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緒國,王 維,趙雪霞,李曉婷,陳佳佳
中國近二十年武術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基于cnki數(shù)據(jù)庫刊載文獻
付緒國,王 維,趙雪霞,李曉婷,陳佳佳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430070。
以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收集的近20年武術文獻信息為研究對象,運用科學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通過citespace5.5.R2軟件對文獻關鍵詞、作者、研究機構等進行綜合分析整理。研究表明:我國武術研究成果數(shù)量自1999年開始逐年增加,至2013年后開始呈波浪式發(fā)展;武術研究經歷了3個發(fā)展階段,競技化武術研究階段,傳統(tǒng)武術保護研究階段,大眾武術開展研究階段;研究者以王崗、楊建營、邱丕相、郭玉成、戴國斌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研究者間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合作關系,但不同地域、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較少;研究機構主要以體育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為主;研究領域主要聚集在傳統(tǒng)武術、武術文化、武術教育、武術傳播領域。
武術研究;可視化分析;發(fā)展趨勢;cnki數(shù)據(jù)庫;武術文化;武術教育
武術起源于農耕文明,是我國古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一項寶貴文化遺產,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后于明清時期形成了具有完備形態(tài)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將中國傳統(tǒng)的宗法、哲學、與技擊相結合,形成了世界體育文化領域的一朵奇葩。發(fā)展至當代對武術的研究一直都沒有松懈,武術學者還在不斷推動武術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本文運用citespace5.5.R2軟件,對1999-2019年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的武術研究相關文獻信息進行可視化分析,旨在理清武術的發(fā)展脈絡,探尋當代武術研究的焦點問題,對構建我國武術理論體系與武術研究發(fā)展具有借鑒與指導意義。
本文對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近20年的武術文獻進行檢索分析,以“武術”為檢索“篇名”,為提高文章的可信度,文獻來源選擇“cssci”,發(fā)文年代選擇從1999-2019年,點擊“檢索”,顯示出了2030條結果信息,以這些文章的基本信息作為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集。
研究方法采用知識圖譜研究法,知識圖譜又稱科學知識圖譜,是圖書情報學領域的概念,用于繪制、分析和顯示學科或學術研究主體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是揭示科學知識發(fā)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可視化工具。本文采用最新版本的citespace5.5.R2可視化軟件,將2030篇文章的文獻作者、研究機構、文獻關鍵詞進行數(shù)理化分析整合,探討近20年武術研究發(fā)展歷程。
圖1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年發(fā)文量分布圖
衡量某一領域研究進程和發(fā)展脈絡,論文發(fā)文量及變化趨勢是很好地一個體現(xiàn)。通過cnki檢索出期刊文獻,點擊“計量可視化分析”繪制1999年-2019年發(fā)文量曲線。基于圖1可將我國武術研究劃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1999-2008年,這一階段武術研究態(tài)勢呈上升階段,發(fā)文量逐年增加,至2008年達到頂峰148篇。第2階段2009-2012年,武術論文發(fā)文量有下降趨勢,但仍保持在100篇以上。第3階段2013-2019年,cnki數(shù)據(jù)庫對2019年武術研究發(fā)文量預測為128篇,這一階段武術發(fā)文量呈波浪發(fā)展趨勢,年發(fā)文量控制在120-140篇。
表1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關鍵詞頻數(shù)表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5.5.R2軟件輸入相關數(shù)據(jù),“Node Types”(網(wǎng)絡節(jié)點類型)選擇“Keyword”(關鍵詞)。Selection Criteria(閾值項)選擇“Top N=50”,不設置算法路徑且不進行裁剪,點擊“Go”進入可視化界面,對顯示出的關鍵詞信息進行整理得到表1。由2030篇論文關鍵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近20年我國武術研究關鍵詞頻數(shù)前10位的分別是武術(732次)、傳統(tǒng)武術(184次)、武術文化(174次)、中國武術(159次)、民族傳統(tǒng)體育(152次)、武術套路(114次)、發(fā)展(91次)、競技武術(77次)、武術教育(53次)、武術傳播(36)。由此分析得出我國武術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三個方面:(1)基于傳統(tǒng)方向的研究,包括對傳統(tǒng)武術、民族傳統(tǒng)體育、武術文化等內容,武術的發(fā)展不能也不可能拋棄過去,它所蘊含的中華歷史文化是武術有別于其他體育活動最根本的特點;(2)基于武術競技化方面的研究,包括競技武術、武術套路等,武術走競技化道路是為了更快的推向國際,走向世界;(3)基于教育方向的研究,主要是武術教育領域,未來武術的發(fā)展基于中國年青一代,武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對國粹武術的一種傳承。
cite space軟件中的突增詞探測(burst detection)技術通過考察詞頻的時間分布,并將其中頻次變化率高的詞(burst term)從大量的主題詞中探測出來,然后依靠詞頻的變動趨勢,確定研究的發(fā)展趨勢[1]。在citespace5.5.R2軟件可視化界面點擊“Burstness”下的“View”進行突現(xiàn)分析得到表2數(shù)據(jù)。
伴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不斷改革,武術在這20年里研究熱點問題也在不斷變化。由關鍵詞突現(xiàn)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武術研究前沿的演化趨勢,大致可以分析出武術研究發(fā)展的3個階段:第1階段1999-2009年,這一時期武術研究的關鍵詞主要有:競技武術、奧運會、散打、套路、發(fā)展、競技武術套路、中國、運動員。這一現(xiàn)象與當時武術進奧運問題相一致,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武術的競技化發(fā)展研究方面。第2階段2009-2016年,這一時期的關鍵詞主要有:文化、全球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形象、民族傳統(tǒng)體育、武術傳播,這時的競技武術不斷遭受質疑,同時由于對傳統(tǒng)武術的不重視,導致傳統(tǒng)武術發(fā)展岌岌可危,武術的保護工作尤為重要,武術研究者開始將研究的重點轉向對武術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與保護。第3階段2016-2019年,這一階段也代表了當前研究的前沿問題,關鍵詞有:標準化、群眾體育、學校武術,隨著“全民健身”口號的提出以及青少年體質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給武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武術研究開始更多的面向大眾,走進校園。
表2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關鍵詞突現(xiàn)分析表
表3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作者發(fā)文量表
作為評判科研人員水平的一種依據(jù),科研工作者的能力與其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正相關,即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代表著科研能力[2]。本研究利用citespace.5.5.R2軟件進行分析,運用可視化界面數(shù)據(jù)信息,通過分析整理得到表3。研究者是學科發(fā)展演進過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推動學科發(fā)展的內生力量[3]。通過這些作者發(fā)文數(shù)量及主要研究領域方面分析。武漢體育學院的王崗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武術文化。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楊建營教授主要研究武術教育課程改革[4]、武術文化[5]等領域。上海體育學院邱丕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運動員體能特點及其評價、武術文化特征[6]等。上海體育學院的郭玉成教授主要聚焦于武術傳播、武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他對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進行了文獻總結,對建立中國武術學術共同體和形成中國特色的學術范式提供了理論基礎[7]。戴國斌教授主要聚焦于武術教育、武術套路研究。虞定海教授聚焦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傳播、武術課程改革等領域,主要對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傳統(tǒng)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困境與對策、高校武術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8]。劉文武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武術教育、武術傳播。李守培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研究、武術傳播等研究領域,主要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天人合一的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趙光圣教授,主要從事武術教育教學和訓練競賽理論等方面的研究。郭志禹教授主要研究武術文化,武術地域性發(fā)展問題。基于對上述對cssci武術發(fā)文量最高的10位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核心作者所關注的研究焦點問題主要涉及武術文化、武術教育、武術傳播領域。
節(jié)點網(wǎng)絡圖是知識圖譜的展示方式之一,網(wǎng)絡中的每一個圓點都代表著一個節(jié)點,圓點的大小體現(xiàn)其出現(xiàn)的頻次,圓點越大意味著頻次越高,圓點之間的連線表示相連的兩個節(jié)點共同在一篇文獻中出現(xiàn),同時線條的粗細程度與其聯(lián)系緊密程度成正比[12]。通過citespace5.5.R2軟件的共線分析得出作者合作網(wǎng)絡十分龐雜。武漢體育學院王崗教授與上海體育學院邱丕相教授的合作網(wǎng)絡主要研究領域為學校武術教育體系的改進,上海體育學院的郭玉成教授和趙光圣教授主要合作領域為運動人體科學角度下的武術運動員體能監(jiān)控與評定方法,上海體育學院郭玉成教授與李守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武術文化、武術哲學方面,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楊建營教授和上海體育學院的邱丕相教授主要研究武術精神、武術課程改革領域等等。綜上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核心作者間的交流合作十分密集,但發(fā)現(xiàn)不同地域作者的交流合作較少,更重要的是不同學科間的交流并不多,未來武術的發(fā)展應加強與不同學科間的交流,借鑒哲學、人類學、教育學、民族學等方面的知識,彌補現(xiàn)有武術研究理論的不足。
圖2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者合作關系圖譜
將數(shù)據(jù)輸入Cite Space5.5.R2軟件中得到了有關武術研究機構的共現(xiàn)數(shù)據(jù)信息,通過對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機構名稱進行了整合,如: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系、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并稱為武漢體育學院。
表4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機構發(fā)文量表
由圖表可以看出,在發(fā)文量方面上海體育學院173篇、北京體育大學50篇、武漢體育學院86篇、成都體育學院26篇、西安體育學院19篇。另外蘇州大學體育學院78篇、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41篇、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38篇河南大學體育學院26篇、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篇,這些機構具有較強的學術團隊,因而具有較強的學術實力和研究能力,為我國體育產業(yè)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由上述結果分析得到,從機構性質來看體育類院校作為中國體育事業(yè)的引領者,在武術研究領域發(fā)文量前10機構中占據(jù)5所,此外便是師范類院校,可見體育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是我國武術理論研究主要推動者。
表5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機構突現(xiàn)分析表
由citespace5.5.R2軟件對近20年的武術研究發(fā)文機構進行突現(xiàn)分析,對其結果進行整合得到表5。分析得到武術研究前沿引領機構近20年演進歷程:1999-2000年武漢體育學院2001-2003年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2004-2005年成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2006-2007年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成都體育學院、武漢理工大學體育部、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育科研所2009年武漢理工大學體育部、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育科研所2010-2011年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2年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013年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濟南大學體育學院2014年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濟南大學體育學院2015年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濟南大學體育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育科研所2016年上海體育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育科研所2017-2019年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綜上分析,在近20年武術研究前沿問題發(fā)展過程中體育類院校引領了32次,師范類院校引領了11次,其他院校引領17次,由此更加印證了體育院校,師范院校是武術研究最強有力的推動者。
表6 1999-2019年間我國武術研究熱點文獻表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wǎng)為數(shù)據(jù)庫,以“武術”為檢索“篇名”,文獻來源選擇“cssci”,發(fā)文年代選擇從1999-2019年,點擊“檢索”,點擊“被引”,整理被引率前10的文獻數(shù)據(jù)見表6。通過熱點文獻分析反映出我國武術研究的兩點現(xiàn)狀。
就期刊來源而言,武術研究被引率最高的10篇文獻來自于體育學刊、體育科學、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說明這5大期刊提供的高質量文獻對武術的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文獻研究內容而言主要涉及武術教育、武術傳承與傳播、武術文化領域:當代武術教育不僅關系到武術自身的發(fā)展,更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的弘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在當前進行新的體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武術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緩;武術一直以來都是“封閉式文化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致使武術忽視了外在社會的變化,自身文化理念的更新嚴重落后于外在社會現(xiàn)實的轉變,近年來我國傳統(tǒng)武術自身體系明顯呈萎縮態(tài)勢,后繼人才斷層、傳承內容大幅度遞減等,面對這種現(xiàn)況探尋我國傳統(tǒng)武術傳承與傳播的長效方略已是當務之急;基于當代文化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我國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武術作為中國國粹,蘊含著中國古人的哲學思維,顯然對武術文化深入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通過對近20年發(fā)文量的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武術研究成果數(shù)量自1999年開始逐年增加,至2013年后開始呈波浪式發(fā)展。
(2)通過對武術文獻關鍵詞的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武術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fā)展,第1階段競技化武術研究;第2階段傳統(tǒng)武術保護研究;第3階段大眾武術開展研究。
(3)通過對武術研究作者的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武術研究者以王崗、楊建營、邱丕相、郭玉成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研究者間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合作關系,但不同地域、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較少。
(4)通過對武術研究機構的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武術研究機構主要以體育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為主。
(5)通過對武術研究關鍵詞頻數(shù)、核心作者研究方向調查、熱點被引文獻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武術研究主要聚集在傳統(tǒng)武術、武術文化、武術教育、武術傳播領域。
[1] Chen C. Cite 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 (03): 359~377.
[2] 崔惠斌,羅順軍,江麗媛.《體育學刊》的學術影響研究——基于2006—2013年文獻引用數(shù)據(jù)的分析[J].體育學刊,2016,23(02):81~85.
[3] 譚力文,丁靖坤.21世紀以來戰(zhàn)略管理理論的前沿與演進——基于SMJ(2001-2012)文獻的科學計量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4,17(02):84~94+106.
[4] 陳 飛,王曉東,楊建營.人類生存視域下武術課程的改革與反思[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05):140~144.
[5] 楊建營.武術文化之“瑕瑜”的深度剖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2):40~45.
[6] 邱丕相,楊建營.武術特征的文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07):5~8.
[7] 郭玉成.中國武術文化研究述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01):40~45.
[8] 虞定海,張茂林.高校武術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03):23~26.
[9] 金玉柱,郭恒濤.中國武術“道·術”關系的身體哲學考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0] 王 三,趙光圣.我國體育院校表演(武術)本科專業(yè)之定位[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02):122~126.
[11] 周維方,趙光圣,郭玉成,等.傳統(tǒng)武術當代社會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基于武術家口述史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35(02):55~61.學報,2019,53(09):61~66.
[12] 張毅恒,柳鳴毅.基于知識圖譜的中國體育產業(yè)研究可視化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6,52(01):24~29+35.
Visual Analysis of Wushu Research in Recent 20 Years in China ——Based on Documents Published in cnki Database
FU Xuguo, WANG Wei, ZHAO Xuexia, et 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Taking 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CNKI database in the past 20 ye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llation of Martial arts literature keywords, autho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rough citespace5.5.R2 software by using scientific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martial arts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China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1999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in waves since 2013. Martial arts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research stag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otection research stage and popular martial arts research stage. Researcher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Wang gang, yang jianying, Qiu pixiang, Guo yucheng, Dai guobin, etc. Zhao guangsheng and Jin yuzhu are the leading scholar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lthough some cooperative relations have been formed among researchers, there is 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sciplin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sports colleges and normal colleges. At present, the lead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the Humanities College of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journals are mainly dominated by the journals of sports colleges. The research fields mainly focus o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cultur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nd martial arts communicati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frontier is the schoo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philosophy,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ocial value field.
Wushu research; Visual analysis; Development trend; CNKI database; Wushu culture; Wushu education
G852
A
2019-11-10
2019-12-30
1007―6891(2021)03―0023―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