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大連醫(yī)院婦產科 (遼寧 大連 116600)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宮腔鏡手術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運用。方法:選擇2018年11月~2019年7月本院婦科收治的125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給予兩組腹腔鏡手術治療、宮腔鏡手術治療。結果: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卵巢功能無明顯變化,且組間差異不顯著;觀察組術后恢復狀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子宮肌瘤治療中,宮腔鏡手術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較小,且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
近年來,子宮肌瘤發(fā)病率逐漸升高[1]。這種婦科常見病的治療方法以手術方法為主。但由于子宮肌瘤的病灶部位較為特殊,如何保護女性患者的卵巢功能,逐漸成為子宮肌瘤治療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2]。宮腔鏡手術屬于一種微創(chuàng)術式,其經陰道置入宮腔鏡,可減少手術治療為患者帶來的損傷。為驗證這種手術方法的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125例患者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婦科于2018年11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5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62例)和觀察組(63例)。對照組年齡(35.6±7.4)歲。觀察組年齡(35.4±7.2)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以標準三孔法建立人工氣腹。術中維持氣腹壓12~14mmHg水平。經子宮肌瘤患者臍上緣穿刺孔置入腹腔鏡,于腹腔鏡引導下,向子宮肌瘤患者肌壁注入6μg垂體后葉素(稀釋溶液),仔細探查患者病灶環(huán)境,確定瘤體位置及與周圍組織關系。以大抓鉗分離瘤體并取出,縫合創(chuàng)面,以加溫后的沖洗液沖洗患者腹腔,退鏡,并排出患者氣腹內的二氧化碳。
觀察組接受宮腔鏡手術治療:術前3h,給予子宮肌瘤患者內置400μg米索前列醇,充分軟化宮頸,便于宮腔鏡手術的實施。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子宮肌瘤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以舉宮器擴張患者的宮頸口,待宮口直徑達到10號標準時停止擴宮操作。經陰道置入宮腔鏡,仔細探查患者的子宮肌瘤位置、形態(tài)等,根據(jù)病灶狀況確定手術方案。本組25例子宮肌瘤患者肌瘤深嵌基層內,8例患者經宮腔鏡檢查可見寬蒂,按照如下方法進行治療:于宮腔鏡陰道下,切除瘤體及周圍鄰近組織;20例患者的瘤體直徑處于2~5cm水平上,手術方法為,將瘤體切成小塊,充分暴露蒂柄,切斷蒂部;其余患者的瘤體直徑均低于2cm,直接以環(huán)形電極自患者瘤體蒂根部游離,分離瘤體,并取出。
采用SPSS24.0軟件統(tǒng)計。P<0.05為差異顯著。
術前,組間孕酮、促卵泡激素水平差異不顯著;術后,兩組患者的卵巢功能指標均未見明顯變化,且組間差異不顯著,見表1。
表1. 卵巢功能變化(±s)
表1. 卵巢功能變化(±s)
組別 例數(shù) 孕酮(mg/L) 促卵泡激素(IU/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62 0.79±0.35 0.76±0.39 10.51±3.11 10.45±3.17觀察組 63 0.80±0.36 0.79±0.34 10.56±3.15 10.58±3.18 t 0.08 0.11 0.16 0.26 P>0.05 >0.05 >0.05 >0.05
對照組術后排氣時間(16.19±3.85)h及住院時間(6.79±1.25)d,均長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術后恢復狀況(±s)
表2. 術后恢復狀況(±s)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 62 16.19±3.85 6.79±1.25觀察組 63 10.19±2.77 4.38±0.74 t 6.08 2.39 P<0.05 <0.05
對照組7例術后感染,3例術后出血,觀察組僅1例術后感染,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手術安全性(n/%)
目前,子宮肌瘤已經成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3]。這種婦科疾病的治療難度體現(xiàn)為:女性患者,尤其是育齡期女性患者,要求所選治療方法在消除瘤體的同時,保護其卵巢功能。因此,選擇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方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腹腔鏡手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方法。常規(guī)腹腔鏡手術治療中,這種方法以建立人工氣腹的形式,為醫(yī)師提供清晰的術野,便于醫(yī)師精準切除瘤體。這種方法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尚可。
宮腔鏡手術作為婦科經典微創(chuàng)術式,其特征為:宮腔鏡手術操作多局限于子宮淺肌層范圍內,手術過程對患者生殖系統(tǒng)、子宮動脈血流等的影響較小[4]。宮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特征,為其在各類婦科疾病中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子宮肌瘤治療中,宮腔鏡手術方法的應用優(yōu)勢體現(xiàn)為:①保護卵巢功能。避免卵巢功能受損,是子宮肌瘤患者對臨床治療提出的主要要求。采用宮腔鏡手術進行治療,手術操作局限于患者的子宮淺肌層范圍內,手術過程基本不損傷患者的生殖內分泌系統(tǒng)及子宮動脈血流,因此,患者的卵巢功能可得到良好的保護[5]。本研究表明:術后,觀察組卵巢功能指標與術前差異不顯著。②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子宮肌瘤的病灶較為特殊。一旦手術方法選擇不當,極易為女性患者帶來較大創(chuàng)傷。腹腔鏡手術模式下,人工氣腹的建立保障了術野的清晰度,但術中操作可能破壞患者的子宮淺肌層、深肌層組織,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相比之下,宮腔鏡手術直接經陰道置入宮腔鏡,手術設備直達病灶,不僅可保障術野的清晰度,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損傷。此外,宮腔鏡手術以子宮肌瘤患者的淺肌層為術區(qū),手術操作形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本研究證實:術后,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10.19±2.77)h及住院時間(4.38±0.74)d,優(yōu)于對照組(P<0.05)。③保障手術安全性。腹腔鏡手術、宮腔鏡手術均屬于微創(chuàng)術式。子宮肌瘤的特殊病灶決定著:腹腔鏡手術雖然可經穿刺孔將腹腔鏡置入患者腹腔內,但由于腹腔鏡并未直達病灶環(huán)境,因此,這種手術方法在手術耗時、手術創(chuàng)傷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相比之下,宮腔鏡手術則避免了上述不足,由于手術操作可于較短時間內完成,因此,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形成風險也可得到良好控制。本研究證實: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59%,低于對照組(P<0.05)。此外,相對于腹腔鏡手術而言,宮腔鏡手術在手術耗時、手術安全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更加契合子宮肌瘤患者的要求,因此,其對這種手術方法的滿意度水平較高[6]。
綜上所述,宜于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中,推行宮腔鏡手術治療,以保護患者的卵巢功能,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并保障患者的手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