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張常亮,李 萍,李同錄,喬志甜,李 強
(1.長安大學 地質(zhì)工程與測繪學院,西安 710054;2.長安大學 黃土高原水循環(huán)與地質(zhì)環(huán)境教育部野外觀測研究站,甘肅 正寧 745399)
黃土是一種成分均一、多孔隙、水敏性強的風力搬運堆積物,其在沉積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大孔隙骨架結構,并經(jīng)過長期的物理化學作用逐漸形成了膠結,具有顯著的抗變形破壞能力,表現(xiàn)出較強的結構性[1-2]。
黃土的結構性對其力學特性具有很大影響,是其強度、變形的內(nèi)在決定因素[3],被認為是“21世紀土力學的核心問題”[4]。土的微觀結構研究是土結構性研究的開端,充分認識土的微觀結構是揭示土結構性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黃土的結構性需從微觀入手,對黃土在變形過程中的微觀結構變化進行分析。目前,研究黃土微觀結構變化主要有2種方法:一種是室內(nèi)試驗法,另一種是數(shù)值模擬法。
在室內(nèi)試驗方面,蒲毅彬等[5]對原狀黃土在側限壓縮、三軸壓縮、浸水及加荷-浸水過程中分別進行了CT掃描,分析了土樣在各個試驗過程中細觀結構的變化特征;雷勝友等[6]進行了原狀黃土三軸剪切、浸水試驗過程的CT掃描,分析了原狀黃土在各個試驗過程中的微觀結構變化;朱元青等[7]利用CT掃描試樣斷面獲得結構性黃土試樣的孔隙、孔洞變化,裂隙開展等微觀信息,提出了基于CT數(shù)均值的結構性參數(shù),揭示了黃土在加載和濕陷過程中的結構變化;谷天峰等[8]利用掃描電鏡獲取了黃土試樣的微觀結構圖像,分析了黃土在動應力作用下微觀結構的變化;陳陽等[9]借助掃描電子顯微鏡和光學數(shù)碼顯微鏡獲取了黃土試樣的微結構圖像,分析了黃土濕陷前后土樣中大、中、小孔隙和微孔隙數(shù)量的變化,從微觀角度分析了黃土濕陷的成因機理。
在數(shù)值模擬方面,非連續(xù)變形分析方法(DDA)能夠獲得數(shù)值試驗過程中的顆粒、孔隙、接觸、應力等微觀信息,是一種很有發(fā)展前景的數(shù)值分析方法。郭培璽等[10-11]采用DDA研究粗粒料的力學特性,給出了反映顆粒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構要素的分布情況;張國新等[12]將土顆粒簡化為相同大小的11邊形,采用DDA模擬了土的平面應變試驗,分析了土的彈塑性、剪脹性、應變軟化、卸載-再加載時的滯回圈、卸載體縮以及剪切帶形成的微觀機理;郭龍驍?shù)萚13]應用DDA模擬黃土的單向固結試驗,說明采用該方法分析黃土的微觀變形特性是可行的;Guo等[14]在DDA的基礎上,考慮了非飽和土中的毛細作用,計算了不同含水率下土體中的毛細水分布及基質(zhì)吸力,模擬了非飽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線。
綜上可知,前人在黃土微觀結構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在室內(nèi)試驗方面,目前室內(nèi)測試技術無法對粒間膠結作用進行定量研究,難以測試顆粒和孔隙結構的變化,無法分析顆粒的運動過程。在數(shù)值模擬方面,研究結構性黃土的變形行為時,尚未有人將黃土在黃土化(loessification)過程中形成的黏粒膠結作用考慮進去?;谝陨蠁栴},針對結構性黃土的大孔隙和膠結特性,本文在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DDA程序進行擴展,考慮了黃土中的黏粒膠結作用,并利用Monte Carlo法和DDA模擬黃土的沉積過程,建立結構性黃土微觀結構模型。在此基礎上模擬黃土的壓縮試驗,分析了其在壓縮過程中微觀結構的變化規(guī)律。
黃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粒,黏粒具有很大的表面能,在含水率<6.0%時被吸附的水分子為結合水,此時黏粒表面吸附著完全定向排列的水分子層和水化陽離子,構成黏粒膠團(如圖1所示),從而具有黏粒膠結力,并且該膠結力的大小隨著含水量的變化而變化。黏粒膠結使黃土保持固體狀態(tài),具有相當?shù)膹姸萚15],這部分力主要以聚集體包膜(又稱為黏粒膠膜)的形式作用在黏粒和吸附結合水組成的集合體與粗顆粒的接觸部位,如圖2所示[16]。本文對原DDA算法進行了拓展,在粒間接觸處施加了黏粒膠結作用,黏粒膠結是一種長程膠結力[17]。先用DDA識別出顆粒接觸點,然后根據(jù)水的總量將聚集體包膜以水膜的形式分散到這些接觸點上,最后計算出黏粒膠結力的大小施加于顆粒之間。
圖1 黏粒膠團示意圖
圖2 黃土中黏粒膠結作用示意圖
圖3 圓心軌跡交匯算法流程
聚集體包膜按照水膜的形式分配,采用圓心軌跡交匯算法[14],其算法流程如圖3所示。下面以2個顆粒為例說明其分配方式。為了簡化計算,假設水-空氣界面的曲率半徑r在整個土體系統(tǒng)中是相同的。確定聚集體包膜分布的具體步驟如下:①以顆粒A為對象,在顆粒A邊上選取任意一點PA0為起始點,過該點作垂直于顆粒A邊的外法線,將外法線逆時針旋轉(zhuǎn)接觸角θ,在該線上找出點OA0,使PA0OA0長度為r;②使線段PA0OA0沿顆粒A表面逆時針移動一周,此時線段PA0OA0的端點OA0會在顆粒A外側形成一條軌跡線,該線平行于顆粒A表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顆粒的端點是顆粒邊界上不光滑的點,為了使顆粒A的圓心軌跡連續(xù),將顆粒A的端點看成半徑很小的圓角;③在距顆粒A表面距離為2r的范圍內(nèi)尋找相鄰顆粒B,按照相同的方法作出相鄰顆粒B的圓心軌跡線,區(qū)別僅在于使PB0沿著顆粒的邊按順時針方向移動;④顆粒A與顆粒B的圓心軌跡線共有2個交點,分別為Oi和On,可根據(jù)給定的液面半徑r與交點Oi和On畫出液面,分別為C2和C1,C2與顆粒A的邊交于PAi,與顆粒B的邊交于PBi,C1與顆粒A的邊交于PAn,與顆粒B的邊交于PBn,其中凸液面C2為不合理液面,將其刪除,如圖4(a)所示;⑤互換顆粒A與顆粒B的位置,重復以上步驟,可得到另一側液面,如圖4(b),將兩側合理液面組合,則確定了黏粒膠膜的分布區(qū)。
圖4 黃土顆粒圓心軌跡線及可能彎液面
黏粒膠結力的大小采用Kevin方程(式(1))計算,首先利用Kevin方程計算出黏粒之間的吸力ψ,再用ψ乘以膠結部分的斷面長度L獲得膠結力的大小,如圖5所示。
(1)
式中:ψ表示土中的吸力(kPa);R表示通用氣體常數(shù),值為8.314 32 J/(mol·K);T為絕對溫度,T=273.16+t,t為攝氏溫度;ρw為水的密度;wv為水蒸氣的摩爾質(zhì)量,值為18.016 g/mol;RH為相對濕度。
圖5 黏粒膠結力的作用形式
開爾文方程中濕度RH可通過等溫吸附曲線來測定,選用陜西咸陽黃土塬北緣的剖面上L5的黃土樣的等溫吸附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等溫吸附曲線
根據(jù)等溫吸附曲線,由Kevin方程可計算出吸力與含水率之間的關系,如圖7所示。
圖7 吸力與體積含水率關系曲線
用計算出的吸力乘以膠結部分的斷面長度L即得膠結力的大小。由于實驗室中對于天然黃土樣一般在105 ℃下進行烘干,此時黃土中仍存在部分弱結合水和強結合水[18]。為獲得在105 ℃下烘干后黃土的體積含水率,本文分別測定了陜西咸陽黃土塬北緣的剖面上L5層黃土樣天然含水率下的初始重量、105 ℃下烘干以及350 ℃下烘干的質(zhì)量,分別為98.520 5、96.469 6、94.383 3 g。然后通過式(2)計算出在105 ℃下黃土樣的質(zhì)量含水率ω為2.17%,通過式(3)換算成體積含水率為3.29%(干密度ρd=1.52 g/cm3)。
(2)
式中:mt為任意溫度下失去的水的質(zhì)量;M0為試驗結束后的樣品質(zhì)量。
(3)
式中:ρd為試樣的干密度;ρw為水的密度;ω為試樣的質(zhì)量含水率。
為與天然原狀黃土烘干后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本模型使用體積含水率為3.29%時的濕度0.78作為模型的參數(shù),此時吸力值為3.36×104kPa。
黃土具有典型的微觀架空結構,其架空結構是由于粉塵降落、粉粒搭接而產(chǎn)生的[19]。建立黃土的微觀結構模型,首先要確定黃土骨架顆粒的大小和形狀,Rogers等[20]運用Monte Carlo理論研究了黃土顆粒的形狀和大小,結果表明在三維空間中黃土以扁平狀石英顆粒為主,顆粒長、寬、高遵循8∶5∶2的比例,其粒徑多集中在20~30 μm,如圖8(a)所示。Dibben等[21]研究了二維平面上顆粒的形狀和大小對黃土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二維平面上用長寬比為3∶1的矩形顆粒代表石英顆粒較為合理。因此,本文沿用Dibben等的結論,在二維平面上采用3∶1(長∶寬)的矩形塊體單元模擬黃土顆粒形狀。為確定顆粒大小,統(tǒng)計了400組陜西自陜北到關中馬蘭黃土的粒度分析結果,作出其平均粒徑d50的頻率分布,最終確定黃土顆粒的最優(yōu)勢粒徑為28 μm。為簡化計算采用等效面積法將模型中顆粒的尺寸等效成直徑28 μm的圓,計算得矩形顆粒的長度為42.9 μm,寬度為14.3 μm,如圖8(b)。
圖8 黃土顆粒的形狀
實際上黃土顆粒的形狀和大小各異,并且黃土中存在團粒結構,若按實際情況模擬,計算將變得十分復雜,目前的計算能力基本難以實現(xiàn)。本文先注重于算法的探討,因此將黃土骨架顆粒按大小和形狀相同處理。
確定顆粒形狀和大小后,利用Monte Carlo法在模型盒的正上方生成沉積前的黃土顆粒群,然后利用非連續(xù)變形分析方法(DDA)模擬顆粒的自由下落,該方法能夠模擬顆粒下落過程中的相互碰撞及摩擦,待顆粒初步下落穩(wěn)定后對其施加5 kPa的正應力使其處于亞穩(wěn)態(tài),由此構建黃土微觀結構模型,如圖9所示。微觀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詳見文獻[22]。圖9中模型的二維孔隙比為0.49,二維孔隙比與三維孔隙比的換算可用公式(4)確定(Hoomans 等, 1996)[23],經(jīng)計算三維孔隙比為1.13。
(4)
式中:n2d、n3d分別為土體的二維、三維孔隙率。
圖9 結構性黃土微觀結構模型
本文按《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 237—1999)[24]測得陜西咸陽黃土塬北緣剖面上所取原狀黃土試樣孔隙比集中在1.050~1.120,少量試樣孔隙比達到1.30。由此可看出通過DDA數(shù)值模擬建立的黃土微觀結構模型的孔隙比和現(xiàn)實物理力學試驗中黃土的孔隙比接近。
利用擴展的DDA的算法,在受荷板上施加若干集中荷載對微結構模型加載,通過指定測量點的位移變化確定變形參數(shù)并判定模型是否穩(wěn)定。當測量點的位移在2個時間步的差值<0.000 1 μm時,可認為模型在該級荷載下穩(wěn)定,開始施加下一級的荷載。對圖9中的黃土微觀結構模型設置了4個測量點和加載點,分別在無黏粒膠結和有黏粒膠結2種情況下對施加12.5、25、50、100、150、200、300、400、800、1 600、2 000 kPa的荷載進行模擬。由于試樣的初始孔隙比e0、高度H恒定不變,只需讀取試樣在壓縮過程中的變形量s,用式(5)計算試樣在不同應力下的孔隙比e,轉(zhuǎn)化為三維孔隙比后獲得的曲線如圖10所示。從圖10可以看出膠結試樣模型曲線變化量明顯小于不含膠結試樣模型,說明黏粒膠結力的存在顯著增強了黃土的強度,減小了黃土的壓縮性。
(5)
圖10 數(shù)值模型壓縮曲線
為了與實際情況對比,選取孔隙比大約1.130的3組原狀黃土試樣,將其置于105 ℃烘箱中烘干8 h。再分別在12.5、25、50、100、200、300、400、800、1 600、2 000 kPa的法向應力下壓縮,將3組平行試驗結果曲線與數(shù)值模擬曲線進行對比,如圖11所示??梢钥闯鰯?shù)值模擬結果與室內(nèi)試驗結果展現(xiàn)了相同的趨勢,模擬結果可以較好地反映黃土的壓縮特性。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關于結構性黃土壓縮試驗,目前旨在從算法上探究其可行性,還未能實現(xiàn)對真實試樣的模擬,達到與試驗結果完全相吻合。
圖11 室內(nèi)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的壓縮曲線對比
黃土的宏觀力學行為與其微觀結構變形密切相關,其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的應變在微觀上是由于顆粒的運動引起的。為分析壓縮過程中顆粒的運動情況,提取各荷載下黃土的壓縮圖像以及對應的數(shù)據(jù),其壓縮完成后圖像如圖12所示。從圖12可以看出,與膠結試樣模型相比,不含膠結試樣模型壓縮完成時表現(xiàn)出更大的壓縮量,更多顆?;氪罂紫吨?,大孔隙的數(shù)目明顯減少,整體結構看起來更加緊密。
圖12 壓縮完成后的模型
建立以樣盒左下角點為原點的平面直角坐標系,選擇長方形單元體質(zhì)心坐標作為顆粒的坐標,連接初始狀態(tài)與壓縮完成后顆粒的質(zhì)心坐標,標出方向,可得到顆粒的位移矢量,如圖13所示。
圖13 顆粒位移矢量示意圖
圖14 顆粒位移矢量
圖14分別為膠結試樣和不含膠結試樣顆粒的位移矢量。從圖14可以明顯看出膠結試樣顆粒位移比不含膠結試樣顆粒位移小,但整體規(guī)律相似。每個顆粒位移的大小和方向不盡相同,但主要以豎向位移為主。在壓縮過程中,不同區(qū)域的顆粒位移存在較大差異,上部顆粒位移大,越往下部顆粒的位移越小,且兩側及中部顆粒較密集的部位也出現(xiàn)了較大的位移,這是因為該部位密集,使得顆粒被擠向了孔隙。值得注意的是,在壓縮過程中粒間的相對運動,使得少量顆粒出現(xiàn)了上浮現(xiàn)象,但上浮幅度較小,模型總體高度仍在下降。
圖15 顆粒豎向位移與水平位移示意圖
對膠結試樣進行平動
分析,計算顆粒的豎向位移Δy與水平位移Δx,如圖15所示。豎向位移Δy和水平位移Δx的公式為:
式中:(x1,y1)為顆粒運動起點質(zhì)心坐標;(x2,y2)為顆粒運動終點的質(zhì)心坐標。
圖16為壓縮完成時不同位置(x,y)顆粒的平動(Δx,Δy)成果。從圖16(a)可以看出顆粒的豎向位移(Δy)隨著高度(y)的增大而增大,但同一高度的不同顆粒豎向位移是不同的,這說明了同一高度處左右相鄰的顆粒有錯動,顆粒位移矢量圖也反映了這點。從圖16(b)可以看出不同高度處顆粒的水平位移呈現(xiàn)出對稱式分布的特征,300 μm高度以上的部位其水平位移相對較大,最大可達20 μm,中下部顆粒的水平位移很小且水平位移大致相同,主要集中于-5~5 μm。從圖16(c)可以看出不同水平位置處顆粒的水平位移也呈現(xiàn)出對稱式分布的特征,但同一水平位置處顆粒的水平位移差異較大。圖16(b)、圖16(c)總體說明黃土顆粒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是隨機的,即在顆粒左、右兩側平均分配。
圖16 顆粒位移散點圖
統(tǒng)計各個加載階段位移L,如表1所示。L的最小值為7.5×10-7μm,最大值為11.14 μm,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非常大,說明黃土在壓縮過程中顆粒運動過程復雜, 對顆粒的約束力或限制力大小不同, 使得黃土顆粒的位移沒有明顯規(guī)律,表1中的標準差數(shù)據(jù)也能反映這一點。
表1 各加載階段位移結果
圖17 顆粒的長軸方向
顆粒在荷載作用下會發(fā)生轉(zhuǎn)動,對膠結試樣進行顆粒的轉(zhuǎn)動結果分析,用顆粒的長軸方向作為指標來描述顆粒的轉(zhuǎn)動行為,顆粒的長軸方向是指顆粒長軸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如圖17所示,用α表示(0°<α<180°)。為了更好地反映加載完成后顆粒的轉(zhuǎn)動規(guī)律,繪制出壓縮完成時不同位置(x,y)顆粒的轉(zhuǎn)動(ΔФ)成果,如圖18所示。從圖18(a)、圖18(b)可以看出顆粒的轉(zhuǎn)動角度(ΔФ) 呈現(xiàn)對稱式分布,主要集中于-30°~30°,最大轉(zhuǎn)動角度可達到±180°,整個試樣發(fā)生逆時針(正值)和順時針(負值) 轉(zhuǎn)動的顆粒數(shù)及轉(zhuǎn)動量的分布范圍大致相同,不同高度以及不同水平位置處顆粒的轉(zhuǎn)動角度差異不大,說明顆粒的轉(zhuǎn)動方向僅與顆粒的長軸方向的隨機分布有關,與顆粒的平動關系不大。
圖18 顆粒轉(zhuǎn)動角度散點圖
為了反映在不同加載階段顆粒的轉(zhuǎn)動規(guī)律,將顆粒長軸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α在[90°,180°]區(qū)間內(nèi)的角度換算為[-90°,0°],得到新的轉(zhuǎn)動角度β,引入γ和Δ兩個參數(shù)來描述顆粒主軸方向的變化情況[25]。其中:
(8)
(9)
式中:β為α調(diào)整后顆粒的轉(zhuǎn)動角度(-90°≤α≤90°);N為顆粒個數(shù)。γ反映主軸方向的大小,即被“壓倒”的程度,而Δ反映全部顆粒主軸方向的統(tǒng)一性。Δ介于0~100,當Δ=0時,說明顆粒主軸方向完全趨于隨機分布;Δ=100時,說明顆粒主軸方向完全一致。Δ與γ的計算結果如圖19所示。
圖19 γ和Δ與荷載的關系
從圖19可以看出,隨著荷載的增加,γ逐漸減小,Δ逐漸增加。γ減小說明了隨著荷載的不斷增大,更多的顆粒趨向于水平排列來維持自身的穩(wěn)定;Δ增加說明隨著荷載的不斷增大,顆粒的主軸方向趨于一致,顆粒排列趨于規(guī)則。此外,從圖19曲線中可明顯看出一個拐點,該拐點是由于試樣結構在上一級荷載(300 kPa)作用下已經(jīng)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且荷載梯度(100 kPa)較小,不足以打破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使得試樣的γ和Δ變化不大,當對試樣施加下一級荷載時,由于荷載梯度(400 kPa)較大,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使γ和Δ急劇變化。
本文將黏粒膠結作用嵌入已有的DDA算法中,模擬結構性黃土的壓縮試驗,并對黃土在壓縮過程中的顆粒運動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提出了黏粒膠結接觸模型,首先用DDA識別出顆粒接觸點,然后根據(jù)水的總量將聚集體包膜以水膜的形式分散到這些接觸點上,最后計算出黏粒膠結力的大小施加于顆粒之間。
(2)建立結構性黃土的數(shù)值模型,模擬黃土的一維壓縮試驗,并與室內(nèi)試驗結果進行對比,論證了所建數(shù)值模型的合理性。
(3)對結構性黃土在一維壓縮過程中的顆粒的平動結果和轉(zhuǎn)動結果進行分析,從微觀上說明了黃土在壓縮過程中顆粒的運動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