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龍
摘要:新時期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在國內的的應用還未達到最佳狀態(tài),要不斷推進水稻品種研發(fā)與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進程,促進技術性的水稻種植,并將科學技術應用到水稻種植的全過程中來,促進水稻種植的高品質發(fā)展。
關鍵詞:水稻;蟲害;防治技術
盡管時代在不斷發(fā)展,但農業(yè)始終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礎,沒有農業(yè)做基礎,何談發(fā)展。水稻育秧技術人員應根據(jù)當?shù)厮痉N植情況選用優(yōu)質水稻種子,做好育秧工作,保證水稻處于適宜的環(huán)境,提高秧苗素質。田間管理人員要做好水稻種植管理工作,定期施肥除草,并通過生物、物理、醫(yī)藥等防治措施,防治病蟲害。
一、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
1選擇耐抗性品種
因地制宜,選種耐抗品種。做好品種選育,淘汰葉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易感品種。
2做好深耕灌水工作
就水稻種植工作,深耕灌水是控制螟蟲的關鍵農藝技術。利用化蛹期耐抗性差的性狀,對冬閑田統(tǒng)一翻耕,同時灌深水,至少沒稻樁1周,對清滅越冬蟲源基數(shù)效果不錯。
3早期做好種子處理
曬種、藥劑拌種,用咪鮮胺、赤·吲乙·蕓苔種子處理,對降低惡苗病、稻瘟病、個別蟲害等有不錯的效果?;蛘?,用吡蟲啉處理,對預防稻飛虱、稻薊馬、條瘟病等病毒病效果不錯。秧苗移栽前,施藥帶藥移栽,以控制某些病毒病的擴散。
4推廣生物防病蟲害技術
一是,釋放赤眼蜂,用10000頭/667m2,與二化螟蛾高峰期和稻縱卷葉螟遷入代蛾高峰期釋放,每代釋放2—3次,每次間隔3—5天。二是,噴施生物農藥劑。比如,噴施蘇云金桿菌,能很好控制二化螟、稻縱卷葉螟,而且還有利于保護有益天敵。像是這樣的生物制劑高效藥,還有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臘芽菌、球孢白僵菌等幾種?;蛘?,秧苗種植之前,集中噴施1次“超級送嫁藥”。組成:20%氯蟲苯甲酰胺,用50mL/667m2;80%三環(huán)唑,用40g/667m2,上述兌水,每次用30kg,集中噴施,對降低螟蟲、卷葉蟲,控制稻瘟病效果更好。
5推廣理化誘控技術
使用殺蟲燈誘殺,用太陽能殺蟲燈、頻振燈、黑光等等,安裝密度每2—3.33hm2/盞,安裝高度1.7—2m,對誘殺翅目害蟲、鱗翅目害蟲、稻水象甲等等效果不錯。使用信息素誘發(fā),用二化螟信息素誘捕器,懸掛1個/667m2,對優(yōu)化二化螟成蟲效果不錯。懸掛高度,高出秧苗15cm,每30天換1次燈芯。
6優(yōu)化耕作制度
選種高產(chǎn)、耐抗品種,要求經(jīng)國家審定,地方推廣示范高產(chǎn)品種。同時,統(tǒng)一地塊,定期輪換,對降低病蟲害效果不錯。合理輪作,優(yōu)化耕作制度,輪作換茬。推廣稻魚、稻鴨生態(tài)養(yǎng)殖,水稻移栽后1周,待禾苗返青分蘗,將雛鴨放養(yǎng)稻田,可共存10—20只/667m2鴨子,這種耕作模式,通過鴨子采食,能降低稻飛虱、紋枯病等的發(fā)生幾率。
7合理使用化學藥劑
本著減量化的原則,合理使用化學藥劑。噴施化學藥劑控制期間,應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藥物,以減少化學藥劑對水稻生產(chǎn)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加大新藥劑的研發(fā)力度,推廣苦參堿、短隱桿菌等高效環(huán)保替代藥劑。做好該類化學藥劑的宣傳推廣,以逐步替代那些高污染、高殘留的化學藥劑。此外,防治期間,要加強病蟲害測報工作,警惕民眾落實好病蟲害預防工作,只有防治及時,才能根本上遏制病蟲害的泛濫。
8推廣植保無人機飛防
比較傳統(tǒng)植保方式,無人機飛防效益更好,能在短時間控制蟲口密度。同時,藥劑使用量少,飛防藥劑使用量僅為40—50g/667m2,是傳統(tǒng)防治方法用藥量的四分之一,更有利于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無人機統(tǒng)防統(tǒng)治融入綠色防控技術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適用的配用藥劑類型,有水劑(AS)、乳油(EC)、水分散粒劑(WG)、水乳劑(EW)、微乳劑(ME)、懸浮劑(SC)、超低容量液劑(UL)。但是,藥劑要確保低毒、安全、高效,避免造成對稻田益蟲的毒殺。
二、水稻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措施
在水稻栽培過程中,植株之間往往緊密相連,病蟲害的迅速發(fā)展將大大降低水稻的產(chǎn)量。工人可采取生物及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物理原理誘殺害蟲,主要是利用了大部分害蟲的趨光性。
2藥物防治措施
一些水稻病蟲害嚴重危害水稻生長,一些病蟲害發(fā)生迅速,危害嚴重。因此,在水稻種植管理過程中,農民可以利用藥物控制病蟲害,提高水稻單產(chǎn)。由于化學藥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有必要明確病蟲害的具體種類,選擇合適的藥物,確保稻田水深大于3cm,加強藥品管理的針對性。同時,農民在藥劑噴施過程中應按指示噴施。
3水稻的田間管理
有效地預防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離不開科學的管理,目的是為了降低水稻減產(chǎn)的效果。通過加強科學性管理,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農民應根據(jù)水稻的生長情況,定期進行施肥、灌溉和適當追肥,以適應水稻的生長條件。農民應做好田間除草工作,避免雜草與水稻爭奪養(yǎng)分的現(xiàn)象,當人工除草不能達到效果時,農民可以通過噴灑農藥來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三、對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未來發(fā)展建議
1準確判斷病蟲害的危害程度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之前,要特別注意防治方法的應用,要符合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實際需要以及考慮不會對其他品種水稻造成傷害。同時,對病蟲害的具體危害程度進行預判,并對該區(qū)域的水稻病蟲害進行綜合治理,要明確水稻遭遇的病蟲害是否有變異、種類演替、病蟲害程度不斷加重等問題的出現(xiàn),針對水稻受到的不同危害程度,做出準確判斷并實施具體的措施與方法。
2加強水稻種植技術與新品種的研發(fā)
水稻的品種研發(fā)與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是水稻種植過程中對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因此,要不斷創(chuàng)新水稻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以保證水稻的生長質量。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要加強研究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技術研制與開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水稻的區(qū)域管理形式與制度,根據(jù)水稻的病蟲害變化做出實際的防治措施,實現(xiàn)環(huán)保防治水稻病蟲害。
四、結語
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能夠為防治病蟲害提供高效支持。本文結合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實踐,總結了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并且展望了綜合防控技術的發(fā)展方向。未來,通過不斷加大防治技術研究的針對性,能夠全面提高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水平,促進水稻種植業(yè)的持續(xù)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遠紅。水稻高產(chǎn)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J].農民致富之友,2018,(16):167.
[2]關治偉。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8,(1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