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玲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shè)計的指揮棒,沒有準確的目標定位,教學設(shè)計再新奇,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備課時首先確定教學目標顯得尤為重要。一篇文本可教的內(nèi)容有很多,一節(jié)課承載不了太多教學內(nèi)容,什么都教等于什么也沒教。文本內(nèi)容并不等同于教學內(nèi)容,究竟該教什么?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筆者以開設(shè)的公開課《河中石獸》為例,談?wù)勗趥湔n時該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一、基于“課標意識”“單元意識”的宏觀維度
《河中石獸》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很多課堂要么是有“言”無“文”,逐句串講,字字落實;要么是有“文”無“言”,架空文本,流于形式;要么是先“言”后“文”,簡單相加,“言”“文”剝離。這些都沒有體現(xiàn)文言文學習的規(guī)律,是不可取的。2011年版《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明確規(guī)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睂W生經(jīng)過一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常見的文言詞匯和文言現(xiàn)象,完全可以達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只不過在重要詞語和句式上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強化。比如老河兵闡述理由的那一段文字,應(yīng)該作為重點來突破??梢酝ㄟ^翻譯、簡筆畫示意圖、動畫演示等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解,在此過程中落實重點詞句。因此,“隨文學習重要的文言詞語及句式”便是筆者首先確定的教學目標。
編者為何將《河中石獸》選入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編者意圖?第六單元是一組有關(guān)探險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單元提示語中有這樣一句話:“還要在閱讀文章的基礎(chǔ)上,有所思考和質(zhì)疑?!苯Y(jié)合書后思考探究第二題“文中老河兵說:‘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問,認為這個推斷過于絕對。你的看法呢?請與同學討論。”我確定了“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思辨的能力”這一目標。但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生活經(jīng)驗,還是要借助拓展材料來達成這一目標。
二、基于“文體意識”“學生意識”的中觀維度
王榮生教授說:“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薄逗又惺F》選自清代大學者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這是一本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小說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需要綜合考量,是在文本的教學解讀與具體學情之間來回斟酌的結(jié)果?!鳖A(yù)習提示中說“主要講述各種狐鬼怪談、奇聞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著作者的寄托和感慨”。既是小說,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梳理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從而理解故事闡述的道理。梳理情節(jié)比較好處理,可文中有三個人物形象,如果平均用力的話,時間不允許且重點不突出,到底應(yīng)該著重分析哪一個呢?筆者備課時基于“文體意識”考慮到這一層,但是遇到了困惑,暫且放下。
課標中說:“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要服務(wù)于學生的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學生能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什么呢?故事闡述的道理很明顯,課文最后一句作了交代:“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如果就圍繞這個道理教學,學生一定感覺很乏味。孫紹振先生說:“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教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講不出來,或者認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蓖ㄟ^細讀文本,筆者覺得作者對三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有所不同,對老河兵自然是贊美,對僧人是委婉批評,但對講學家就是諷刺了。因為講學家懂點知識就自以為是、好為人師,這不正好可以讓學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嗎?這一點,教師不引導,學生是讀不出來的。于是,上面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通過重點分析講學家的形象,從而理解故事闡述的另一層道理。同時也契合了故事的第一層道理,做事也好,讀文章也好,從多個角度思考就會收獲更多。
三、基于“這一篇文本意識”的微觀維度
《河中石獸》是志怪小說,文學性不是太強,但處理成說理短文,總感覺少了語文味。任何文體,哪怕是說明文或議論文,也能在細品慢讀中體會出妙處來。筆者細讀文本發(fā)現(xiàn),要分析講學家的形象,不能凌空蹈虛,必須建立在對文本語言品讀的基礎(chǔ)之上。講學家“笑”的神態(tài),對眾人“爾輩”的稱謂,“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等否定語氣加反問語氣的諷刺意味,把講學家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反復品味、朗讀,不就是緊扣語言進行閱讀訓練嗎?此目標達成的話,通過講學家的形象感悟做人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了。課文另一處的語言也引起了筆者注意,那就是老河兵說的:“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作者這是借老河兵之口對僧人和講學家作出了評價。不妨以此句為切入口,通過改變語序、句式讓學生比較品讀 。學生比較發(fā)現(xiàn),反問句加強了對講學家的諷刺,陳述句語氣就沒有那么強烈了。再指導朗讀,讀出諷刺意味,那么講學家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這時候再引導學生回到文本,看看講學家的自以為是在文中還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學生就會找出上面提及的神態(tài)、稱謂、語言等。肖培東老師說:“語文教學,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為目的?!边@樣教學,便是經(jīng)由語言到形象,再回到語言,在文本中走上幾個來回,語文味也就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最后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推薦閱讀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也達成了教材編者讓學生大量閱讀的意圖。
綜上所述,筆者確定了本課四個教學目標:(1)通過隨文學習,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及句式;(2)通過梳理情節(jié),突破重點句,感悟故事闡述的道理;(3)通過比較品讀,理解人物形象,再次感悟道理;(4)通過拓展閱讀,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思辨的能力。確定了目標,知曉了“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有了依托,活用之法便不請自來。
這節(jié)公開課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反思這節(jié)課的備課歷程,筆者深刻認識到,教學目標應(yīng)是教學設(shè)計的“第一??圩印薄6獪蚀_定位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需要從以上幾方面綜合考量,反復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