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長沙市中醫(yī)醫(yī)院治未病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常見的肺疾病,它不僅具有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的特征,而且還會引發(fā)明顯的全身性反應,與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關系密切,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1]。因此,積極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療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防治關鍵在于肺功能的改善,而參芪補肺湯作為常用的中藥方劑,在該疾病穩(wěn)定期已經(jīng)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但關于此類的隨機對照試驗報道仍較少見。鑒于此,本文探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肺氣虛證患者應用參芪補肺湯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600例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肺氣虛證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2]中關于該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關于肺氣虛證的診斷標準,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按照編號進行隨機分組,分成對照組300例與觀察組300例。其中,觀察組年齡40~76歲,平均(61.02±5.30)歲,男201例,女99例,平均病程(13.61±4.59)年,病情程度分級Ⅰ級98例,Ⅱ級202例;對照組年齡41~75歲,平均(61.39±5.89)歲,男221例,女79例,平均病程(13.50±3.98)年,病情程度分級Ⅰ級90例,Ⅱ級21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程度分級、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統(tǒng)計學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近1個月內(nèi),未有呼吸道感染;②意識清楚,遵從醫(yī)囑,堅持完成療程,臨床資料完整者;③近1個月內(nèi)未使用過作用類似的中藥。
1.3排除標準:①有其他肺部疾病者;②患有嚴重心、肝、腦、腎等基礎疾病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精神疾病者。
1.4治療方法
1.4.1對照組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西藥治療方案,病情輕度者,給予沙丁胺醇氣霧劑,吸入1~2噴/次;病情中度者再聯(lián)合使用氨茶堿片,0.1~0.2 g/次,3次/d,以3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接受治療1個療程。
1.4.2觀察組治療:觀察組患者在給予對照組相同治療方法后,再聯(lián)合參芪補肺湯治療,方劑組成:丹參30 g、黃芪30 g、桑白皮30 g,黨參15 g、百部15 g、紫菀15 g和補骨脂15 g,取水2 000 ml浸泡30 min,煎煮制成500 ml湯劑,一日一劑,分2次飯后1 h溫服,以3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xù)接受治療1個療程。
1.5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及臨床療效。①肺功能的檢測采用德國耶格 Master Screen 肺功能儀,檢測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最大呼氣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第1秒最大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xiàn)EV1);②臨床療效的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其中,臨床控制: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療后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治療后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95%;有效:臨床癥狀有好轉,治療后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或惡化,治療后的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臨床療效總有效率=(臨床控制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值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FVC、PEF、FEV1等肺功能指標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值均有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值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長,在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肺氣虛是重要原因,并貫穿全程,且隨著肺氣虛程度的加深,患者肺通氣功能亦日益減退,最終導致通氣功能障礙呈不可逆。此外,肺氣虛患者還會出現(xiàn)痰瘀多,導致氣道結構出現(xiàn)病理性改變,進一步加重了肺通氣功能障礙[4],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穩(wěn)定期應重視對肺氣虛的治療。而參芪補肺湯對改善該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具有明顯的效果,它是以《永類鈐方》中的補肺湯為基礎方,由黃芪、丹參、桑白皮、黨參、百部、補骨脂和紫菀7味藥方組成,并充分依據(jù)辨證論治,體現(xiàn)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中醫(yī)治療理念[5]。
本研究采用參芪補肺湯對3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肺氣虛證患者進行了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治療后的FVC、PEF、FEV1等肺功能指標值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參芪補肺湯對改善該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阻止肺功能下降、提高臨床療效等均有明顯的作用。這是由于參芪補肺湯中黨參為君藥,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臣以黃芪,可益衛(wèi)固表、補氣養(yǎng)血增補肺氣之功,且丹參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共為臣藥,可緩解咳嗽時的胸痹心痛。桑白皮入肺經(jīng),可瀉肺火兼肺中水氣而平喘,百部潤肺下氣止咳,補骨脂補腎壯陽、納氣平喘,三者共為佐藥。使以紫菀,潤肺下氣、化痰止咳,并調(diào)和諸藥,增強平喘止咳之功。諸藥共奏,發(fā)揮補中益氣、調(diào)暢氣機、納氣平喘和下氣止咳的功效。此外,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桑白皮水提取物可有效抑制磷酸二酯酶,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而發(fā)揮平喘作用;而百部含有的活性成分對呼吸系統(tǒng)有輕微抑制作用,使呼吸運動趨于安靜;紫菀則調(diào)節(jié)支氣管杯狀細胞與漿液分泌腺的分泌,降低黏液的黏稠度,使痰液易于咯出,保持呼吸道的自潔和通暢[6]。
綜上所述,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肺氣虛證患者實施參芪補肺湯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其療效比單用常規(guī)西藥更確切,更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阻止肺功能下降,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