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琳
天使般純凈的孩童歌聲又一次在耳畔響起。已經(jīng)記不清這是第幾次觀看《放牛班的春天》了,但每次重溫這部經(jīng)典影片,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受。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來到了一座名叫“塘底”的輔育院擔任代課老師的故事。正如學院的名字那樣,這里的學生是一群被師長認定為“問題學生”的男孩。院長對學生們實行簡單粗暴的教學方法,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但馬修堅信這群孩子是有音樂天分的,為了幫助他們,他開始重新創(chuàng)作音樂,組建合唱團。最后,他成功地感化了這個“放牛班”的心靈,使他們開始充滿希望地追逐自己的夢想,努力生活。
看到這群“問題學生”,我不禁聯(lián)想到小學時的自己。那時,我們的班級在整個年級是出了名的頑劣。幾乎每位科任老師都因我們感到頭疼,都認為我們是“朽木不可雕也”。三年級時一位陽光開朗的優(yōu)秀女教師“不幸”成為我們的班主任。面對我們這個頑劣不堪的問題班級,她沒有嫌棄,想盡一切辦法來讓我們學會成長。她給班級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海貝班,象征著快樂、友善、聰慧、勇敢。為了培養(yǎng)我們的責任心,她給每一位同學都逐一安排了屬于自己的崗位,就像電影里的馬修讓每個孩子都在合唱團中有了屬于自己的位置;為了培養(yǎng)我們的組織領導能力,她鼓勵我們嘗試自己發(fā)起公益活動;為了讓我們的假期生活豐富多彩,她把枯燥無味的書面作業(yè)變成了實踐性的“新鮮作業(yè)”——去一個新地方、結交一個新朋友、完成一項探究……就像馬修帶著孩子們離開黑暗的輔育院,走進春光明媚的新鮮世界里郊游。她和馬修一樣,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可是壓力使她多次在我們面前情緒崩潰,她捂著心口,滿臉通紅地搖著頭,抽噎道:“我真的很難受……我問心無愧,可我真的很想讓你們變好!”在那一刻,我似乎在她身上看到了克萊蒙·馬修的影子:無數(shù)次被人誤解、無數(shù)次不被理解、無數(shù)次被人嘲弄,卻又無數(shù)次無悔地為一群“朽木”燃起指明的星火。
事實證明,她做到了。我們的“新鮮作業(yè)”成為華東師范大學一位教授的課題,甚至還被邀請去參加了電臺節(jié)目。海貝班不再是四十個“朽木”的代名詞,而是四十個各有所長、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優(yōu)秀孩子的代名詞。每每回憶起過去的種種,我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她和電影中的馬修一樣,感化了一群渴望被認可的孩子。
我從心底里感謝我的恩師;我更愿感謝世界上所有的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的老師。感謝你們的辛勤付出,感謝你們愿意堅信“朽木亦可雕也”!
(指導老師:吳? 迪)
教 師 點 評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以代課教師身份來到輔育院,通過組建樂團、開發(fā)音樂天分,感化孩子們充滿希望地追逐夢想;“我”小學時“海貝班”的班主任,通過給每個孩子崗位鍛煉、到實踐中學習、研發(fā)新鮮作業(yè),培養(yǎng)他們樂觀、友善、聰慧、勇敢的精神品質。不同國度、不同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學生都在教師循循善誘的指導下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從“觀”到“感”,“觀”“感”統(tǒng)一,中心明確,以“感”為重點,鮮明表達了“朽木亦可雕也”的獨特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