤炭清潔利用的一種方式,但對煤種有要求,還需要使用溶劑溶解煤粉并提供活性氫,且存在運行過程中能耗大、溶劑在高溫下容易發(fā)生裂解、油品不斷輕質化導致柴油餾分減少[4]等問題。而相較于煤的直接液化,煤-油共煉技術立足于煤直接液化技術和重油加氫裂解技術,是將煤和重質油劣質油混合在一起通過反應器并加氫裂解成輕、中質油和少量的烴類氣體的工藝技術。目前典型的工藝有HTI工藝、CANMET工藝、PYROSOL工藝和延長石油煤油共煉工藝,通過利用煤與重質油之間的協(xié)同效應,克服了煤直接液化技術的不足,不僅可以將重質化劣質化渣油輕質化,還可將低附加值的煤炭轉化成油品,實現煤炭資源清潔利用,具有生產成本低、氫耗低、能耗小、轉化率高等優(yōu)點[5-8]。煤-油共煉反應條件的改變會對反應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以灰分含量和無灰干燥基揮發(fā)分含量高的劣質鄂爾多斯煤為原料、加氫后煤焦油為強供氫溶劑油,探究了反應條件對煤-油共煉液收率及產物性質的影響。
原料煤為鄂爾多斯煤,將其研磨后選取粒徑小于0.15 mm的煤粉,于115 ℃下真空干燥2 h,其工業(yè)分析和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溶劑油為加氫后的煤焦油,其性質見表2。
表2 溶劑油的性質
根據前期實驗探索,在保證較高液收率的情況下,采取反應時間為60 min,氫初壓為6 MPa,探究反應溫度(380 ℃,400 ℃,420 ℃,440 ℃和460 ℃)對反應過程的影響;采取反應溫度為440 ℃,氫初壓為6 MPa,探究反應時間(20 min,40 min,60 min和80 min)對反應過程的影響;采取反應溫度為440 ℃,反應時間為60 min,探究氫初壓(2 MPa,4 MPa,6 MPa和8 MPa)對反應過程的影響。
采用大連精藝公司生產的CQF0.15高壓釜進行煤-油共煉實驗,具體實驗過程為:取原料煤15.0 g、溶劑油30.0 g、煤載鐵系催化劑1.5 g及硫助劑0.15 g,依次加入反應釜內,連續(xù)3次用2 MPa氫氣置換釜內空氣;根據反應溫度設定程序升溫方案,升溫速率為5.5 ℃/min,打開加熱電源,調節(jié)攪拌轉速400 r/min,接通冷卻水。反應結束后,水冷反應釜至室溫,采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產物,固液混合物經離心分離后,以甲苯為溶劑,利用索氏抽提器對固體產物進行抽提,干燥后得到半焦。采用Bruker公司生產的456-GC型氣相色譜儀對氣體產物進行組分分析,通過歸一法計算出產物氣體的質量;采用Agilent公司生產的CP-3800GC型氣相色譜儀對液體產物進行餾程分析;采用鶴壁市金匯煤質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JHGF-3全自動工業(yè)分析儀對固體產物進行水分、灰分、揮發(fā)分和固定碳含量的分析。
收率計算公式為:
(1)
(2)
ωl=(1-ωg-ωs)×100%
(3)
式中:ωg為氣體產率,%;ωs為固體產率,%;ωl為液體產率,%;m1為原料煤質量,g;m2為催化劑質量,g;mg為氣體產物質量,g;ms為固體產物質量,g。
氫初壓為6 MPa,反應時間為60 min時,不同反應溫度下煤的液收率見圖1,半焦及液化油的性質見表3。
圖1 不同反應溫度下煤的液收率
由圖1可知,380 ℃時煤的液收率達到了26.2%,隨反應溫度升高,液收率逐漸增加,在440 ℃時液收率達到了峰值35.6%,反應溫度進一步升高,液收率開始降低,460 ℃時液收率為27.6%。隨反應溫度升高,煤中雜原子橋鍵和脂肪側鏈等化學鍵斷裂加劇[9]。張小勇等[10]研究發(fā)現大分子結構被破壞生成大量自由基碎片,自由基碎片不穩(wěn)定,可以進行加氫裂解和縮聚兩種方向相反的反應[11]。較低溫度時,陳皓侃等[12]研究認為在供氫溶劑和高壓氫作用下,自由基碎片與氫自由基結合生成穩(wěn)定的瀝青烯及液化油分子。反應溫度為440 ℃時,體系中自由基碎片與氫自由基的匹配性最好,生成的液體產物最多,液收率最高;當反應溫度達到460 ℃時,高溫產生的大量自由基碎片不能及時與氫自由基結合,加劇了自由基碎片之間的縮聚,液收率降低[13]。
由表3可知,隨反應溫度升高,半焦中揮發(fā)分的質量分數逐漸降低,灰分的質量分數先升高后降低,固定碳的質量分數先降低后升高;液化油中汽油餾分(<200 ℃)的質量分數增加,柴油餾分(200 ℃~350 ℃)的質量分數先增加后減小,潤滑油餾分(350 ℃~500 ℃)和減壓渣油(>500 ℃)的質量分數逐漸減小。
表3 不同反應溫度下產物的性質
煤中的揮發(fā)分由多種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反應過程中最容易生成自由基碎片,故隨反應溫度升高,揮發(fā)分逐漸裂解生成自由基碎片[12],并進一步轉化為液化油。固定碳相較于揮發(fā)分難以反應,但隨溫度升高,也會有部分固定碳參與液化反應?;曳植粎⑴c液化反應,故隨著揮發(fā)分和固定碳含量降低,其相對含量升高。在460 ℃時,自由基碎片縮聚反應加劇,生成部分焦炭而使固定碳含量增加。
液化過程中煤主要生成高餾程產物,但隨著反應溫度升高,液化產物會進一步加氫轉化為汽油(<200 ℃)和柴油(200 ℃~350 ℃)等低沸點餾分,與此同時,部分溶劑油也會加氫裂解生成汽油(<200 ℃)和柴油(200 ℃~350 ℃)等低沸點餾分。尤其是在高溫(460 ℃)下,液化油中的高餾程產物和溶劑油會大量裂解生成汽油餾分(<200 ℃)。
氫初壓為6 MPa,反應溫度為440 ℃時,不同反應時間下煤的液收率見圖2,半焦及液化油的性質見表4。
由圖2可知,煤的液收率隨反應時間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在20 min時,液收率達到了33.7%,隨著反應時間增加,液收率逐漸增加,60 min時液收率達到峰值35.6%,然后隨反應時間增加,液收率開始降低,反應時間與金建[14]的研究結果一致。
圖2 不同反應時間下煤的液收率
煤-油共煉過程根據反應時間先后可劃分為初始高活性階段、轉化率最高階段和轉化率下降階段3個階段[15]。20 min時雖已具有了較高的液收率,但煤的裂解反應尚未進行完全,隨反應時間增加,液收率逐漸增加,60 min時達到液收率最高階段,此時裂解產生的自由基碎片與氫自由基的匹配性最好[16],反應時間進一步增加,煤中可液化組分含量降低,而液化油的加氫裂解和瀝青質縮合生焦[17]反應加劇,煤的液收率降低。
由表4可知,隨反應時間增加,半焦揮發(fā)分的質量分數降低,灰分的質量分數先升高后降低,固定碳的質量分數先降低后升高;液化油中汽油餾分(<200 ℃)的質量分數逐漸增加,柴油餾分(200 ℃~350 ℃)的質量分數先增加后減小,潤滑油餾分(350 ℃~500 ℃)的質量分數先減小后增加,減壓渣油(>500 ℃)的質量分數逐漸減小。
表4 不同反應時間下產物的性質
前文提及揮發(fā)分是參與煤-油共煉的主要組分,隨反應時間增加,揮發(fā)分逐漸裂解,在半焦中的含量降低;較短反應時間時,固定碳主要發(fā)生氫解反應轉化生成揮發(fā)分并進一步發(fā)生裂解反應,但隨反應時間延長,縮聚反應加劇,油品開始結焦而轉化為固定碳;灰分不參與反應,隨著揮發(fā)分和固定碳的轉化,其相對含量升高。
隨反應時間增加,液化油和溶劑油中的重組分加氫轉化為汽油餾分(<200 ℃)和柴油餾分(200 ℃~350 ℃);在80 min時煤液化生成的高餾程產物降低,反應主要以液化油和溶劑油縮聚反應和加氫裂解為主,中間的柴油餾分(200 ℃~350 ℃)一方面縮聚為潤滑油餾分(350 ℃~500 ℃),另一方面又加氫裂解為汽油餾分(<200 ℃),致使柴油餾分(200 ℃~350 ℃)含量減少,潤滑油餾分(350 ℃~500 ℃)含量增加。
反應時間為60 min,反應溫度為440 ℃時,不同氫初壓下煤的液收率見圖3,半焦及液化油的性質見表5。
由圖3可知,隨氫初壓增加,液收率先快速增加,達到4 MPa時,液收率增速放緩[18]。楊紹飛[19]的研究表明,氫初壓的增加有利于氫氣向催化劑擴散并與催化劑活性中心作用,體系中活性氫的數量增多,煤熱解產生的自由基碎片可以更好地與氫自由基結合生成液化油,有利于煤的液化反應。此外,氫氣壓力的增加還有利于抑制縮聚反應,從而提高液收率。但常規(guī)條件下,煤中可液化的組分含量有限,超過一定氫初壓后,煤的液收率變化不再明顯。
由表5可知,隨氫初壓增加,半焦中的揮發(fā)分和固定碳的質量分數降低,灰分的質量分數逐漸升高;液化油的汽油餾分(<200 ℃)的質量分數逐漸減小,柴油餾分(200 ℃~350 ℃)的質量分數先增加后減小,潤滑油餾分(350 ℃~500 ℃)和減壓渣油(>500 ℃)的質量分數呈增加趨勢。
表5 不同氫初壓下產物的性質
隨氫初壓增加,揮發(fā)分裂解生成的自由基碎片更容易與氫自由基結合生成液化油,在半焦中的含量降低;氫初壓的增加,也促進了較難反應的固定碳加氫轉化為更易反應的揮發(fā)分并進一步加氫裂解,其在半焦中含量逐漸降低;灰分不參與反應,隨揮發(fā)分和固定碳含量的降低,其相對含量升高。
隨氫初壓增加,液收率增加,液化油主要由瀝青烯和前瀝青烯[20]等高餾程產物組成,含有大量相對分子質量高的稠環(huán)結構。氫分壓增加,氫自由基含量增加,煤裂解產生的自由基碎片能快速與氫自由基結合,抑制了液化油及溶劑油中高餾程產物加氫轉化為低餾程產物的反應,液化產物中汽油餾分(<200 ℃)含量降低,潤滑油餾分(350 ℃~500 ℃)和減壓渣油含量(>500 ℃)增加,柴油餾分(200 ℃~350 ℃)含量相對穩(wěn)定。
1)反應條件對煤液化具有明顯的影響,隨反應溫度升高和反應時間增加,液收率均先升高后降低,最佳反應溫度為440 ℃,最佳反應時間為60 min;隨氫初壓升高,液收率先快速增加后增速放緩,在4 MPa時增速最明顯。
2)隨反應進行,參與煤-油共煉反應的主要組分揮發(fā)分在半焦中的含量降低;固定碳也可以參與液化反應,在半焦中的含量呈降低趨勢,當反應溫度高于440 ℃、反應時間超過60 min時,固定碳含量會因液化產物縮聚反應而升高;灰分不參與反應,其在半焦中的相對含量升高。
3)反應溫度升高、反應時間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餾程產物向低餾程產物轉化,輕質油品收率增加;氫初壓增加會抑制重組分的裂解反應,高餾程產物收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