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伊君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中醫(yī)院腦病科 欒川471500)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多發(fā)于中老年人,主要臨床表現為眩暈、肢體麻木、四肢無力、惡心嘔吐等,且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 目前,西醫(yī)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主要采用倍他司汀、尼莫地平、眩暈寧片等,但療效并不顯著,且易產生不良反應。隨著中醫(yī)學在臨床的應用,中醫(yī)藥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具有獨特優(yōu)勢[2]。 補中益氣湯是中醫(yī)治療眩暈的常用方劑,具有益氣活血之功效。 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氣血虧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就診于我院的110 例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案分為觀察組54 例和對照組56 例。 觀察組男30 例,女24 例;年齡37~69 歲,平均年齡(50.12±8.73)歲。 對照組男31 例,女25 例;年齡38~70 歲,平均年齡(50.46±8.02)歲。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西醫(yī)符合《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3]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相關診斷標準,辨證為氣血虧虛型,以頭暈目眩為主癥,面色蒼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為次癥,舌淡,苔薄白,脈弱;經CT 檢查存在后循環(huán)缺血;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存在腦出血者;過敏體質者;存在肝功能異常、心血管等嚴重疾病史者;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者;存在癱瘓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片(注冊證號H20130606)30 mg/次,3 次/d;鹽酸倍他司汀片(國藥準字H41022374)4 mg/次,3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中益氣湯。 藥方組成:黃芪30 g,當歸10 g,赤芍10 g,天麻10 g,麩炒川芎10 g,白術10 g,清半夏8 g,丹參15 g,粉葛24 g,牛膝20 g,北柴胡12 g,益母草15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龍骨20 g 先煎,牡蠣20 g 先煎,甘草6 g。 隨證加減:嘔吐者加代赭石30 g、竹茹10 g;痰熱偏盛者加黃芩8 g、旋覆花15 g;肝火盛者加決明子9 g、夏枯草30 g;血瘀者加桃仁5 g、紅花10 g;苔膩者加佩蘭10 g、藿香9 g。1 劑/d,以500 ml 水煎至250 ml,分早晚2 次服用。 兩組均治療2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評估標準:顯效,眩暈及其他癥狀消失;有效,眩暈及其他癥狀明顯好轉,治療期間發(fā)作<3 次;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 個月后比較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主癥、次癥、舌脈按輕、中、重度分別計為1 分、2 分、3 分,分數越高表明癥候越嚴重[5]。(3)分別于治療前、 治療2 個月后采用經顱多普勒(TCD)(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檢測左側椎動脈(LVA)、右側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血流速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2.59%較對照組73.21%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2 個月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54 56 28.575 18.028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0.13±1.75 10.06±1.53 0.224 0.824 2.46±0.91 5.63±1.02 17.178 0.000
2.3 兩組TCD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比 治療2個月后, 兩組LVA、RVA、BA 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TCD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比(cm/s,±s)
表3 兩組TCD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比(cm/s,±s)
組別 n LVA RVA BA觀察組對照組54 56 43.75±3.68 41.28±1.92 42.78±1.20 37.37±3.48 38.57±1.68 37.89±1.01 t P 9.345 7.886 23.154 0.000 0.000 0.000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主要發(fā)病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椎基底動脈等導致腦部后循環(huán)供血減少,進而引起眩暈[6]。 尼莫地平片和倍他司汀是西醫(yī)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常用藥物,均能夠擴張血管,增加椎底動脈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從而減少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但療效并不十分理想[7~8]。
中醫(yī)學將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歸于“眩暈”范疇,認為該疾病多因年長后陽氣與精血漸衰,加之長久不愈,導致瘀血阻塞、氣血遲緩,治療應以益氣活血、祛風散瘀為主。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且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LVA、RVA、BA 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變化更大,表明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的療效較好,能夠提高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分析原因在于補中益氣湯中黃芪性微溫,可補氣固表;當歸性溫,可調經止痛、補血活血,主治眩暈心悸;赤芍性微寒,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天麻性平,可平肝、息風、止痙;麩炒川芎性溫,可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白術性溫,味苦,可補氣健脾;清半夏性溫,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風痰眩暈、眩悸頭痛;丹參性微寒,可祛瘀止痛、通經活血;粉葛性涼,可生津養(yǎng)陰,主治頭痛消渴;牛膝性平,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主治肝陽眩暈;北柴胡性微寒,可和表解里,主治胸脅脹痛、寒熱往來;益母草性微寒,可活血調經,主治水腫通經;石菖蒲性溫,可醒神益智、開竅豁痰,主治神昏下?。挥艚鹦院?,可行氣化瘀、清心解郁;龍骨可鎮(zhèn)驚安神、收斂固澀;牡蠣性微寒,味咸,歸肝、膽、腎經,可收斂固澀、平肝潛陽;甘草可補脾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效。 隨證加減方中代赭石、竹茹可除煩止嘔;黃芩、旋覆花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降氣消痰;決明子、夏枯草可清熱明目、散結消腫;桃仁、紅花可活血祛瘀、散瘀止痛;佩蘭、藿香可醒脾開胃、開胃止嘔[9]。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擴張血管、抗血栓、降血脂的作用;赤芍、益母草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改善血流循環(huán),增加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 天麻含有的天麻素能夠有效緩解后循環(huán)缺血引起的眩暈癥狀; 葛根具有降壓、 降血脂的作用;牛膝能夠降低血液黏度,促進血液流動;丹參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10]。 因此,補中益氣湯能夠有效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流速度,預防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眩暈癥狀。
綜上所述,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患者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TCD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