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燕,孟令茹
(海南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570228)
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了關(guān)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shè)的諒解備忘錄,成為G7第一個正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西方發(fā)達國家。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內(nèi)學(xué)者主要從新聞傳播學(xué)或語言學(xué)角度探討中外涉“一帶一路”倡議報道的媒體話語策略、輿論宣傳和話語權(quán)建構(gòu)等[1]43-47,[2]。但少有研究關(guān)注意大利涉“一帶一路”相關(guān)報道,僅董丹運用語篇—歷史分析方法分析了意大利主流媒體關(guān)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中的真實認知與態(tài)度[3]13-1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評價理論的介入系統(tǒng),以英國、美國、中國和意大利媒體關(guān)于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新聞報道為語料,分析各國報道中所使用的介入資源,并探討其對話模式。
由Martin&White建立的評價理論是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為基礎(chǔ),對人際意義研究在詞匯語義層面進行拓展,旨在探究和揭示交際中作者/說話人如何通過語言來確定立場、實現(xiàn)交際目的[4]。本研究利用Martin&White評價理論的介入系統(tǒng),建立中外媒體涉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新聞中的介入資源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5]102-127。
圖1 介入策略分析框架
根據(jù)對話性特點的不同,介入資源主要分為單聲和多聲。單聲是對命題直截了當(dāng)?shù)仃愂?,不涉及其他聲音的介入;而多聲是作者把其他聲音投射語篇中,包括話語收縮和話語擴展。話語收縮分為棄言和宣稱,棄言策略是通過否定或轉(zhuǎn)折性詞匯對某種觀點進行駁斥,彰顯其強勢的語勢;宣稱策略旨在同意、宣布、支持其他觀點,以肯定的形式壓制對話空間。話語擴展分為引發(fā)和摘引,引發(fā)策略暗示作者愿意接納他人觀點,由此擴展對話空間;摘引則是引入外部聲音,含有承認或疏遠態(tài)度的轉(zhuǎn)述[1]43-47。
本研究選取英、美、中、意四國官方英文報關(guān)于“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事件的相關(guān)新聞為研究語料,分別選自英國《The Guardian》3月20日和3月23日的兩篇報道、美國《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3 月 23日的各一篇報道、中國《China Daily》3月23日的兩篇報道、以及意大利《ANSA》3月22日的兩篇報道。上述報紙均具有較高知名度和權(quán)威性,且是發(fā)行量大、受眾廣的主流報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政府的態(tài)度和立場。
參照Martin&White介入系統(tǒng)的定義和分類,從語料文本中找出承載對話性功能的詞匯或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逐一標注,在人工標注過程中為保證準確性,基于Kappa檢驗的測量者間信度分析結(jié)果表明,本研究中介入資源的標注結(jié)果信度良好(k=0.95≥0.75)。然后,對已標注分類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對比分析介入策略在各國報道中出現(xiàn)的頻率和分布情況。最后,解釋介入策略使用背后的交際目的和其他影響因素。
作者的語言選擇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意識形態(tài)、社會語境等相關(guān),其觀點和立場是通過語篇中的各種詞匯手段來體現(xiàn)的。同一語言的不同國家的報刊因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立場,其介入資源的表達存在異同。
研究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四國媒體對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的報道都存在不同比例的單聲和多聲介入資源?!禖hina Daily》的單聲和多聲介入資源幾乎各占一半,分別為49.33%和50.67%,而其他三國的差異相對較大。美國、英國和意大利三國較高頻率地使用多聲資源,分別為66.98%、70.11%、89.74%。單聲資源主要用于報道事件信息,拒絕與其他聲音協(xié)商;而多聲是指作者是否愿意與讀者進行意義協(xié)商,即打開或關(guān)閉語篇的對話空間[6]。在新聞報道中,單聲和多聲的選擇與媒體的政治立場有關(guān),當(dāng)需要強調(diào)某一觀點立場時,作者一般會選擇旗幟鮮明的單聲資源。
(1)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playing a highly positive role in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and with the MOU on BRI,they will further cooperate together to advance global stability as well as uphold multilateralism and free trade.(ChinaDaily)
如例(1),《China Daily》利用評論式的話語陳述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對中意兩國進入全面合作、維護全球穩(wěn)定等具有重要意義的態(tài)度立場。中國新聞媒介的主要職能是在黨性原則的指導(dǎo)下,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7]。因此,《Chi-na Daily》傾向于使用權(quán)威性高的單聲來表述無需討論或辯駁的話語立場,并主動承擔(dān)言論責(zé)任。而西方媒體相對言論自由,會通過融入他人的聲音來轉(zhuǎn)移要承擔(dān)的言論責(zé)任,呈現(xiàn)中立客觀的姿態(tài)。
表1反映了四國語料中“話語擴展”策略使用明顯高于“話語收縮”,這體現(xiàn)了新聞的客觀性。
表1 話語收縮和話語擴展介入資源的分布
從對話收縮的“棄言”資源來看,美國、英國、意大利的否定聲音強烈程度較大,使用比率分別為12.68%、21.31%、14.29%,而中國報道沒有這一策略的使用;英美報道中出現(xiàn)了一定的反駁策略,分別占比15.49%和13.11%,而意大利和中國報道僅出現(xiàn)一次。否定和反駁策略較大程度地關(guān)閉對話空間,壓制不同或?qū)α⒙曇舻某霈F(xiàn),從而使命題變得無可辯駁。從語料文本來看,意大利報道中的否定策略主要出現(xiàn)在對意大利總理孔特和中國主席習(xí)近平的話語引用中,重在傳達中意合作不會讓意大利陷入危機的觀點,這表明了意大利對中意合作的積極態(tài)度;而英美語料中否定和反駁策略的運用反映了對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反對的消極態(tài)度。再從“宣稱”介入資源來看,中國報道的宣稱程度相比其他三國報道大得多,占18.42%,《China Daily》中宣稱策略的使用主要用于明確中國對中意合作持有積極的立場和態(tài)度。
最后,從話語擴展介入資源來看,英、美、意三國報道通過引述別人觀點,讓讀者聯(lián)想他人觀點,擴展了對話空間。而中國報道中多使用“引發(fā)”策略,這說明《China Daily》的對話聲音建立在與其他命題相聯(lián)系的基礎(chǔ)上,作者盡量包容其他的聲音,避免絕對論斷。
在介入框架中,多聲是具有對話性意義的評價方式。作者利用話語收縮策略表達觀點時,是對某個觀點或否定、反駁,或贊同、接受,從而限制其他聲音的出現(xiàn),減少文本的對話性[5]102-127?!皸壯浴辈呗缘氖褂帽砻骶芙^或?qū)α⒌牧?,通常借助“no,never”等否定性詞匯或“yet,but,despite”等相反期待的語言來體現(xiàn)。
(2)there was“noair of a crisis”in government between allies the 5-Star Movement(M5S)and Salvini’s League because of differing views of the BRI.“There isabsolutelynowhiff of crisis in the government on the China chapter,”he said.(ANSA)
(3)Italy has signalled its determination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China’s grand plan to build a Silk Road-styled global trade network,despiterattling its EU and US allies with its plan.(TheGuardian)
例(2)是作者轉(zhuǎn)述意大利總理孔特的話語,通過否定命題“no air of crisis”“no whiff of crisis ”使話語處于對話狀態(tài),蘊含著對一個肯定“聲音”的否定,即對“中意合作會給意大利帶來危機”的否定,從而體現(xiàn)意大利認為中意合作并無危機之說。從對話性的視角來看,這里的否定同時帶有肯定的對話性回應(yīng),間接表明意大利支持中意合作的積極立場。例(3)的“despite”(盡管)表示“rattling its EU and US allies with its plan”(歐盟和美國對“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的計劃感到不安)的期待,這說明原命題與期待相違背,即對作者期望的聲音進行了反駁。由此可見,英國媒體借他人之言訴自身立場,客觀表明意大利執(zhí)意加入“一帶一路”的行為給美國和歐盟制造了威脅和不安,從而暗示了它對意大利行為的不認可。
(4)The BRI,proposed by Xi in 2013,hascertainlyfurther linked these two countries.(China Daily)
(5)Katainenpointedoutthat 13 EU States have already signed similar memorandums.(ANSA)
(6)Conte alsostatedthatjoining the Belt and Road is in line with Italian national interests.(China Daily)
(7)The League’s leader,Matteo Salvini,had said hewouldtryto halt the deal if it looked like itmightjeopardize national security.(TheWashington Post)
(8)the Security Council’s official Twitter account also took aim at Italy,calling China’s approach“predatory”andsayingthe deal“willbring no benefits to the Italian people”.(NewYorkTimes)
與棄言策略相反,宣稱是明確地提出某一觀點,進而排除其他的選擇和立場,包括“同意”“斷言”“贊同”。例(4)中“The BRI has certainly further linked these two countries”(“一帶一路”無疑將兩國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通過“certainly”(無疑)的對話介入,表明作者與潛在的聲音持相同的態(tài)度,承認“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對中意兩國的合作是積極的”。這一策略將讀者和作者統(tǒng)一戰(zhàn)線,隱含較大的認同度。例(5)中“point out”(指出)表達了歐盟要求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必須符合歐盟規(guī)定的潛在對話立場。這與歐盟委員會曾在不同場合表示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需謹慎行事的立場一致[8]。
話語擴展指的是為對話性選擇立場或聲音留有余地的介入資源,由引發(fā)和摘引來體現(xiàn)[9]。“引發(fā)”所表達的命題暗示與其他命題存在一定聯(lián)系,通過“may,will,perhaps”等情態(tài)詞來實現(xiàn)作者由于對某觀點不確信或故意避免絕對論斷?!罢钡膶崿F(xiàn)形式為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是作者逃避話語責(zé)任的方式之一。例(6)中的轉(zhuǎn)述動詞“stated”(聲明),通過間接引用的方式表明其命題歸屬他人的觀點,能幫助記者根據(jù)自己的視角對人物言語加以轉(zhuǎn)述,與整個報道的視角一致。例(6)對意大利總理孔特話語的轉(zhuǎn)述表明中意合作符合意大利的國家利益,這與《China Daily》認為中意合作對意大利發(fā)展具有積極促進意義的視角一致。例(7)中“would”(將會)、“might”(可能)是“引發(fā)”的介入詞匯,傳達了如果該協(xié)議危及國家安全將會被終止的對話聲音,“引發(fā)”策略表達了作者對某種聲音引發(fā)的質(zhì)疑,隱含著一種或批評或維護的對話立場。同樣是對意大利黨政代表人物言語的引用,《China Daily》引用的是肯定中意合作的積極言語,而《The Washington Post》引用的是右翼黨派對于中意合作持懷疑態(tài)度的發(fā)言,暗含了對中意合作的反對和批評的態(tài)度。例(8)引述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話語來陳述中國的行為具有掠奪性的觀點,通過“will”引發(fā)了“中意合作會威脅意大利的安全”的對話空間,由此表明了美國對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協(xié)議的不支持。
本研究以評價理論為視角,分析了英美中意四國媒體對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報道中的介入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四國媒體中都大量使用了對話擴展資源,接納了不同聲音、觀點和態(tài)度,由此打開了對話空間。其中,英美多引述對“中意合作”不安和否定的消極觀點,而中意則多引用肯定和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意合作”的言論,尤其是意大利媒體通過大量引述表達了中意合作不是危機而是機遇,體現(xiàn)了其積極尋求合作的態(tài)度,這與前人研究中意大利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多持正面積極態(tài)度,因其可能給意大利帶來投資和貿(mào)易機遇,表達了期待全面參與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3]13-16。就話語收縮而言,英美意報道中傾向使用棄言的對話收縮策略,英美旨在對中意合作呈現(xiàn)出擔(dān)憂、不認可的消極態(tài)度,塑造了具有威脅性的負面中國國家形象,這一發(fā)現(xiàn)也進一步驗證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持有的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即將“中國形象”披上“中國威脅論”外衣[10];而意大利則是對“中意合作引發(fā)危機”等消極觀點進行否定??傊?,新聞作為當(dāng)今社會各國意識形態(tài)傳播、話語權(quán)建構(gòu)和輿論引導(dǎo)的重要場域,讀者需用批判的的思維解讀新聞事實,中國媒體也要積極借鑒他國經(jīng)驗,取長補短,更好地傳播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