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江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五千年山西看晉祠。
晉祠的美,就像深山里的一灣湖水,安靜、羞澀,小心翼翼與都市保持著適當(dāng)?shù)木嚯x,在無言的守候里自帶清幽而澄澈的光芒。
我與晉祠最早的相遇,是在初中語文課本里,是在梁衡先生的那篇《晉祠》中。三十多年過去了,那栩栩如生的宋代仕女彩塑,依然無比清晰地留在我記憶的深處。游記也好,散文也好,能寫出像梁先生對晉祠刻畫的神采來,離真正的經(jīng)典也就不遠了。可遺憾的是第一次的相遇,畢竟是紙上的神交,無從觸摸她真實的肌體,也無從感知她靈動的內(nèi)心。
第二次與晉祠的相遇,已是十多年后的一個深秋。那時,我大學(xué)畢業(yè),進了一家財務(wù)軟件公司。利用在太原出差的機會,開完會,見縫插針,當(dāng)?shù)氐呐笥羊?qū)車載我到晉祠一游。到晉祠的時候,時近黃昏,落日的余暉灑落在晉祠山門那青灰色的屋頂和赭紅色的外墻上,一股溫暖的情愫瞬間溢滿全身。仿佛多年的朋友,突然見面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如此微妙。因為時間關(guān)系,朋友推薦我只近距離觀看了圣母殿里的彩塑。我得以讓多年來一直活在紙上的晉祠走下云端。親手撫摸著這些千年前的藝術(shù)形象,感受到每一個仕女的溫度和心跳,仿佛時光穿梭,一下子溯流而上到了那個國富民強的大宋王朝。
不看這些彩塑,你永遠無法想象宋太宗趙光義和他的子孫們是一個個多么有聲有色的皇帝。野史上的他涉嫌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大宋王朝的締造者宋太祖趙匡胤。而正史上的他又在攻占山西后火燒晉陽城,水淹晉陽城。這些負面的傳說和記載掩蓋了這位大宋二代皇帝優(yōu)雅的品位和對藝術(shù)審美執(zhí)著的追求。從有關(guān)晉祠的史記里,清晰地記載了同樣是這位“暴殄天物”的皇帝竟然在晉水之源、古唐叔虞祭祠處大興土木,修葺晉祠,并立“太平興國碑”以志。40年后,他的孫子,開創(chuàng)了“慶歷新政”和“仁宗盛治”的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趙禎步其后塵,開始興修晉祠的圣母殿,并雕塑了43尊彩塑泥像。
當(dāng)我還沉浸在對大宋王朝心馳神往之際,朋友卻在耳邊一再催促,我戀戀不舍地告別這些多姿多彩的仕女,三步并作兩步,去爬晉祠背后的懸甕山。夕陽西下,山色空溟。遠看此山應(yīng)如其名,朋友告我,古時候,山腰有巨石,遠觀如懸在空中的甕缸。后來我查資料得知,此山久矣。成書于戰(zhàn)國的《山海經(jīng)》有記曰:“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
因來去匆匆,這第一次與晉祠的親密接觸留下了說不盡的遺憾和悵惘。對晉祠源遠流長的神秘往昔的探尋,就像春風(fēng)下的一粒種子,在我的心里發(fā)芽、抽枝散葉,繼而長成參天大樹。
瘋漲的思念,直到二十年后,也就是2020年,才在又一個秋天的午后,憑又一次的相遇被深沉慰藉。這次是參加北岳文藝出版社在太原組織的小小說頒獎活動,儀式舉行完畢,匆匆吃完組委會精心安排的自助午餐,打的直奔晉祠。這次與前次不同,既非純紙上神游,又無朋友身邊催促,獨來獨往,無時光之累,信馬由韁,只憑個人意趣。這次最大的感受是,晉祠在二十年后長大了。與當(dāng)初的建制規(guī)模比,如今的晉祠建筑群所占面積至少比當(dāng)初大了好幾倍。不僅保留了原來的圣母殿、獻殿和唐叔虞祭祠,而且重修了晉溪書院、王子喬祠、難老泉水系景觀工程等。游得舒緩,看得仔細,了解得也更全面。周柏的出現(xiàn)將我對晉祠的追溯一下子拉遠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唐槐的幸存則提醒我兩千多年前那個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曾經(jīng)至少連續(xù)有四代君王親自來晉祠祭祀。唐高祖李淵在這里誓師,晉陽起兵,一舉滅隋建立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還師途中,在晉陽逗留數(shù)月,又游晉祠,親自揮毫潑墨寫下《晉祠之銘并序》。十四年后,他的兒子兒媳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則天來到晉陽。約四十年后,女皇再次臨幸晉祠,命大詩人宋之問經(jīng)辦,書法家呂仙喬等書丹,在晉陽刻成《華嚴經(jīng)》石刻,武則天親自作序。這也許是晉祠史上最光芒四射的時刻,也是晉祠史無前例尊享殊榮的時刻。
三次相遇,時過境遷,睹物思人,大有不同。然而,有一點殊歸同途,那就是晉祠的美穿越時光的沙漏歷久彌新。
晉祠的美,美在山水之間。背倚蒼山,碧水中流,坐享山水之形勝,歷來為文人騷客唱詠不休。唐代詩仙李白就留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的千古佳句。到了宋朝,再次掀起了吟詠晉祠的風(fēng)潮。風(fēng)流倜儻如歐陽修者揮筆寫下了“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睉n國憂民如范仲淹者則深情詠嘆“一源其澄靜,數(shù)步忽潺湲。錦鱗無敢釣,長生同水仙。”元代大詞人姜彧的筆下,晉祠一如江南的山水溫婉多姿,“方丈堆空瞰碧潭。潭光山影靜相涵。開軒千里供晴嵐。流水桃花疑物外,小橋煙柳似江南。挽將風(fēng)月入醺酣?!钡搅嗣髑鍍沙?,對晉祠山水的欣賞之情趣依然不減。即便如性格耿介的一代名臣于謙也多次游覽晉祠,并為晉祠山水所傾倒,其詩曰“懸甕山前境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群峰環(huán)聳青螺髻,合澗中分碧玉流?!睂x祠比作瀛洲(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可見于謙對晉祠山水相依的偏愛。同樣是愛國文人的朱彝尊則因明末遺老之身,他的詩詞里,晉祠山水則多了一份故國的鄉(xiāng)愁:“十里浮嵐山近遠。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軟。又是天涯芳草遍,年年汾水看歸雁。系馬青松猶在眼。勝地重來,暗記韶華變。依舊粉紛涼月滿,照人獨上溪橋畔?!?/p>
晉祠的美,美在古樸之間。古格高雅,質(zhì)樸流芳,既有古建奇珍,又有樸樹環(huán)繞,建筑之美與建筑背后的人文遺跡,林木之美與林木之上的歷史滄桑,相互交融,相映生輝。無論是叔虞祠、圣母殿還是王子喬祠所代表的中國古代祭祀文化,還是對越坊、金人臺和奉圣寺所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筑哲學(xué),都在壯麗的結(jié)構(gòu)和精美的設(shè)計之外,充滿深厚的人生智慧和儒釋道思想,給人無限遐思。而盤龍木雕和周柏唐槐則將中國山水園林獨特的審美理念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晉祠的美,還美在民生之間。從晉祠起源的智伯渠最早的修浚固然是引汾、晉二水灌晉陽,滿足諸侯爭霸的需要,但客觀上卻成為戰(zhàn)國初期重要的城市供水和灌溉工程,貞觀年間修建了一座跨汾水的大渡槽“架汾水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宋代重修后灌溉稻田,并建多處水力碾磨。明、清兩代,共修北渠、中渠、南渠和陸堡渠等4條干渠,實施分水灌溉。李世民的《晉祠銘》打破前朝單純以隸篆為體的碑刻傳統(tǒng),首次以行書入碑,更重要的是,這篇銘記,強烈洋溢著唐朝以民為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思想。今天的晉祠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外游客自由玩樂的風(fēng)景勝地和對外開放的公園,更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重視民生、為民眾美好生活而努力的執(zhí)政理念和民本情懷。
一座晉祠,一卷融山水人文于一體的大美山西的中國畫,一部山西發(fā)展變遷的活歷史,又何嘗不是一處中國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傳承真善美、謀求大幸福的最好見證。遇見晉祠,遇見最美的山西,遇見最美的中國!
(本文圖片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