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張顯根據(jù)莫迪里阿尼的畫制作的人物半身像作品。(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一坨羊毛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只是一坨羊毛,但在張顯眼里卻可以變成藝術品?!吧畈⒉蝗鄙倜?,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睆囊粋€迷茫的大學畢業(yè)生到一個用羊毛創(chuàng)作的自由創(chuàng)作者,她是設計師,是手作藝人,更是纖維藝術家。張顯經(jīng)歷著一段漫長的蛻變,這樣的過程大概有十年之久。
2011年的夏天大學畢業(yè)后,張顯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和大多數(shù)非京籍畢業(yè)的學生一樣無助而迷茫,她不曾想過十年后的自己會靠著一雙手擁有一種別人無法復制的技能,用一坨一坨的羊毛便可以改變她的生活,而這種技能不僅讓她看到了未來和希望,更讓她在這個城市里變得更有價值。
剛開始北漂生活的很多個夜晚,張顯輾轉反側,“總要賺點錢吧!”這個念頭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腦海中。憑借自己的動畫專業(yè),她最開始選擇去畫室做代課老師,除了教課外,她從沒有放下過自己想做的事,依然嘗試著用各種材料制作屬于自己的玩偶。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顯在網(wǎng)上看到一組國外藝術家用羊毛纖維制作的小老鼠,當時如果不是看到下面的介紹,她完全想不到這是用羊毛制作的,更不了解它的制作過程,對羊毛氈的認知還只限于羊毛氈的鞋墊??吹竭@個作品張顯震驚了,她似乎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全新的世界,她特別想知道這個材料是怎么變成了這樣一個作品的,帶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利用平時畫室下課時間,她上網(wǎng)查找學習資料和視頻,想要了解這個新奇的材料。
如果對羊毛氈不了解,就很難想象這些羊毛氈作品是怎么成形的。通過學習,張顯發(fā)現(xiàn)這個材料比她之前做娃娃時所使用過的所有材料都更特別,因為羊毛氈本身就是一坨一坨柔軟的羊毛,但是看似柔軟松散的表面卻具有非常強韌的特性,纖維的彈性也非常好,觸感又非常舒服,具有良好的還原性。因為羊毛氈制品折疊后,都能很快恢復原狀,不易變形,加上其纖維結構可緊密連接,其強韌的特性不需要透過針織、縫制等加工,可完全一體成型。
張顯深深地被羊毛氈這種材質吸引了,她覺得羊毛本身就是一種有溫度的材質,雖然毛毛的有些粗糙,但它的粗糙是緊密的、質樸的、原始的,“讓我這個找不到自我的女孩一下就陷入軟軟的羊毛之中,有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沖動”。忽然觸碰到創(chuàng)作的熱情,張顯一下在她的腦海中涌現(xiàn)了好多想法,她都想用這個新材料去實現(xiàn)。
張顯說:“手工坑我也進過,之前做玩偶用過皮具、毛線、各種布料,但沒有一種材料讓我覺得特別親切,雖然也做了很多玩偶,但沒有完全的打動過自己,所以當時就一心想要用這個材料嘗試一下?!?/p>
因為白天還要在畫室代課,所以張顯都是晚上回家后買來材料一點點研究、嘗試和學習。最開始什么工具都沒有,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只能一邊做一遍琢磨。她的第一件羊毛氈作品是一個毛茸茸的小多肉,因為是第一次嘗試當時使用了最常見的針氈法,材料也是選用國產(chǎn)的羊毛和羊毛戳針,選羊毛的時候她要充分考慮到想要制作的尺寸和細節(jié),羊毛顏色特別多,想畫畫一樣有些顏色還需要進行調制才能呈現(xiàn)出想要的顏色效果,對于羊毛戳針她也只選擇了單針,所以戳的非常慢,時常還會戳到手指,一個小小的多肉用了兩個晚上才制作完成。
當成品被張顯捧在手里時,她覺得特別親切,也特別有成就感。羊毛那種質樸的力量像是可以承載她的夢想。隨后的幾個月里,張顯便陷入羊毛之中無法自拔,每日除了去畫室代課就是不停地戳羊毛,不斷重復著相同的動作,每個月的收入除了生活必要的支出外,她都用來買材料了。在網(wǎng)上,張顯嘗試選擇了很多不同顏色的羊毛材料,慢慢地找到自己常用的色系,工具也越來越趁手,對羊毛的認知也逐漸清晰了很多。對材料稍微熟悉一些之后,她開始從平面的羊毛作品轉向了做立體的作品,不僅利用針氈的技法,有些大面積的地方還運用了濕氈的技法。每一件作品她都要先查找很久的資料研究形象和結構關系,然后再進行草圖繪制,有時一個形象的草圖就要反復推敲很多遍才能確定下來,圖稿定好后才能開始選擇羊毛顏色,慢慢揉搓成大概的體積,再開始用針一下下的把多余的輪廓戳進去,細節(jié)的地方就要用細一些的羊毛針,有些還要用不同顏色羊毛進行混色,才能做出理想的效果,整個過程可以讓張顯靜靜地待上很久。
張顯參照莫迪里阿尼的畫冊,制作的羊毛氈作品,以人物半身肖像為主。(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這樣看似平靜的生活很快結束了,因為工作的畫室不再招生了,張顯也就沒有了代課,生活無法保障的時候是沒法靜下心來創(chuàng)作的,她陷入了現(xiàn)實與夢想的沖擊中。在北京的生活,成本很高,所以張顯還是選擇重新找份工作。朋友建議她做設計,當時的設計行業(yè)在藝術類大學生眼中,已經(jīng)是又掙錢又體面的工作了。張顯沒有多想四處投放簡歷,參加了很多次面試,因為之前的專業(yè)基礎,她很快進了一個設計公司,正式轉向了設計領域,做了UI設計師,一做就是四五年的光影,也在這期間她認識了自己的丈夫。多了一個人的生活,讓張顯終于可以在這個城市安定下來了,她想用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深夜哄睡兒子后,張顯在工作臺前開始趕網(wǎng)上接到的訂單。(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白天是忙碌的設計師,晚上就是瘋狂創(chuàng)作的手作藝人,再這樣的往復循環(huán)中,張顯積累了很多創(chuàng)作想法??墒且驗槊刻斓臅r間實在很有限,她就將這些想法用畫筆記錄下來,等待有一天將他們通通實現(xiàn)。
每天下班之后,張顯都期盼早點到家,打開自己的房門開始屬于自己的時間。直到2017年底,張顯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孩子的到來讓整個家庭變得更完整,但由于UI設計的工作非常煩瑣,每日都在不停地修改設計建議中度過,加上身體的變化,讓張顯這段時間的情緒變得很不穩(wěn)定,也有了一些焦慮,慢慢地她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工作對她來說變成了一種為了吃飯的手段,畢竟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了,想改變但不知道怎么改變,自己并沒有什么其他才能,就一直無法突破自己,陷在不想上班又不得不上班的死循環(huán)里。
新生命的到來給了張顯一次擺脫現(xiàn)實的機會,也是她為了追求夢想打的掩護,她決定離開公司,在家全職照顧兒子。每日夜間的啼哭聲,到每日白天定時的更換尿布,再到陪在身邊哄睡,繁雜而瑣碎的生活占據(jù)了一切,雖然她也會有新手媽媽每日的忙碌與焦慮,每天過著在家工作“007”的生活,但這讓她有了更明確的目標進行創(chuàng)作,她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想去靠上班掙錢。
每天張顯會在孩子睡覺的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對她來說真正的創(chuàng)作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由于之前接觸過手作娃娃,導致她第一個想做的就是給自己的娃娃做個人臺,想給自己的娃娃做有意思的衣架,讓每個人臺也有自己的屬性或性格成為她這一時期的追求目標。因此,她又自己學習了如何運用車床自己定制人臺,并將羊毛氈制成的動物形象與木質人臺相結合。她的作品變得更實用,更有趣,也更富有生命力。
這期間,也因為生活的壓力,張顯不得不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將自己的作品宣傳出去,并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于是,她開始給作品拍照,并開啟了網(wǎng)絡營銷。開始的時候她只將作品發(fā)到朋友圈,很多人都特別喜歡,有朋友建議她可以接單做定制,于是她就開始把幾件小作品放到網(wǎng)上售賣,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給了她極大的信心和希望。張顯說:“這一切沒有什么機緣,就是從羊毛氈走進我的世界開始,就一切自然而然地參與了我的生活。”
一年的哺乳期終于結束,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的督促,因為長時間不上班,家人一直勸他要盡快去找工作,有個穩(wěn)定的工作,但是這段時間的自由,已經(jīng)讓張顯重新認識了自己。面對接憧而來的生活壓力,她只能無聲的抵抗,每次都和家人說已經(jīng)投簡歷了,但每次都說沒有面試的機會。
一天中午,張顯和往常一樣將孩子哄睡,自己無所事事地從書架拿出一本畫冊翻看,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展現(xiàn)在她的眼前,作品里每一個憂郁而堅定的眼神似乎都跟他有同樣的共鳴。張顯說,她的藝術品鑒能力并不高,當時只是出于最直觀的視覺交流??吹竭@組作品時張顯只是覺得畫面很厚重,很質樸,好像想說什么又猜不透一樣,這種感覺吸引著她去思考畫中人是誰?覺得有點似曾相識,這種感覺好像在哪見過似的。
回憶起這一瞬間,張顯覺得這種感覺就是羊毛氈帶給她的。羊毛氈三個字當時是直接從她的腦海中蹦出來的,所以她就想到要是把莫迪里阿尼的畫做成羊毛氈,應該會有不一樣的藝術形式和效果,應該會很震撼吧。
第一次嘗試,張顯選了戴帽子的讓娜,她是莫迪里阿尼的妻子,在畫家死后第二天,帶著肚子里還未出生的孩子跳樓自殺了。那樣剛烈的女子,飛蛾撲火一般的堅定,似乎和張顯產(chǎn)生了一種情感的共鳴。她對自己的夢想也是這樣的剛烈,要做就做到極致。
那個年代的女性,在張顯的眼中顯得格外美麗、優(yōu)雅端莊,那個大帽子特別有現(xiàn)代感,放在現(xiàn)代也不過時。莫迪里阿尼的作品雖然沒有寫實主義的那種細膩,但畫面顏色的豐富和畫面給人感受力的強烈也是很難表現(xiàn)出來的,張顯要將平面的東西轉化成立體的,還不能失去作品本身給人的這種感覺。這種轉化過程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拆掉重組,再拆掉再重組的過程。遇到不滿意的地方,張顯就用鉗子減掉,再揉上羊毛重新戳針,一點一點地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會帶給她驚喜。
有時候為了讓顏色和畫作更靠近,張顯需要選擇幾種特殊的色系進行混色,調配出自己的色彩,她花了很多時間進行反復混色的試驗,覺得顏色不好的地方就及時用針剔除掉,重新混色做大型在戳上去。
隨著張顯創(chuàng)作的日趨成熟,她的兒子也慢慢長大了,她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創(chuàng)作。這些很小眾的羊毛氈作品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網(wǎng)上訂單,也開始讓她脫離生活的困惑,她去參加各種展覽活動,開始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閑暇之余,張顯還會給兒子介紹自己的工作,兒子慢慢也認識了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只是孩子總會天真地認為這就是媽媽的作品。
兩歲多的孩子并不理解工作是什么,更不會知道這樣一下下戳動針尖的過程就是媽媽的創(chuàng)作和工作。兒子每天都會拽著媽媽問:“要不跟我一起玩會吧?!笨粗鴥鹤悠诖哪抗猓瑥堬@總是會放下手里工作先陪兒子,直到把兒子哄睡后,才有了一天中最投入的時刻去創(chuàng)作。張顯說她更喜歡晚上創(chuàng)作,安靜的時候更能讓她沉下心來。
在兩歲多的孩子眼里,媽媽每日的工作就是戳作品,交給快遞哥哥,卻不知這其中也蘊藏著媽媽的夢想和對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