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燦輝, 郭萍, 廖榮榮, 張春霞, 張莉娟
(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急診科,廣東廣州 510315)
外感高熱是急診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主要是因六淫之邪或者溫熱疫毒之氣侵入人體,導致營衛(wèi)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xiàn)病理性體溫升高,同時,伴有惡寒、汗出異常、脈數等的一類外感病證[1]。外感高熱具有起病急且發(fā)展迅速的特點,如不及時降溫,可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危害[2]。中醫(yī)治療外感高熱有相對完善的外治理論和經驗,其歷史悠久[3-4]。耳尖放血療法和穴位貼敷療法均為臨床的外治方法,耳尖放血療法具有祛風清熱、清腦明目、鎮(zhèn)痛降壓的作用,方法簡單、作用迅速、療效理想[5]。穴位貼敷療法是指將一些具有刺激性的中藥研磨成粉制成糊膏狀,貼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過刺激穴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6]。其結合了中藥與穴位的雙重功效,能進一步增強臨床療效。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中藥穴位貼敷聯(lián)合耳尖放血療法治療外感高熱退熱的臨床療效,觀察各時間段體溫變化的情況、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總體療效,從而評價穴位貼敷聯(lián)合耳尖放血療法治療外感高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尋求一種多樣化的外感高熱中醫(yī)外治法,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急診科門診及急診留觀病房收治的明確診斷為外感高熱的患者100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7]的外感高熱診斷標準擬定。有感冒流行接觸史。以局部癥狀為主,全身癥狀可有或不明顯。①局部癥狀噴嚏、鼻塞、流涕,有時咳嗽、咽痛、聲嘶、流淚。②全身癥狀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頭痛頭昏、四肢腰背酸痛。血象白細胞計數多正?;蚱?。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8]的外感高熱診斷標準擬定。①診斷要點:發(fā)熱,初起常伴惡寒、咳嗽、頭身疼痛等。②主要癥候:鼻和喉部燒灼感,咽癢或痛、鼻塞、打噴嚏、流涕、惡寒發(fā)熱、無汗或少汗、頭痛、全身不適、肌肉酸痛。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歲至50歲之間;③發(fā)病時間在72 h 之內;④就診前未使用其他藥物;⑤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精神異常的患者;③耳部、貼敷穴位處皮膚破損、水腫或感染的患者;④對貼敷材質、藥物過敏的患者;⑤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根據病情給予常規(guī)抗炎或抗病毒治療。具體方法:注射用頭孢美唑鈉(遼寧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43414)正常體質量范圍內每日2 g 靜滴;利巴韋林注射液(河南潤弘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3188)正常體質量范圍內每日0.5 g 靜滴。必要時使用冰袋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具體方法:注射用賴氨匹林(海南皇隆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003)正常體質量范圍內每日0.9 g靜脈推注。同時囑患者發(fā)汗時多飲水,及時更換床單及貼身衣物,并預防脫水。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貼敷聯(lián)合耳尖放血療法治療。
中藥穴位貼敷:將淡豆豉10 g、連翹5 g、薄荷3 g研成粉末狀,加入少量的醋調和成糊狀,取大小約為6 cm×6 cm,厚度約為2 cm 的中藥丸置于專用貼敷材料中央并貼于大椎穴、曲池穴和涌泉穴上,用防過敏膠布固定。每次貼敷的時間為6 ~8 h,每天治療1 次。每治療1 次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耳尖放血:囑患者取舒適體位,以坐位為佳,將患者耳輪轉向耳屏對折,耳廓上方的尖端處即為耳尖穴。先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再戴手套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左手拇、食指夾捏,固定耳廓上端,右手指持一次性針頭,對準耳尖穴迅速點刺約1 ~2 mm 深,退針后以雙手拇、食指輕輕擠壓針眼四周,使其自然出血,用棉簽吸去。如此反復放血8 ~10 滴,每天1 次。每治療1 次為1 個療程,隔次雙耳交替使用,連續(xù)治療3 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體溫檢測
觀察并記錄2 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2、4、24、48、72 h體溫的變化情況。
1.6.2 中醫(yī)臨床癥狀消失率
參照2002 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觀察并記錄2 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2 h 后發(fā)熱、鼻塞、咳嗽、流涕、噴嚏、咽部疼痛、頭痛、全身酸痛等癥狀患者的病例數,并比較治療前后上述癥狀的消失率。
1.7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2002 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擬定,采用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 100%。痊愈:95%≤療效指數≤100%;顯效:70%≤療效指數<95%;有效:30%≤療效指數<70%;無效:療效指數<3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8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34.66 ± 10.94)歲。對照組50 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5.04±13.04)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 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體溫比較
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4、24、48、72 h,2 組患者的體溫逐漸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在24 h及48 h體溫改善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外感高熱患者治療前后體溫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ody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patients with externally contracted hyperpyrex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1 2組外感高熱患者治療前后體溫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ody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patients with externally contracted hyperpyrex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例)50 50治療前39.24±0.47 39.21±0.45治療后1 h 38.74±0.62 38.71±0.55①治療后2 h 37.73±0.93 38.26±0.64①治療后4 h 37.83±0.65 37.63±0.58①治療后24 h 37.42±0.43 37.13±0.42①②治療后48 h 37.10±0.38 36.90±0.29①②治療后72 h 36.83±0.31 36.74±0.25①
2.3 2 組患者癥狀消失率比較
表2 結果顯示:觀察組發(fā)熱癥狀消失率為98.00%(49/50),對照組為92.00%(46/50),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咳嗽癥狀消失率為78.57%(33/42),對照組為55.00%(22/40),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咽部疼痛癥狀消失率為82.61%(19/23),對照組為54.17%(13/24),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頭痛癥狀消失率為83.33%(30/36),對照組為58.82%(20/34),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3 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00%(49/50),對照組為92.00%(46/50)。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外感高熱,屬于中醫(yī)學“溫病”的范疇,系外邪入侵,人體正氣與邪氣交爭于體內,進而引起臟腑氣機紊亂,陰陽失調[6]。該病屬于西醫(yī)學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疇,常見于以細菌和病毒感染為主的呼吸道疾病。目前,西醫(yī)常采用非甾體類解熱鎮(zhèn)痛藥、消炎、抗病毒、激素等治療。解熱鎮(zhèn)痛藥退熱作用較強,使用后容易大量出汗,可以使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但也容易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胃腸道反應等一系列的副作用發(fā)生。激素是一種強效免疫抑制劑,雖然能夠快速地減緩因發(fā)熱導致的身體不適等癥狀,但是也有可能會掩蓋病情,降低機體的防御功能,使感染病灶病情加重[10]。同時,亦或出現(xiàn)退熱后體溫復升的情況。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有冰袋降溫、酒精擦浴及冰敷等,但其效果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其降溫幅度小,容易導致交感神經興奮,進而引起寒顫[11]。持續(xù)的高熱對免疫力損傷較大,對患者身體及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如何改善西醫(yī)療法在治療外感發(fā)熱治療中的弊端,尋找一種更加安全有效,簡單易操作,同時又能減輕患者不適癥狀的更為有效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表2 2組外感高熱患者癥狀消失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ymptom disappeara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patients with externally contracted hyperpyrex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2組外感高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patients with externally contracted hyperpyrexia [例(%)]
放血療法古代稱為“刺絡放血”。相關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靈樞·熱病》中明確了針刺治療發(fā)熱性疾病的重要性。耳為全身經脈匯集之處,如《靈樞·口問》所言:“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倍垦ㄎ慌c全身經脈息息相連。當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最尖端即為耳尖穴。耳尖穴是經外奇穴,具有清熱祛風、解痙止痛、降壓、抗過敏、增強免疫力之功效,已廣泛運用于各種病癥[12-14],且療效確切,副作用小。
中藥穴位貼敷是一種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中醫(yī)外治法[15],其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有描述在百會穴上敷芥子泥,以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在《靈樞·經脈篇》中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有寒,則急引頰日移口,有熱則筋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緩者……?!毖ㄎ毁N敷療法現(xiàn)已廣泛運用于臨床,該法發(fā)揮了藥物與穴位的雙重作用,能進一步地增強臨床療效。研究表明,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外感發(fā)熱[16]、外感久咳[17]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中選取大椎穴、曲池穴、涌泉穴進行穴位貼敷,患者取端坐低頭位。體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即為大椎穴,大椎穴為督脈與諸陽經交會之處,是中醫(yī)熱證的主要穴位,具有溫通經絡,解表散熱之功效。曲池穴在雙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具有清外之風熱,泄內之火邪之功效,臨床上可主治熱病、高血壓等。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腧穴,可散熱生氣。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來看,外感發(fā)熱屬于“溫病”的范疇,體外邪氣入侵,人體的正氣與邪氣交爭于體內,導致各臟腑功能的混亂,陰陽失調。其治療上應當以清熱解毒為主要的治療原則。本研究采用中藥貼敷,方藥由淡豆豉、連翹、薄荷組成。淡豆豉系解表藥,其味辛、甘,歸肺、腎經,淡豆豉是將大豆成熟的種子加以青蒿、桑葉等中藥發(fā)酵而成,具有解表除煩的功效,適用于傷風感冒和發(fā)熱惡寒等癥狀[18]。連翹清熱、解表。薄荷具有揮發(fā)性,能散發(fā)體表熱量,與連翹配伍可達到清熱解毒,解熱鎮(zhèn)痛、宣散風熱之功效,可用于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等病證[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體溫下降程度,臨床癥狀消失率及總體療效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能較快地減輕患者的不適癥狀,提升患者的舒適度。耳尖放血療法操作簡單、快速,損傷小。穴位貼敷作用直接,無創(chuàng)無痛,簡單易學,療效確切,對一些不能服藥、不肯服藥、年老體弱的患者尤為適宜[21]。聯(lián)合應用中醫(yī)外治法,可減少藥物性肝腎功能損害,而且方劑中的中藥外用時無毒副作用,可反復使用,價格低廉[22]。本研究
將中藥穴位貼敷聯(lián)合耳尖放血療法應用于外感高熱患者,退熱療效明確,可更快地減輕患者不適,簡單易行,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