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瑩
本期賽題
武漢某高校一食堂,上午8時,正值用餐高峰,13名學生突然站成一排,對著正在用早餐的同學們大聲朗誦馬云的一段演講詞,立刻吸引了無數(shù)驚詫的目光。原來是學校演講社團的同學為了練聲兼練膽,專門在食堂等人數(shù)眾多的地方進行“瘋狂朗誦”。食堂“瘋狂朗誦”持續(xù)了一個多星期,而且他們準備發(fā)展到公交車或地鐵上。不久食堂管理人員與保安人員對食堂“瘋狂朗誦”進行了勸阻,朗誦活動被迫停止。
這一事件引發(fā)了師生們廣泛的爭論。“瘋狂朗誦”的理解者認為:演講的內(nèi)容勵志,而一邊欣賞朗誦一邊就餐,也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樂趣之一,甚至有不少渴望提高膽量與演講能力的同學加入了這一群體。也有不少師生認為不夠合適,畢竟是在公共場所,影響了他人……
閱讀上述材料,自擬題目,自定角度,闡述自己的想法,寫一篇文章。
演講社團學生在人流眾多的學校食堂進行“瘋狂朗誦”,引起了不少爭議。公德心與私心產(chǎn)生道德交鋒,究竟誰是誰非?
誠然,不少師生不愿在就餐時受到打擾,這是合乎情理的。朗誦學員想借此練聲練膽,提升能力,也應受到支持。但我想問,那些認為自己受到驚擾的師生,是否愿意做“土的功效”呢?
魯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言:“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chǎn)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人才恰如一株好苗,它的成長需要肥沃的土壤,適宜的陽光與雨露。如果在其萌芽期就把它當野草除去,予以戕害,我們又憑什么希冀它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呢?
傾聽朗誦是民眾涵養(yǎng)自我之機會,是耐心與包容心得以修煉之機會?!疤觳艂儭钡某砷L起初并非盡善盡美。魯迅說,排斥異流,抬上國粹,哪里會有天才產(chǎn)生?即使產(chǎn)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這樣的風氣的民眾是灰塵,不是泥土。
伯樂遇見年老受傷的千里馬,不禁抱住它痛哭,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千里馬以伯樂為知己,仰而鳴,聲達于天??梢娚鐣胍瞬抛龀鲐暙I,不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恰當使用人才,還要用伯樂愛護千里馬的那種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由此觀之,應當支持朗誦學員練聲練膽。且管理方如此示范,又將使日后還未成形的天才們多么心寒。
倘若師生們能夠懷著一顆開放、學習的心去支持鼓勵,那么欣賞朗誦不也成為了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嗎?因為學會欣賞積極上進的人,既是對他人的鼓勵,更是對自我的激勵。倘若單單以違背規(guī)則為由,投以惡意,加以勸阻,豈非錯過一次激勵自我的機會?
倘若師生們能夠給予那些擁有特長的同學或有強烈愿望發(fā)展自己某方面才能的同學更廣闊的展示空間與更多的鍛煉機會,不僅更多學生能夠得到鍛煉,學校治學風氣也能很好融合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讓生活更有學習“味”,讓才華助益良好的整體氛圍的營造。
而為什么“瘋狂朗誦”活動阻力重重呢?誠然,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應當是有界限的。但個體或小團體就不能利用公共空間嗎?當發(fā)生沖突時,作為“為國育才”的學校管理層理應在這中間起到規(guī)范協(xié)調(diào)的作用。管理方是否可以為渴望練膽的學生規(guī)劃特定的空間,提供有力的支持呢?或許,學校合理規(guī)劃選定區(qū)域,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沖突,“瘋狂朗誦”者和不愿受打擾的同學都能相互尊重,彼此成全。
做“土”的功效要擴大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chǎn)生的天才,使幼苗能夠守護自己的本心,茁壯成長。
(編輯:李躍)
評點:羅洪眉
作為“瘋狂朗誦”活動的理解與支持者,作者借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的觀點來立論,天賦的天才是沒有的,天才需要使天才得以生長的土壤即民眾。演講社團的同學也需要支持他們朗誦的廣大師生。類比論證使道理明顯化,易為讀者接受。主體部分說理充分:傾聽朗誦是民眾涵養(yǎng)、修煉自我之機會,也是激勵、提升自我之機會,還有利于使個人才華助益良好的學習氛圍的營造。文章中心明確,文脈通暢,邏輯嚴密,逐層遞進,思路清晰。充滿了辯證意味。
下期賽題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自己鄙視這樣的德行,如:可以上升卻謙讓;讓他選擇難易,而他選了易;容忍了軟弱,而把自己的忍受稱為堅強。
這些被紀伯倫鄙視的德行引發(fā)你怎樣的思考?根據(jù)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