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輝,柴 勁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目前,肝動脈栓塞化療術(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作為治療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一種非根治性手段,具有較好的療效[1]。既往臨床經驗表明,TACE術后患者可出現氧化應激及炎癥加劇,肝功能受損等不良反應,輕者影響術后生活質量,重者可導致肝衰竭[2]。研究表明,體內還原型谷胱甘肽的降低與TACE術后諸多不良反應有關,通過補充外源性還原型谷胱甘肽可有效降低患者氧化應激反應,保護肝功能[3]。黃芪在多種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中廣泛應用,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4]。本研究在黃芪補氣湯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在PLC介入治療后的輔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肝功能、氧化應激與炎癥反應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PLC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PLC相關診斷標準[5];②經TACE治療,血紅蛋白≥90.0 g/L,血小板計數≥70.0×109/L;③預計生存期6個月以上;④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損傷;②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等其他嚴重性疾?。虎垡寻l(fā)生遠處轉移;④藥物過敏或不耐受;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2)和對照組(n=42)。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0~75歲,平均(63.87±6.09)歲;病程2~9年,平均(5.21±1.85)年;TNM病理分期:Ⅱ-Ⅲ期25例,Ⅳ期17例。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0~73歲,平均(64.07±5.98)歲;病程2~10年,平均(5.33±1.76)年;TNM病理分期:Ⅱ-Ⅲ期23例,Ⅳ期19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TACE介入治療,術后給予補充維生素、肌苷及支鏈氨基酸。
1.2.1 對照組: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國藥準字H20041620,規(guī)格:1.8 g/支)治療,用前取1.8 g溶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給予黃芪補氣湯治療,湯劑組成:黃芪18 g,苦參36 g,人參、黃精各6 g,甘草5 g,加水將湯汁煎至100~150 ml左右,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60 ℃低溫冰箱保存。
1.3.1 肝功能變化:采用重氮鹽法檢測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采用酶偶聯(lián)法檢測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采用連續(xù)監(jiān)測法檢測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protein,ALP)水平。
1.3.2 氧化應激因子:硫代巴比妥酸法檢測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
1.3.3 炎癥因子: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TBIL、ALT、AST及ALP試劑盒購自上海晶抗生物,SOD、MDA、TNF-α及IL-6試劑盒由上海哈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操作。
1.4 療效標準 隨訪12周,完全緩解(CR):經B超或CT檢查,病灶消失,持續(xù)時間>4周;部分緩解(PR):病灶區(qū)縮小>30%,持續(xù)時間>4周;穩(wěn)定(SD):病灶區(qū)縮小≤30%或增大≤25%;進展(PD):病灶區(qū)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或死亡[6]。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 見表1。治療后,兩組TBIL、ALT、AST及ALP升高,觀察組TBIL、ALT、AST及ALP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及炎癥因子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SOD升高,MDA、TNF-α及IL-6降低,觀察組更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及炎癥因子比較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比較 見表4。治療期間,兩組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及發(fā)熱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比較[例(%)]
PLC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相關統(tǒng)計顯示,我國每年新發(fā)PLC患者數以百萬級,且近年來發(fā)病率、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7-8]。TACE是臨床治療PLC的一種重要非根治性手段,TACE后抗癌藥物在殺滅肝癌細胞的同時,往往對正常的肝細胞組織也會一并損傷,是造成術后肝功能嚴重下降的主要原因[9]。此外,抗癌藥物的直接毒性還可導致肝臟產生大量自由基形成,導致肝臟氧化應激水平提高,炎癥加劇,肝細胞損傷程度加重,最終影響預后[10]。因此,肝癌患者TACE術后給予必要的輔助治療變得十分重要。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總并無PLC 的病名,通常將其歸為“痞氣”“癥瘕”“脅痛”“癖黃”“黃疸”等范疇,其發(fā)病機制為飲食失宜、濕濁侵襲、情志失暢等病因導致,以糾正氣血陰陽,調整臟腑功能為主[11-12]。本研究中的黃芪補氣湯以黃芪和苦參為主藥,其中黃芩具有益氣固表、清熱解毒的功效,苦參可起到清熱燥濕的作用;人參、黃精為輔藥,其中人參具有補脾益肺、扶正祛邪的功效,黃精具有補中益氣、滋補肝腎的功效,甘草調和,具有健脾補中、益氣補氣之功效[13-14]?,F代藥理研究發(fā)現,人參、黃芪有提高白細胞水平及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芪主要成分黃芪總皂苷均可起到抑制肝癌細胞生成,加速肝癌細胞凋亡的作用[11]。此外,苦參主要提取物為氧化苦參堿,可起到清除自由基作用,可進一步提高藥物的輔助治療效果。而外源性還原型谷胱甘肽的補充,可提高體內氧化還原系統(tǒng)和巰基酶活性,進而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及免疫能力,起到解毒和保護肝細胞的效果[12]。
張喬等[13]報道顯示,TACE術后的PLC患者術后7~10 d,TBIL、ALT、AST等指標上升到峰值,之后根據患者自身身體機能及干預措施會逐漸降低。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兩組患者TBIL、ALT、AST及ALP指標均有升高,但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本結果表明,黃芪補氣湯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對于TACE術后PLC患者肝功能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MDA為體內過氧化反應的終產物,是重要的氧化應激反應指標因子,具有較高的細胞毒性,可引起體內蛋白質、核酸交聯(lián)聚合而變性[15-18]。SOD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由于化療藥物的治療過程中會造成氧化應激反應加劇,體內MDA升高,而機體為了維持正常的代謝功能,SOD會大量活化,從而有助于消除體內代謝過程所產生的有害物質[19-20]。肝癌化療過程中,氧化應激與炎癥反應并存,兩者相互促進。氧化應激增強會導致炎癥程度提高,TNF-α、IL-6等炎癥標志物分泌增加[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SOD高于對照組,MDA、TNF-α及IL-6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黃芪補氣湯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可降低TACE術后肝癌患者體內氧化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程度。
綜上所述,黃芪補氣湯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可明顯改善經介入治療后的肝癌患者肝功能、降低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水平,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療后的輔助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