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燁,蔣璟璇,2
(1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科,江蘇226001;2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放射科)
腭部解剖結構特殊,病變病理種類繁雜,術前定位定性常需借助影像學檢查。腭部占位性病變在臨床中并不十分罕見。本文回顧性分析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2009年7月—2016年9月經病理證實的腭部占位性病變患者42 例影像學資料,探討多層螺旋CT 定量分析對腭部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腭部占位病變患者42 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為良性病變18 例和惡性病變24 例。良性病變組中男性11 例,女性7 例;年齡26~81 歲,平均59.6 歲;鱗狀上皮增生8 例、乳頭狀瘤4 例、肌上皮瘤2 例、多形性腺瘤、血管瘤、血管平滑肌瘤及神經鞘瘤各1 例。惡性病變組中男性15 例,女性9 例;年齡43~82 歲,平均63.9 歲;鱗癌20 例,腺樣囊性癌2 例,肌上皮癌2 例。排除純囊性病變。
1.2 檢查方法 采用Siemen Sensation 16 層CT 機及Philips Brilliance 64 層螺旋CT 機,掃描層厚1 mm。42 例中27 例行增強檢查,高壓注射器于肘靜脈注入對比劑碘海醇(300 mgI/mL)100 mL,速率300 mgI/mL。所有患者行軸位掃描,掃描范圍從聽眥線平面至舌骨平面,懷疑惡性病變者掃描范圍擴大至鎖骨下,以了解淋巴結轉移情況。
1.3 影像圖像與數據分析 所有CT 圖像由2 名放射科醫(yī)師共同閱片,意見不同時討論達成一致。觀察測量內容包括:(1)病變部位(硬腭、軟腭及其交界處)、形態(tài)(類圓形、不規(guī)則)、邊界(光滑、模糊)、大小、密度及強化。(2)病變大小:測量病變實性部分最大軸面最大徑,體積由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 工作站后處理獲得。(3)病變密度和強化:測量平掃CT值、增強后CT 值及兩者之差ΔCT 值,強化不均時測量強化明顯區(qū)域。感興趣區(qū)(ROI)置于病灶最大層面,盡量避開壞死、囊變及鈣化區(qū),ROI 重復測3 次取平均值。(4)其它征象:鄰近骨質蟲蝕樣破壞、頸部淋巴結轉移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評估診斷效能。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行Fisher 精確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變CT 影像學表現 兩組病變部位、軸位最大徑及平掃CT 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病變形態(tài)易見(類)圓形,邊界多清晰,惡性病變形態(tài)多為不規(guī)則,邊界模糊,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良性病變比較,惡性病變鄰近骨質破壞及頸部淋巴結轉移增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惡性病變的體積(P<0.001)、增強CT 值(P<0.05)及ΔCT 值(P<0.05)大于良性病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腭部良惡性占位病變CT 表現 例(%)
2.2 相關參數診斷效能 病變體積、增強后CT 值及ΔCT 值的ROC 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64、0.801 和0.733(圖1)。以體積38.1 cm3作為診斷閾值,其診斷腭部良惡性病變的敏感性為90.9%,特異性為75.1%;以增強后CT 值63.6 Hu 作為診斷閾值,其敏感性為63.6%,特異性為93.7%;以ΔCT 值28.9 Hu 作為診斷閾值,其敏感性為72.7%,特異性為74.9%。
圖1 腭部良惡性占位病變CT 定量參數ROC 曲線分析
腭部前三分之二為硬腭,是口腔與鼻腔的分界,由上頜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段構成,外部包裹腺體及粘膜上皮。后三分之一為軟腭,是口咽與鼻咽的分界,由上皮、肌肉、血管,神經等多種組織構成。由于解剖部位特殊,腭部腫瘤多能早期發(fā)現,為了防止腫瘤擴散及出血應盡量避免活檢,術前較安全而準確的定位定性診斷仍依靠影像學檢查[1]。
3.1 腭部良惡性占位病變部位、形態(tài)比較 以往研究認為腭部占位病變的定位主要取決于病變的病理類型,與病變的良惡性無明顯關聯[2-3]。本研究結果顯示,腭部良惡性占位病變的好發(fā)部位亦未見明顯特異性。腭部惡性占位病變的CT 表現與一般頭頸部惡性病變表現相似,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軟組織腫塊,邊界模糊[4]。鄰近骨質破壞及頸部淋巴結轉移是惡性病變獨特的CT 影像表現,而CT 檢查較其他影像檢查對顯示骨質破壞及淋巴結壞死具有明顯優(yōu)勢[5-6]。多層螺旋CT 的MPR 圖像能在任意方向、任意角度顯示病變及周圍鄰近結構,對確定腭部占位病變的定位、范圍、骨質破壞及頸部淋巴結轉移有重要價值。
3.2 腭部良惡性占位病變大小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腭部良性與惡性占位病變軸位最大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89),但惡性病變體積明顯大于良性病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說明腭部良性病變趨向于扁平生長,而惡性病變更傾向沿縱軸生長,可沿腭裂或鄰近的神經肌肉間隙累及腭大孔、翼腭窩,蔓延破壞硬腭或上齒槽骨侵入上頜竇,甚至進一步侵犯顱內[7]??赡芘c惡性腫瘤的增殖生長方式及頭頸部惡性腫瘤容易沿周圍神經“鉆孔樣生長”有關[8-9]。腭部病變體積的良惡性鑒別診斷效能為0.864,以體積38.1 cm3作為診斷閾值,診斷腭部良惡性病變的敏感性為90.9%,特異性為75.1%。因此,體積測量相較于傳統的軸面最大徑測量能更好反映病變的生長方式,對評估腭部病變的良惡性有重要意義。多層螺旋CT 的VR 圖像可直觀立體顯示病變大小及生長方式,通過描劃病變邊緣計算病變體積。
3.3 腭部良惡性占位病變CT 值比較 目前,已有關于利用CT 值判斷腮腺、結腸及腎上腺良惡性病變的研究報道[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腭部惡性占位病變在CT 平掃圖像中呈稍低或稍高密度,平掃CT值與良性病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增強后惡性病變CT 值及ΔCT 值高于良性病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增強后CT 值鑒別診斷效能為0.801,以63.6 Hu 作為鑒別診斷良惡性的閾值,敏感性為63.6%,特異性為93.7%。ΔCT 值的鑒別診斷效能為0.733,以28.9 Hu 作為診斷閾值,敏感性為72.7%,特異性為74.9%。惡性病變的細胞較良性病變密集,CT 值高于良性病變,但腭部病變較多來源于上皮組織,易出現微小壞死而降低CT 值,因而本研究中腭部良性與惡性占位病變平掃CT 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良性病變比較,惡性病變生長旺盛,新生血管增多,內皮不完整,血管通透性增高,且惡性程度越高,血管越豐富。增強后CT值及ΔCT 值可量化這一特征,有助于鑒別腭部占位病變的良惡性。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 可直觀、立體顯示腭部病變的部位、形態(tài)及其與鄰近組織的關系等,鄰近骨質破壞與頸部淋巴結轉移是惡性病變特殊表現。病變體積、增強后CT 值及ΔCT 值能較好突顯惡性病變的生物學特性,對腭部占位性病變良惡性的鑒別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