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亞楠
(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確山463200)
重癥肌無力(MG)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眼皮下垂、肌無力等[1]。 目前,西醫(yī)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劑、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MG,調(diào)節(jié)患者免疫功能[2]。 潑尼松是一種臨床常用于治療MG 的激素, 但長期使用會出現(xiàn)明顯的毒副反應[3]。近年來研究顯示,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可以減少單純西藥治療的副作用,幫助MG 患者重建自身免疫功能[4]。MG 在中醫(yī)屬“痿癥”范疇,主要由于脾胃虛損引起,臨床需予以益氣升陽、補脾益腎方治療。 因此,本研究觀察自擬健脾益氣方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MG 的療效。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82 例MG 患者。 納入標準:(1)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脾胃氣虛型的診斷標準,主癥為眼瞼下垂或有復視,神疲懶言,四肢無力,晨輕暮重;次癥為食欲不振,體倦乏力,大便異常,口渴不淡,舌胖苔薄,脈細,具備主癥及次癥中任何兩項者即可確診;(2)西醫(yī)符合《中國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6]中MG 診斷標準;(3)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知情并愿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1)對潑尼松藥物過敏者;(2)患有惡性腫瘤、心肝腎功能衰退者;(3)合并MG 危象者;(4)入組前1 個月服用過其他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者;(5)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將8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 例。 對照組男19例,女22 例;年齡18~59 歲,平均(33.36±6.98)歲。觀察組男17 例, 女24 例; 年齡18~59 歲, 平均(33.90±8.32)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膽堿酯酶抑制劑、免疫球蛋白等基礎(chǔ)治療。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對照組給予醋酸潑尼松片(國藥準字H41020636), 口服1.5 mg/(kg·d),后期根據(jù)患者病情適當減量,每次減量2.5~5.0 mg。 觀察組基于對照組聯(lián)合自擬健脾益氣方治療,組方:黃芪60 g,五爪龍30 g,黨參30g,白術(shù)15 g,首烏20 g,枸杞子10 g,陳皮10 g,升麻10 g,柴胡10 g,當歸10 g,甘草5 g,水煎至200 ml,分2 次服用,1 劑/d。 2 個月為一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 治療6 個月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5 ml, 經(jīng)離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白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特種蛋白分析儀測定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記錄兩組用藥期間發(fā)生乏力、胸悶、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臨床療效評定,采用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臨床痊愈:證候積分下降≥95%,患者肌無力、眼瞼下垂等癥狀消失; 顯效:70%≤證候積分下降<95%,肌無力、眼瞼下垂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30%≤證候積分下降<70%,肌無力、眼瞼下垂等癥狀緩解;無效:證候積分下降<30%,肌無力、眼瞼下垂等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傆行剩剑ㄅR床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滿足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6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 后AchR-Ab、IgG、IgM 水平 比較對照組治療后IgG、IgM 水平較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 觀察組治療后IgG、IgM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AchR-Ab 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IgG、IgM 高于對照組,AchR-Ab 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chR-Ab、IgG、IgM 的平比較(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chR-Ab、IgG、IgM 的平比較(g/L,±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AchR-Ab IgG Ig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41 41 t P 2.75±0.44 2.80±0.36 0.563 0.545 2.15±0.34*2.48±0.39*4.084<0.001 10.50±2.46 10.41±2.42 0.167 0.868 12.31±2.18*10.72±2.33 3.191 0.002 0.94±0.27 0.90±0.20 0.762 0.448 1.16±0.31*0.95±0.24 3.430 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IL-6 和TNF-α 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IL-6 和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L-6 和TNF-α 水平比較(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L-6 和TNF-α 水平比較(ng/L,±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IL-6治療前 治療后41 41 t P 42.06±8.07 40.57±8.46 0.816 0.417 21.45±4.78*26.71±4.64*5.056<0.001 38.06±5.06 36.84±5.42 1.054 0.295 23.15±4.22*27.61±4.36*4.706<.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 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MG 病機在于脾胃虛弱失運化,導致氣血不升,筋脈失養(yǎng),出現(xiàn)肢萎乏力,臨床需予以補益脾胃、益氣升陽治療。 本研究采用自擬健脾益氣方聯(lián)合激素潑尼松治療,方中黃芪為君藥,性甘溫,具有補氣升陽之效;五爪龍味甘、性寒,具有補脾益肺的作用,黨參和白術(shù)可益氣補脾,與五爪龍配和黃芪可增強其補氣升陽之效,配合陳皮可理氣消滯;首烏和枸杞子可滋補肝腎;當歸可補血生氣,升麻和柴胡可以共司升陽之職,甘草性溫,可調(diào)和諸藥,以達益氣升陽、補脾健胃之效。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可明顯提高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且不良反應較少,提示臨床可采用自擬健脾益氣方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MG 患者,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IgG、IgM 水平高于對照組,AchR-Ab 低于對照組。 AchR-Ab 是MG 患者血清中的一種自身抗體,水平的升降變化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guān), 可作為療效評估的重要指標[7],本研究提示自擬健脾益氣方聯(lián)合治療可調(diào)節(jié)患者機體內(nèi)的AchR-Ab 濃度,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觀察組治療后IL-6 和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 IL-6 和TNF-α 均為機體重要的免疫炎癥介質(zhì),在MG 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8]。 有研究顯示,黃芪可以調(diào)節(jié)機體炎癥信號通路,發(fā)揮抗炎作用[9],故自擬健脾益氣方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可降低MG 患者的炎癥介質(zhì)水平,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 自擬健脾益氣方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可以降低MG 患者外周血AchR-Ab 和炎癥介質(zhì)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