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5月15日文章,原題:為什么中國對美國倉促撤離阿富汗感到擔憂在中國和中亞五國外長首次會議10個月后,中國于5月11日在西安舉行了由外交部長王毅主持的第二次會議。
會議選址具有象征意義。西安這座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許,時機的選擇也具有象征意義。今年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啟動25周年,中國在這一進程中穩(wěn)步與中亞發(fā)展經濟、軍事和外交關系,并塑造自身可靠合作伙伴的形象。西安會議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它為新生的“中國+中亞五國(C+C5)”框架創(chuàng)造了一個“制度保障”。
中國古諺語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便“上海五國”機制后來發(fā)展成為上海合作組織,“C+C5”似乎注定要達到更高的高度。
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和塔吉克斯坦組成的“上海五國”,1996年成立之初相對低調。它是在4個前蘇聯國家與中國舉行的一系列劃界和非軍事化談判當中產生的。
“C+C5”的制度化也標志著區(qū)域安全的一個轉折點——隨著美國開始從阿富汗撤軍,人們猜測五角大樓正在尋求在中亞國家建立設施。
北京的動機似乎有兩個方面:一是發(fā)出明確信號,即各方共同反對干涉其內政,反對任何威脅其核心發(fā)展利益的行為;二是強調他們共同認為,中亞不是任何大國策劃“顏色革命”的舞臺,也不是任何大國試圖播撒不和諧種子的地方。
《環(huán)球時報》的一篇評論闡述了中國政府的擔憂,認為美國的撤出“可能留下動蕩局面,該地區(qū)可能成為‘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滋生地”。
在西安會議上,王毅闡述了中國對阿富汗和平進程的立場,主要是三大點,即應推動阿富汗形成廣泛包容的政治安排,確保阿各民族、各派別都能參與到未來阿政治生活中來;起草一部符合阿富汗獨特國情和發(fā)展需要的憲法,而不是模仿西式民主;奉行溫和穆斯林政策,避免極端傾向?!?/p>
(作者M·K·巴德拉庫馬,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