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光 苗紅 馬茜 張洪峰 關輝
心肌疾病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會嚴重威脅患者心臟功能的正常運行,可導致心力衰竭,嚴重者會出現(xiàn)猝死,繼而威脅生命安全[1]。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是心肌疾病是主要類型之一,具有進展慢、初期癥狀不明顯的特點,但疾病發(fā)展到后期對心臟功能的影響極大,預后明顯變差[2,3]。因此,臨床針對該病的及早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分析超聲及磁共振聯(lián)合應用在對心肌疾病精準評估的臨床應用價值,就82 例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篩選出本院2018年10 月~2020年10 月診治的82 例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 例,女33 例;年齡18~79 歲,平均年齡(49.9±10.7)歲。納入標準:①病歷完整;②經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等證實,符合1999年全國心肌炎心肌病研討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③對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異常;②合并急慢性感染、腫瘤、創(chuàng)傷等疾病;③哺乳期、妊娠期婦女;④精神疾病。心功能分級:應用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評估患者的心功能:①Ⅰ級:有心臟病,但體力活動不受限;②Ⅱ級:有心臟病,體力活動輕微受限;③Ⅲ級:有心臟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④Ⅳ級:有心臟病,休息時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絞痛癥狀,任何體力活動都會導致不適加重[4]。82 例患者中,Ⅰ級7 例,Ⅱ級12 例,Ⅲ級33 例,Ⅳ級30 例。
1.2 方法
1.2.1 超聲檢查方法 應用飛利浦EPIQ 7C 型超聲診斷儀進行超聲心電圖檢查,患者體位為平臥位或左側臥位,保持心態(tài)平和、放松,呼吸穩(wěn)定,短、長軸切面分別為二尖瓣、心尖、乳頭肌和胸骨旁左室,心尖二腔心行四腔心切面,必要時行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心尖左室長軸切面、右室流入道長軸切面、劍突下四腔心切面,綜合應用二維、M 型、脈沖、連續(xù)多普勒、彩色血流顯現(xiàn)技術,觀察心臟各節(jié)段的室壁厚度與運動情況,以及血流狀態(tài)、心肌回聲情況等,應用三維容積測量法測算心室各功能指標。
1.2.2 磁共振檢查方法 應用西門子avanto 1.5T 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運用心臟專用8 通道陣列線圈,快速穩(wěn)態(tài)平衡進動序列,選取舒張末期四腔心電圖,自房室瓣到心尖行多層等厚無間隔心室短軸掃查,獲取8~10 層左心室短軸位視圖,參數(shù)設計:矩陣224×224,層厚8 mm,層距10 mm,視野35 cm×35 cm,激勵次數(shù)1 次,翻轉45°,回波時間(TE)為1.3 ms,重復時間 (TR)為3.4 ms,掃描完成后,于垂直室間隔的心臟短軸位測量室間隔、心游離厚度,心室長軸位測量心尖部的室壁厚度。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種檢查方法下患者的左心室各室壁厚度,包括室間隔、前壁、側壁、后壁、心尖部。②對比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超聲及磁共振檢查的相關參數(shù),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射血分數(shù)。③以臨床診斷結果為準,評價超聲及磁共振單項檢查與聯(lián)合檢查的診斷價值,統(tǒng)計陽性例數(shù)、陰性例數(shù),計算準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下患者的左心室各室壁厚度對比兩種檢查方法下患者室間隔、前壁、后壁厚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磁共振檢查測量側壁、心尖部厚度分別為(16.3±3.5)、(19.2±4.0)mm,均厚于超聲檢查的(12.5±3.7)、(14.1±4.1)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超聲及磁共振檢查的相關參數(shù)對比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超聲檢查中的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射血分數(sh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磁共振檢查中的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射血分數(sh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單項檢查與聯(lián)合檢查的診斷價值對比 超聲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4.1%,磁共振檢查為90.2%,超聲及磁共振聯(lián)合檢查為97.6%,聯(lián)合檢查的準確率高于超聲與磁共振單項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82 例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采用兩種檢查方法下的左心室各室壁厚度對比(,mm)
表1 82 例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采用兩種檢查方法下的左心室各室壁厚度對比(,mm)
注:與超聲檢查對比,aP<0.05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超聲及磁共振檢查的相關參數(shù)對比()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超聲及磁共振檢查的相關參數(shù)對比()
注:與超聲檢查對比,aP<0.05
表3 82 例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采用單項檢查與聯(lián)合檢查的診斷價值對比(n,%)
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常累及左心室,臨床癥狀以左心室擴大、室壁變薄為主,會嚴重影響心臟收縮功能,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心臟失代償時會引起不可逆的心衰,所以針對該病必須及早診治[5]。超聲檢查與磁共振檢查是診斷該病的主要手段,前者受操作者的影響較大,而后者不受心腔狀況的影響,能夠更為準確地對心容量進行評估[6,7]。本研究以NYHA 心功能分級為標準,對比不同分級患者的超聲及磁共振檢查的相關參數(shù),結果顯示,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升高,超聲及磁共振檢查測量的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均逐漸升高,且射血分數(shù)逐漸降低,提示超聲及磁共振檢查對心功能的評估與NYHA 心功能分級存在良好的一致性。在左心室各室壁厚度的測量方面,磁共振檢查測量側壁、心尖部的厚度均大于超聲檢查,與金紅瑞等[8]報道基本一致,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磁共振檢查在心室側壁和心尖部的入射角與回波強度較大,能夠給應對心室腔變形性縮小,因此可獲得更精準的測量結果,提示磁共振檢查能夠提供更為精準的心功能相關參數(shù),可客觀評估患者的心臟收縮與舒張功能[9,10]。診斷價值分析結果顯示,聯(lián)合檢查的準確率、特異度、陰性預測值均高于超聲及磁共振單項檢查,提示超聲及磁共振聯(lián)合應用診斷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能夠進一步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率以及心功能評估的精準性。
綜上所述,超聲及磁共振聯(lián)合應用在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高,可精準評估患者的心功能,能為該病的診治提供較為可靠的參考依據,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