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斌
(河南省鄭州豐益肛腸醫(yī)院肛腸外科 鄭州450015)
重度混合痔是肛腸科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屬于各類痔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 以肛門處疼痛、便血、下墜感、異物脫垂感、瘙癢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 直腸黏膜脫垂是便秘形成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可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目前臨床針對重度混合痔和直腸黏膜脫垂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以改善疾病癥狀[2~3]。 其中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為臨床中治療混合痔較為常用的術式之一,但是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肛門疼痛,肛門功能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且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較高,因此臨床在治療混合痔的過程中,清除病灶的同時,應注意保護肛門功能,避免手術對肛門形態(tài)造成破壞[4~5]。 本研究分析自動彈力線痔套扎術治療重度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9 月接收的重度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患者98 例作為觀察對象,采用信封式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 對照組男17 例,女32 例;平均年齡(47.71±6.42)歲;平均病程(5.17±0.36)年。觀察組男22 例,女27 例; 平均年齡(47.65±6.37) 歲; 平均病程(5.25±0.31)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治療。 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置入肛窺鏡,消毒下段直腸和肛管。 取“V”形切口于痔下端和黏膜交接位置,潛行剝離核組織,直至齒線上0.4 cm,取彎鉗夾內痔基底位置,隨后開展內痔結扎操作,修剪皮緣,保證引流的通暢性。 油紗條填塞,紗布以膠布固定。術后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和止血治療。
1.2.2 觀察組 自動彈力線痔套扎術。 采用自動彈力線痔套扎吻合器,取截石位,置入肛窺鏡檢查;充分顯露痔上黏膜和痔核,碘伏消毒肛管直腸;依據內痔自然界限分布套扎吻合器,術者左手固定肛鏡,右手固定套扎吻合器, 明確直腸黏膜位置并且對準該位置,隨后將負壓吸引裝置啟動,吸入部分痔核,持續(xù)40 s 左右,負壓為0.08 MPa 時,將彈力線膠圈向下方推送,使彈力線位于吸入痔核的基底位置,進行套扎處理操作。術者左手把持推線管,并且輕輕朝后抽拉,以充分顯露彈力線前端,右手把持手術剪,以處理打結位置,依次完成套扎術。若患者病情較為嚴重,首先進行痔上黏膜交錯套扎,其次進行痔塊基底套扎。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對外痔鈍性分離,并且徹底止血,手術結束后肛內塞入凡士林砂條,肛門敷料壓迫固定,常規(guī)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肛門功能。以肛門失禁評分量表進行評估,主要包括干便、稀便、氣體、生活方式改變、需襯墊等維度,各維度分值為0~4 分,滿分為20 分,得分越高則患者肛門功能越差。 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且分析患者術后半年疾病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錄入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中處理。 計量資料(肛門功能)用(±s)表示,組間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疾病復發(fā)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用%表示,以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肛門功能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干便評分、稀便評分、氣體評分、需襯墊評分、生活方式改變評分以及肛門功能總分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肛門功能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肛門功能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干便評分 氣體評分 稀便評分 需襯墊評分 生活方式改變評分 總分對照組觀察組49 49 1.59±0.14 8.13±0.86 1.83±0.16 1.04±0.08 34.827 0.000 1.92±0.17 0.85±0.15 33.037 0.000 1.17±0.24 0.85±0.13 8.207 0.000 1.62±0.15 0.43±0.07 50.323 0.000 0.51±0.08 3.68±0.51 t P 46.885 31.155 0.000 0.000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與疾病復發(fā)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與疾病復發(fā)情況對比
在痔病中,重度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屬于較為嚴重的疾病類型,手術治療為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措施[6]。 目前臨床中治療該疾病的手術方式較多,選擇何種手術方式以減輕手術對機體產生的損害、改善機體預后等成為目前臨床中的重點研究問題[7]。
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為以往臨床中治療痔病較為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但是該術式操作較為繁雜,且可提升肛管張力,極易導致患者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 臨床治療重度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不僅要清除病灶,且要求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肛門功能,減小因手術造成的影響,以保證術后肛門功能。 自動彈力線痔套扎術可以保留肛管,且可以保障肛緣的平整性,避免肛門狹窄[8~9]。 該術式通過局部套扎的方式,阻斷套扎區(qū)域的血流循環(huán),進而促進組織壞死與脫落,減少對肛門部位生理解剖結構的損害,對手術創(chuàng)面的愈合有利。 此外,自動彈力線痔套扎術可以保留患者黏膜橋和皮橋,獲得減壓與引流的效果,同時可以有效減少肛門皮膚的張力,降低手術后發(fā)生水腫的風險[10]。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肛門功能各項評分以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自動彈力線痔套扎術治療重度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對患者術后肛門功能的保留有積極作用。 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自動彈力線痔套扎術可以借助扳機裝置、吸引管裝置以及彈力線裝置,于肛窺鏡的引導下,使用套扎器將病灶對準,啟動負壓裝置并且扣動扳機即可將痔黏膜精準的套扎好,避免傳統(tǒng)手術方式中剝離操作對患者肛門功能的影響[11~14]。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疾病復發(fā)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表明自動彈力線痔套扎術治療重度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的安全性較高, 且可獲得良好的預后。但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隨訪時間較短,無法評估該術式的遠期療效,有待在今后臨床中展開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