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宇 何任遠
瑪麗亞·特蕾莎和她的孩子們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奢華壯麗,是不少中國游客到歐洲的首選一站。它曾經(jīng)是多個帝國的首都,數(shù)世紀以來,有著閃亮名稱的“神圣羅馬帝國”的權力中樞就在這里。
18世紀的瑪麗亞·特蕾莎,是“神圣羅馬帝國”最有代表性的君主,直到今天依然受奧國人緬懷。在今天,這個女大帝的影子依然在維也納隨處可見。
在維也納環(huán)城大道的西南段,自然史博物館與藝術史博物館之間的廣場,以哈布斯堡皇朝唯一的女性統(tǒng)治者瑪麗亞·特蕾莎命名。廣場中心矗立著特蕾莎的紀念雕像,她端坐在御座之上,御座由高聳的底座支撐。底座的四個立面,雕刻著為特蕾莎時代的各個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知名人士,分別代表著皇室顧問、行政官員、軍事將領、藝術家與科學家。每個立面中,對帝國有著突出貢獻的主要人物由身后的人物群像簇擁著。
四個立面分別代表的底座人物,也被稱為“特蕾莎御座的支柱”,支撐起了特蕾莎的皇權。這個令人生畏的微胖女人,除了是“神圣羅馬帝國女皇”之外,頭銜還有一大堆,包括奧地利女王、匈牙利女王和波西米亞女王等??梢哉f,她在當時的整個歐洲是權傾一時。
對于奧地利人而言,瑪麗亞·特蕾莎時時提醒著奧地利過往的輝煌時代,但個中感情相當復雜,形成迷思。
歷史學家芭芭拉·施托爾貝格·里林格表示:“這種迷思將瑪麗亞·特蕾莎描述為民心所向、愛民如子的統(tǒng)治者;反抗強權、維護公民權利的女性英雄人物;強化宗教習俗的虔誠君主;清除皇家宮廷特權與僵化繁文縟節(jié),備受尊敬的平民化‘帝國主婦;現(xiàn)代國家行政治理的建立者。”
瑪麗亞·特蕾莎被認為是“偉大的改革家”,但局限性也明顯。今天人們記住她,是因為她有幸得到一群重要人物的強有力支持。
2017年,在瑪麗亞·特蕾莎誕辰300周年之際,奧地利人對她的矛盾感情再次升溫。為紀念其300周年誕辰,維也納舉行大型展覽,滿街可見宣傳海報稱她為“戰(zhàn)略家、母親、改革家”。
瑪麗亞·特蕾莎除了是哈布斯堡皇朝的掌舵人,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產(chǎn)母親。作為女性,她生育了16個子女,有著充沛的“母性氣質”。
在多個專制帝國統(tǒng)治歐洲的時期,往往是哪個君主有更大的生育能力,也就握有更多統(tǒng)治權,控制更多的領土。這跟今天的跨國集團類似:其總裁和行政長官到處任職,本身的國籍身份被弱化,被陰謀論者稱為“全球主義者”。
王權時代的“全球化”,則是歐洲多個王朝的聯(lián)姻結合:A國的王子到B國擔任國王,C國的公主嫁給A國當王后,最終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網(wǎng)絡??偛吭诰S也納的哈布斯堡皇朝,幾個世紀以來不斷繁衍,終于開枝散葉。這個皇朝在鼎盛時,統(tǒng)治過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和意大利北部。到了19世紀,還曾有成員到墨西哥擔任皇帝。當然,這個墨西哥皇帝最后命喪于革命者槍口下。
“讓別人打仗去吧,而你,幸福的奧地利,結婚去吧!戰(zhàn)神馬爾斯給別人的東西,愛神維納斯可以給你?!边@是人們形容統(tǒng)治神圣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最佳例句。
奧地利瑪麗亞·特蕾莎廣場的特蕾莎雕像
從這個角度看,瑪麗亞·特蕾莎是幸運的。不停地生育,讓她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與別國聯(lián)姻,讓哈布斯堡不費一兵一卒就染指或間接控制了歐洲多個領地。
瑪麗亞·特蕾莎盡管多產(chǎn),卻不是個溫柔的母親。她無情對待自己的子女,將自己的骨肉僅僅看作“政治棋子”,安排他們與統(tǒng)治那不勒斯、西班牙、法國的波旁王朝家族成員,結成多樁政治婚姻,從而加強聯(lián)盟關系。
這個皇朝在鼎盛時,統(tǒng)治過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和意大利北部。
通過18世紀50年代的“婚姻外交革命”,哈布斯堡王朝與宿敵波旁王朝之間實現(xiàn)歷史性和解。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聯(lián)姻,是特蕾莎安排小女兒瑪麗亞·安東尼奧于1770年嫁給法國未來的國王路易十六。
然而,這門政治婚姻也是以悲劇收場:法國大革命把路易十六和瑪麗亞·安東尼奧送上了斷頭臺。電影《絕代艷后》講述了這段法國末代王后的命運悲劇。
這就是18世紀的歐洲舞臺:啟蒙、革命和專制、保守相較量,而瑪麗亞·特蕾莎女皇身上幾乎容納了以上的所有思潮。
瑪麗亞·特蕾莎自己就是歐洲18世紀思潮的化身。她既進步,又保守,集兩種截然相反的理念于一身。
遺傳病肆虐,也導致了這個一度開枝散葉的皇朝找不到繼承帝位的健全人選。 /
盡管外界普遍認為哈布斯堡王朝的“開明專制”時代起源于瑪麗亞·特蕾莎,但她經(jīng)常被描繪為保守的專制統(tǒng)治者和“違背自己意志的改革家”。
在法國啟蒙運動的帶領下,維也納人才輩出,從音樂到藝術,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理論,皇室人員也自然受到思潮的影響。
電影《絕代艷后》劇照
維也納女皇紀念碑朝向自然史博物館的立面,代表著藝術與科學領域。這一面的主要人物是瑪麗亞·特蕾莎的私人醫(yī)生—赫拉德·范·斯威騰。他幫助改革大學、創(chuàng)建“維也納第一醫(yī)學院”、反對迷信,為18世紀維也納醫(yī)學事業(yè)的現(xiàn)代化作出了貢獻。
他身后的人物群像中,最著名的是作曲家海頓與莫扎特。海頓為紀念特蕾莎訪問匈牙利譜寫的《第48號交響曲》,別稱就是《瑪麗亞·特蕾莎》;而幼年的莫扎特,曾在美泉宮為皇室演出,令特蕾莎為之傾倒。
特蕾莎自小受啟蒙文化熏陶,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女皇的思維內核其實非常保守。與她那個時代的專制君主一樣,她秉持著“君權神授”的理論。歷史學家瑞塔·克魯格認為,她恐懼甚至厭惡啟蒙運動的思想,稱之為“刺鼻的發(fā)酵味道”。
對于她認為威脅到自身權力、王朝遺產(chǎn)、宗教救贖的思想,瑪麗亞·特蕾莎持拒絕態(tài)度。她為了王室的利益推進改革,但卻將18世紀宗教包容等啟蒙思想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它們對個人與社會道德感構成根本上的腐蝕。
今天,奧地利學校的歷史教材提到瑪麗亞·特蕾莎的一系列改革,都給予積極的高度評價。所有的學生也都知道,是瑪麗亞·特蕾莎引入了“義務教育”。但這些改革的初衷,絕不是為了讓年輕人成為政治成熟的公民,而是教育他們有義務尊重上帝并服從權威統(tǒng)治者。
既然如此,特蕾莎在一攬子改革措施中加入審查制度,也不讓人感到驚訝。女皇的審查委員會對進口書稿進行審查,定期更新發(fā)布“禁書目錄”。不過,貴族、學者、上層階級的人士依然被允許閱讀禁書,顯示這種審查制度承認并提倡社會階級的差異性。
母儀天下的瑪麗亞·特蕾莎,締結聯(lián)姻的能力第一,戰(zhàn)功第二。她身為帝國統(tǒng)治者,手握權力,對外征戰(zhàn),也體現(xiàn)著強大的“雄性氣質”。
如果說她用聯(lián)姻擺平了勁敵法國,那么她跟普魯士在德語地區(qū)的霸權之爭,則不得不以流血方式解決。1756年,牽涉全歐洲所有強權的“七年戰(zhàn)爭”爆發(fā),普魯士和奧地利分別站在敵對陣營,“柏林VS維也納”的歷史對決,開始了第一回合。
維也納西南部的巴洛克藝術建筑—美泉宮
瑪麗亞·特蕾莎要面對的,可是窮兵黷武的腓特烈大帝。同樣是“啟蒙君主”的腓特烈大帝標榜開明,實際上也極其專制,他把整個普魯士打造成只服從于他的戰(zhàn)爭機器。在戰(zhàn)爭初期的節(jié)節(jié)敗退后,奧地利和沙俄部隊反敗為勝,步步逼近普魯士本土。
1760年,柏林短暫被攻陷,普魯士軍隊幾乎土崩瓦解,一度認為大勢已去的腓特烈大帝幾欲自殺。要不是新沙皇是一個親普魯士派,并且叫停了聯(lián)軍行動的話,也許腓特烈已經(jīng)就此成為了亡國之君。
當然,這只是柏林和維也納在兩個世紀里爭霸德意志地區(qū)的其中一章。
瑪麗亞·特蕾莎死后留下的哈布斯堡皇朝日益僵化,以死記硬背為主要課業(yè)培訓的皇位繼承人,幾乎再也沒有啟蒙君主那種改革魄力;王室之間的過度近親通婚,讓遺傳病肆虐,也導致了這個一度開枝散葉的皇朝找不到繼承帝位的健全人選。
統(tǒng)一德意志的高光時刻,最終落在柏林身上。
在一戰(zhàn)后,曾經(jīng)坐擁歐洲半壁江山的哈布斯堡皇朝走入歷史末路,歐洲大地上再也沒有一個女人統(tǒng)治過這么遼闊的土地。只有瑪麗亞·特蕾莎女皇在維也納留下的各種浮華宏大的宮殿,以及現(xiàn)在依然美輪美奐的公共設施,讓奧國人記住了昔日帝都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