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
摘要:文化外交在國際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博物館外交屬于文化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俄作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在近年來越來越注重文化外交,特別是博物館外交。在本文中,筆者將會分析俄羅斯冬宮博物館在《人民日報》中的形象及其在中俄外交中發(fā)揮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文化外交;博物館;人民日報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形象”一詞的定義。形象在認(rèn)知的感性階段是感覺、知覺、表象;在思維層面是--概念、判斷、演繹,藝術(shù)形象是藝術(shù)中掌握現(xiàn)實的一種方式和形式1。 接下來,我們來明確 “博物館”的概念,博物館是 "一個國家的、公共的或私人的文化機構(gòu),旨在收集、儲存、研究和公開展示(展覽、出版)博物館物品和博物館藏品,是國家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組成部分"2。有學(xué)者認(rèn)為,博物館的形象是“公眾對博物館內(nèi)部特征及其外部特征的印象和評價”3。羅伯特·恩特曼認(rèn)為,如果受眾對某一事件或問題沒有足夠的直接接觸,他們就會更傾向于相信媒體所呈現(xiàn)的信息4。因此,博物館應(yīng)充分利用媒體平臺,以樹立良好形象,提高社會影響力,進而發(fā)揮其功能。
文化外交是中俄外交的重要內(nèi)容。與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文化外交具有靈活性,能夠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本文將對《人民日報》中的俄羅斯國立冬宮博物館進行形象分析。《人民日報》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報紙之一,在中國享有很大的權(quán)威和影響,本文將對《人民日報》中的俄羅斯國立冬宮博物館進行形象分析其在中俄文化外交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以 “冬宮 ”為關(guān)鍵詞,對2018年9月11日至2020年9月29日的《人民日報》的內(nèi)容進行搜索,共找到18篇相關(guān)報道:
1、一個河南人展示極限身體,做盡瘋狂事,成首位在冬宮做展的中國人
2、中國電信攜手俄羅斯冬宮博物館,5G視頻彩鈴讓文物為自己代言
3、不看會后悔的圣彼得堡冬宮必打卡攻略 小恩的俄羅斯之旅VLOG6
4、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無限期關(guān)閉
5、博物館之旅-冬宮
6、雙頭鷹的歐式奢華:俄羅斯冬宮金銀器具欣賞下篇
7、玉平姐房車自駕游俄羅斯冬宮夏宮
8、冬宮博物館進中國,不出國門體驗異國之美
9、足不出戶暢游海外博物館,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與俄羅斯冬宮博物館正式簽約
10、雙頭鷹的歐式奢華:俄羅斯冬宮金銀器具欣賞上篇
11、俄羅斯戰(zhàn)斗民族的冬宮
12、實拍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俄羅斯圣彼得堡之冬宮博物館
13、文明的對話全球第二站:俄羅斯冬宮,解碼文明
14、圣彼得堡冬宮印象
15、俄羅斯冬宮:每一件產(chǎn)品都是寶藏
16、指南: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 建筑美如童話世界,成市民休閑娛樂天堂
17、迷失在冬宮的耀眼金光中
18、來自俄羅斯冬宮的靈感,戴在身上是什么體驗
在《人民日報》中,冬宮的形象由以下幾個方面構(gòu)成:
第一,作為名勝古跡的冬宮。在18篇涉及到冬宮的報道中,其中包括:《不看會后悔的圣彼得堡冬宮必打卡攻略 小恩的俄羅斯之旅VLOG6》、《指南: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 建筑美如童話世界,成市民休閑娛樂天堂》、《博物館之旅-冬宮》、《雙頭鷹的歐式奢華:俄羅斯冬宮金銀器具欣賞下篇》、《雙頭鷹的歐式奢華:俄羅斯冬宮金銀器具欣賞上篇)》、《玉平姐房車自駕游俄羅斯冬宮夏宮》等有11篇有關(guān)其旅游價值。在《人民日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冬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共有各類藏品270萬件。冬宮內(nèi)有350多個展廳,展覽距離達(dá)20多公里。即使在每個展品前只停留一分鐘也得用三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完冬宮的全部展品。
第二,作為商業(yè)品牌的冬宮。中國電信與冬宮博物館聯(lián)手打造了一系列5G彩鈴,5G彩鈴技術(shù)讓《浪子回頭》、《柏諾瓦的圣母》和《伏爾泰坐像》等世界名作煥發(fā)出新的活力。此外,中國學(xué)術(shù)平臺果殼網(wǎng)站也在與冬宮合作。果殼從冬宮的藏品中獲得靈感,制作出了具有博物館特色的精美胸針。這樣一來,不僅果殼獲得了經(jīng)濟利益,而且冬宮也提高了在中國的知名度。
第三,作為中俄文化交流橋梁的冬宮。這一點在《足不出戶暢游海外博物館,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與俄羅斯冬宮博物館正式簽約》、《冬宮博物館進中國,不出國門體驗異國之美》等報道中都有體現(xiàn)。2019年10月20日-21日,國家文物局與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宣布和冬宮達(dá)成合作。此外,中國藝術(shù)家張洹曾于2020年9月在國家冬宮舉辦個人畫展。上述活動對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具有人文關(guān)懷的冬宮,這一點在《文明的對話全球第二站:俄羅斯冬宮,解碼文明》這篇報道中得以體現(xiàn)。巴黎圣母院失火后,冬宮博物館館長米哈伊爾·彼奧特洛夫斯基接受了中國媒體的采訪。在采訪中,米哈伊爾·彼奧特洛夫斯基說:“我們必須明白,當(dāng)文化被賦予了生命后,文化被毀壞的可怕程度不亞于人的死亡。文化能讓一個人成為真正大寫的人”。彼奧特洛夫斯基的話語傳遞出了冬宮的人文形象。
綜上所述,冬宮在《人民日報》中的形象是積極的、正面的。但《人民日報》中關(guān)于冬宮的報道很少,讀者很難對它形成完整而有趣的印象。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官方和政府層面,冬宮成功地發(fā)揮了文化外交的載體作用,但在民眾層面,冬宮在中國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對兩國文化交流的貢獻有限。
參考文獻
[1].維什尼亞科娃S.M.職業(yè)教育:詞典. 重點概念、術(shù)語、專題詞匯 - M.:NMC SPO,1999年. - 538 с.
[2].加爾金娜T.V.,佩圖寧娜O.O. 博物館詞典精簡詞典. 托木斯克:托木斯克國立大學(xué),2004年. - 16 с.
[3].孔令月.? ?基于社交媒體平臺的博物館形象傳播研究?. 鄭州大學(xué). 2018.
[4].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 43(4):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