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密 梁偉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新鄉(xiāng)453002)
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壞死,常發(fā)生在冠狀動脈病變基礎上,冠脈供血量中斷或急劇下降,使與之相應的心肌細胞嚴重而持久性缺血所造成[1]。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是治療心肌梗死的首選方案,可使心肌缺血組織得到早期血流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癥狀,具有良好治療效果,有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 但經PCI 治療后極易形成微血栓,影響患者術后凝血功能和心功能,故心肌梗死患者在PCI 治療后需采用有效方法預防微血栓的形成[2]。 在心肌梗死PCI 術后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取得良好療效。 本研究旨在觀察不同劑量替羅非班治療心肌梗死PCI 術后患者的療效。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103 例行PCI 治療的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平行對照法分為對照組51 例、觀察組52 例。 對照組男32 例,女19 例;年齡54~73歲,平均(63.50±3.18)歲;基礎疾?。焊哐獕?4 例,糖尿病15 例,高脂血癥18 例;吸煙史4 例。 觀察組男30 例,女22 例;年齡55~74 歲,平均(64.52±3.22)歲;基礎疾?。焊哐獕?4 例,糖尿病14 例,高脂血癥17 例;吸煙史7 例。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3];具備PCI 手術指征;首次發(fā)作;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惡性腫瘤、發(fā)熱、感染、血液疾?。唤诮邮苓^抗凝藥物治療;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搶救室時給予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1165),以10 μg/kg 為首次負荷劑量,在3 min 內推注完成。對照組以常規(guī)劑量替羅非班治療,以0.15 μg/(kg·min)速度靜脈泵入至PCI 術后36 h。 觀察組給予小劑量替羅非班治療,以0.12 μg/(kg·min)速度持續(xù)靜脈泵入至術后36 h。
1.3 觀察指標 心功能: 治療前后采用西門子ACUSON-X150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心率、心排血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 凝血功能: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 置于枸櫞酸鈉
1:4 抗凝管內,采用日本SysmexCA700 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 血管再通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TIMI血流3 級、術后90 min ST 段回落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心率低于對照組,心排血量、LVEF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LVEF(%)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心率(次/min)治療前 治療后心排血量(ml/min)治療前 治療后52 51 t P 115.67±14.82 115.98±14.85 0.106 0 0.915 8 84.30±7.10*95.22±9.34*6.688 1 0.000 1 3 254.69±195.44 3 263.57±196.02 0.230 2 0.818 4 4 565.07±254.33*3 910.77±211.72*14.175 7 0.000 1 34.20±2.74 34.26±2.73 0.111 3 0.911 6 48.67±3.19*39.66±2.84*15.129 6 0.000 1
2.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 TT、PT、APTT、FIB 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FIB(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T(s)治療前 治療后PT(s)治療前 治療后APTT(s)治療前 治療后52 51 t P 14.52±1.05 14.54±1.07 0.095 7 0.923 9 16.51±1.13*19.82±1.23*14.226 8 0.000 1 10.33±0.51 10.35±0.53 0.195 2 0.845 7 13.84±0.94*15.96±1.02*10.972 2 0.000 1 27.58±1.05 27.59±1.17 0.045 7 0.963 7 31.77±1.65*38.45±2.08*18.075 4 0.000 1 3.59±0.46 3.61±0.47 0.218 3 0.827 7 2.40±0.32*3.11±0.40*9.957 1 0.000 1
2.3 兩組血管再通率對比 術后36 h 血管造影檢查, 觀察組TIMI 血流3 級率為94.23%(49/52),術后90 min ST 段回落率為92.31%(48/52); 對照組TIMI 血流3 級率為94.12%(48/51),術后90 min ST段回落率為92.16%(47/51)。 兩組TIMI 血流3 級率、術后90 min ST 段回落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據(jù)研究顯示,全球范圍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病率大約為15%,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心血管疾病[4]。 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多種類型中,心肌梗死最為危重,具有突然發(fā)病、病情發(fā)展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征。 心肌梗死患者最早表現(xiàn)為疼痛,呈長時間胸口壓榨樣疼痛感,服用硝酸甘油后較難以自行緩解,并伴有心電圖變化、心肌酶活性升高,可出現(xiàn)心臟破裂、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對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及時行PCI 治療是疏通堵塞血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但在行PCI 的過程中導絲輸送對擴張球囊和冠脈管壁病變進行預處理會造成冠脈血管內皮受損,出現(xiàn)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現(xiàn)象,最終形成微血栓,誘發(fā)血小板集聚,堵塞心肌遠端血管,導致心肌細胞二次損害,直接影響患者近遠期療效[5]。
替羅非班屬于非肽類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可逆性抑制劑, 通過占據(jù)血小板GPⅡb/Ⅲa 受體的交聯(lián)位點,可阻斷血小板聚集,抑制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GPⅡb/Ⅲa 受體結合, 減低機體炎癥反應和血管活性介質的釋放,抑制冠脈血管痙攣,調節(jié)內皮血管功能,改善機體循環(huán)血流量,減少遠端微血栓的生成,達到減小梗死面積、增大梗死部位再灌注的目的,進而改善患者機體高凝狀態(tài),促進凝血功能恢復。替羅非班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小板被激活,降低生物趨化因子的釋放,可改善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 避免PCI 術后微血栓脫落和遠端栓塞發(fā)生,確保有效心肌血流灌注, 提高患者心臟射血分數(shù)和心排出量,進而提升心功能[6]。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TIMI 血流3 級率、術后90 min ST 段回落率對比無顯著差異, 觀察組心率、TT、PT、APTT、FIB 均低于對照組,心排血量、LVEF 高于對照組,說明經替羅非班在抑制血小板活化過程中可減少與之相應的收縮血管物質分泌,提高梗死區(qū)域的血流灌注,改善凝血功能和心功能, 而小劑量替羅非班可同樣改善患者冠狀動脈血流灌注,心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恢復,但劑量稍高時可能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 引發(fā)牙齦出血、創(chuàng)口滲血等出血現(xiàn)象。
綜上所述,心肌梗死PCI 術后患者接受小劑量替羅非班治療,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心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減少出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