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紅軍長征沒有兩萬五千里”、“紅軍長征勝利是由于蔣介石的放水”、“九九密電不存在”、“紅軍長征不是為了北上抗日”等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在“重讀歷史”、“歷史解密”等外衣的掩蓋下甚囂塵上。這些觀點歪曲篡改歷史事實、丑化紅軍的形象,試圖動搖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通過系統分析、辯駁以正本朔源,弘揚長征精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紅軍長征里程甚至超過了兩萬五千里;從結果來推測目的,將蔣介石的軍事失誤同于“放水”,無疑是顛倒黑白;“九九密電”雖然原稿缺失,但大量當事人形成的證據鏈不容虛無;紅軍不僅打出了北上抗日的宣傳口號,而且進行了抗日宣傳和抗日斗爭。只有破除長征史話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迷霧,才能保證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關鍵詞]紅軍長征;歷史虛無主義;長征精神
[作者簡介]王可欣(1996-),女,山西晉城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D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1)04-0042-05
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氣概,為黨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斗爭經驗和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弘揚長征精神,繼承紅軍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然而,一些圍繞紅軍長征展開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不斷出現,如“紅軍長征沒有兩萬五千里”、“紅軍長征取得勝利是由于蔣介石的放水”、“九九密電不存在”、“紅軍長征不是為了北上抗日”等。這些觀點企圖歪曲歷史,破壞黨和紅軍的光輝形象,不利于長征精神的廣泛弘揚,必須予以厘清與辯駁。
一些學者對這些關于長征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進行了澄清。例如,盧毅有力回應了質疑長征距離、長征勝利原因、遵義會議地位、飛奪瀘定橋真實性的錯誤觀點;①趙洪武和馮德軍揭露了虛無長征史實觀點的危害性和實質,認為必須正本清源才能弘揚長征精神,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②何階平通過詳實的史實批判了紅軍“倉促轉移”、“借道粵軍”、“桂軍讓道”等別有用心的觀點,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黨史研究的影響。③但是,這些研究或是問題單一而系統性不足,或是宣傳性濃厚而學理性不足。因此,有必要對關于長征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進行系統性學理分析,有理有據地弘揚和傳承長征精神。
一、“紅軍長征沒有兩萬五千里”辨析
2002年,英國人李愛德和馬普安重走長征路,希望近距離感受紅軍長征時期的歷史。在重走長征路的途中,二人還采訪了沿途的一些老紅軍和當事人,并撰寫、出版了《兩個人的長征》一書。書中雖有許多對長征精神的正面感悟,但是歷史虛無主義卻聚焦他倆關于長征距離的觀點,即“我們知道了25000里長征并不是25000里,而是12000到13000里”。④一時間,關于紅軍長征是否有兩萬五千里,成為了一個網絡熱議的話題。
(一)紅軍長征與兩人長征的主體不同
紅軍長征包括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及紅25軍在內的四路大軍。一方面,不僅各路紅軍的路線不盡相同,而且每路紅軍內部也有個體差異,這導致紅軍所走里程各不相同。其中,或許有人沒有走夠“兩萬五千里”,但也有人走了更多。比如,據當年任紅9軍團司令部參謀處測繪員的林偉的長征日記,紅9軍團行軍里程達三萬余里。⑤另外,單就紅一方面軍的里程來看,也是一個隨終點變化而變化的過程。1935年5月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有“萬里長征”的記載,⑥1935年8月的《中共中央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和后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有“一萬八千里”的字樣,⑦1935年9月的《中央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提到“二萬余里”。⑧還有,紅軍長征時還出現了一些特殊狀況。比如,由于張國燾搞內部分裂,部分紅軍被其帶著南下,曾經三過草地,這也就使得紅軍長征的實際里程更長。
李愛德和馬普安的長征是兩個人長征。第一天還有五位朋友陪伴,此后除了在約定的地點進行補給和采訪以外都只有兩人。另外,在重走長征路的過程中,李愛德和馬普安結伴而行沒有掉隊和分道的情況發(fā)生,這才會得出“長征不那么長”的結論。最后,李愛德和馬普安也承認“長征不那么長”只是一個噱頭十足的標題。“長征是一首壯麗的史詩,英勇、犧牲和忍耐貫穿它的主旋律,它有10000里還是100000里已經不重要了”,“我走完了長征,對紅軍的敬仰之情不僅沒有因為實際距離的縮水而減少,反而增強了”。⑨
(二)紅軍長征與兩人長征的條件不同
紅軍長征處于條件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首先,紅軍長征時期道路狀況極差。不僅許多地方沒有大路,而且有時為了躲避敵人不得不選擇小路和偏僻的道路。紅軍走的路越是難走,越是隱蔽,就越有利于躲開敵人的追擊。其次,紅軍長征時期導航技術較低。當時,紅軍只能以紙質地圖為導航,有時連地圖都短缺,這就難免走錯路、走重路。例如,紅軍達到遵義之前都一直使用中學地理課本上的地圖,后來在遵義一座教堂里找到一份外文地圖,只好讓教堂的外國傳教士做向導。⑩最后,紅軍長征時期兼具戰(zhàn)爭任務。紅軍長征時期一方面要忙于趕路,另一方面又要隨時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激烈的戰(zhàn)斗。這就要求紅軍要時刻采取一些戰(zhàn)術,或是長途奔襲、或是迂回突擊,有時甚至要來回折返。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就曾在《西行漫記》中說:紅軍自己說到長征時,“一般都叫‘二萬五千里,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西北部道路的盡頭為止,其間迂回曲折,進進退退,因此好些部分的長征戰(zhàn)士所走過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長,甚至比這更長”。?戴正啟說:“像他這樣的普通戰(zhàn)士,長征中走的路要比地圖上標出的紅軍在一年中從江西走到陜北的二萬五千里多得多。他們常常一口氣走八十到一百六十里,忽上忽下,忽前忽后,走的完全不是直線。許多衛(wèi)生員為了照料傷病員和垂危病人,三次甚至四次越過大雪山。對許多人來說,征途長達三萬至四萬里。”?
李愛德和馬普安的長征處于經濟發(fā)展的和平年代。首先,李愛德和馬普安重走長征路時,中國的地形地貌已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新的公路、大橋早已修成。李愛德和馬普安二人走的是一些大路、直路。其次,李愛德和馬普安重走長征路時,以GPS設備為導航,還有一些現代科技的助力。李、馬二人很少迷路、或是走錯路。最后,李愛德和馬普安重走長征路時,還制定了不兩次走同一條路線的紀律,在途中生病了可以選擇醫(yī)療救護,在充分休息后繼續(xù)前行。?
因此,李愛德和馬普安關于長征里程的觀點并不能否定紅軍長征“兩萬五千里”的歷史。李愛德和馬普安的觀點雖是親自考察得出的結論,但二人“重走長征路”時的環(huán)境與紅軍長征時期已大不相同。李愛德和馬普安二人既不用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也沒有往返迂回多次,又有現代引路手段為其指路,他們所走的長征路與紅軍長征時期走過的路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歷史虛無主義者故意聚焦“長征不那么長”的觀點來吸引眼球,既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也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
二、“紅軍長征勝利是由于蔣介石放水”辨析
2005年,張戎與丈夫喬·哈利戴合著《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指出:“蔣介石有意放走了紅軍主力、中共中央與毛澤東?!?隨著此書的暢銷,“蔣介石放水說”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追捧。同時,過去國民黨內部的一些猜測也再度被歷史虛無主義者翻出。
(一)“蔣介石放水”的證據不足
“蔣介石放水說”建立在國民黨內部的主觀判斷之上,并無實際證據。首先,1934年,中央紅軍反“圍剿”作戰(zhàn)失利后,出人意料地跳出了國民黨的封鎖圈。在當時,西南地區(qū)實力派中的一些人就猜測,這是蔣介石故意為之。同年12月,胡漢民就公開指責蔣介石是為了“進而平定西南之異己分子”。?其次,曾任過“剿匪”西路軍總司令部參議、時任貴州省府駐湖南省府代表的胡羽高于1937年出版了《“共匪”西竄記》一書,他在書中集中表達了對“蔣介石放水說”這一觀點的支持。最后,蔣經國在其自傳中說道:“當時與其說是沒有包圍成功而被中共突圍,不如說是我們放水?!?他主觀推測蔣介石顧慮日軍的侵略,想讓工業(yè)往西南地區(qū)轉移,為抗日建立一個大后方,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又不讓當時的地方實力派互相殘殺,蔣介石便以“剿匪”的名義往西南地區(qū)一路跟進。
紅軍高超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才是蔣介石“圍剿”失敗的原因。首先,蔣介石所留史料無“放水”相關記載,反而留有“不可錯過剿匪成功之大好機會”等相關言論。當前,涉及蔣介石生平思想的史料,包括日記手稿、電報信函等已基本公開,但沒有人找到蔣介石有意放紅軍跳出封鎖圈的記錄。而在“圍剿”紅軍期間,蔣介石曾制定了“應側重堵截其西竄”的方針,并多次致電軍前總指揮薛岳奮起追剿紅軍。他還曾在日記中勉勵自己:“不可錯過剿匪成功之大好機會?!?翻閱蔣介石的生平史料,并不能找到“放水說”相關的憑證,反而能夠清楚的看到蔣介石極力剿滅紅軍的意圖與指令。其次,蔣介石假意放紅軍西走,實際上是為了欲擒故縱。為達到欲擒故縱的目的,蔣介石不斷加大蘇區(qū)北部和東部的壓力。與此同時,他又進行了一系列部署,著手廣筑碉堡,構建數道防線。蔣介石曾給何鍵致電,“半年來,為預防匪軍西竄計,除令筑沿贛江至信豐、安遠、定南封鎖線外,特規(guī)定構筑贛西南及湘粵邊各縱橫線,以期嚴密”,?只待將紅軍一網打盡。最后,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復雜多變的戰(zhàn)局中看破蔣介石欲擒故縱的手段,采取靈活機動的方針,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奪占臘子口,才在長征中變被動為主動。
(二)“蔣介石放水”的邏輯欠缺
“蔣介石放水說”存在諸多邏輯漏洞。首先,蔣經國之言的真實性無據可考。作為蔣介石之子,他所提出的“放水言論”有為蔣介石追剿紅軍失敗進行開脫之嫌,也有試圖弱化紅軍形象之意。蔣經國的言論不是從客觀立場出發(fā)而得出的,又沒有經過具體考證,其“放水”觀點并不具備說服力。其次,張戎所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學術理論性值得質疑,純屬為了滿足普通民眾對領袖人物的好奇心,并沒有站在客觀立場上、科學嚴謹地作出研究。該書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受到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和嚴厲批判。最后,忽視了國民黨內部矛盾尖銳、各軍閥之間勾心斗角的現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蔣介石“圍剿”紅軍的勝利。
因此,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不在于蔣介石刻意“放水”,國民黨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已經決定了其必然要走向失利。紅軍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不畏艱苦的革命精神才是長征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蔣介石放水說”是一些人推測出來的,經不起嚴肅的推敲和考證。而其中的很多人又與蔣介石或國民黨有著密切聯系。比如蔣經國,把蔣介石的軍事失誤說成是其有意為之,這明顯是顛倒黑白,是為蔣介石的錯誤指揮進行開脫,與近年來美化蔣介石、美化民國的觀點屬于一類,目的就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爭翻案。
三、“九九密電不存在”辨析
1981年,王年一在《黨史研究資料》上發(fā)表文章,質疑1935年9月9日張國燾曾密電反對紅軍北上并武力威脅的真實性,認為“九九密電”不存在。此后,黨史學界圍繞“九九密電”是否存在的問題,展開了連續(xù)不斷的爭議。近年來,“九九密電不存在”的觀點已經與長征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合流。
(一)“九九密電不存在”的邏輯悖論
無法證明“九九密電不存在”。任何東西只能證明存在,不能證明不存在,不可證明存在的只能說明存疑或者是認知范圍以外。對于歷史事件的存疑,或是無證據的不可信,或者只有孤證的不可信。然而,“九九密電”有一連串的證據支撐,不屬于無證據或孤證的范疇。
首先,毛澤東多次提及密電的存在。1937年3月,在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張國燾在分裂紅軍問題上做出了最大的污點和罪惡。左路軍和右路軍的時候,葉劍英把秘密的命令偷來給我們看,我們便不得不單獨北上了?!?1971年8月,毛澤東與韋國清、丁盛、劉興元的談話中提到:“以后就出了張國燾搞分裂。葉劍英在這件事情上立了一大功。張國燾打電報給徐向前、陳昌浩說,里面說要堅決南下,否則徹底解決。當時葉劍英同志當參謀長,他把這個電報先給了我,沒有給徐向前、陳昌浩,我們才走了的,否則我們就要當俘虜了?!?
其次,多名事件親歷者證明密電的存在。葉劍英晚年回憶:“9號那天,前線總指揮部開會,新任總政治部主任陳昌浩講話。他正講得興高采烈的時候,譯電員進來,把一份電報交給了我,是張國燾發(fā)來的,語氣很強硬。我覺得這是大事情,應該馬上報告毛主席?!迸淼聭岩不貞浾f,在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看到葉劍英送來張國燾發(fā)來的秘密電報,隨后毛主席還親自到徐向前、陳昌浩處商量行動計劃。朱德在一次談話中也表示,張國燾發(fā)電報要把北上的部隊全部調回,電報被葉劍英截獲送到了毛主席那里。聶榮臻在葉劍英的八十壽辰上曾賦詩一首,其中有四句是:“川西傳訊忠心耿,京華除害一身膽。行若呂端識大事,功成絳侯有愧顏?!痹娭兄傅木褪恰懊茈姟币皇?。
最后,翻譯密電的工作人員還原收發(fā)過程。呂黎平作為密電的破解人,多次回憶過密電內容,雖然前后有差異,但電報中有要求并威脅紅軍南下的主體內容并無變化,只是在“武力解決”和“徹底解決”的用詞上有所不同。另外,時任中革軍委二局報務員的賀俊楨也表示,當時因為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有分裂的跡象,所以格外關注紅四方面軍電臺,因此截獲過張國燾的密電并親眼看到,此電報由曹祥仁破譯后交給了曾希圣局長,再經曾希圣局長交給了葉劍英。
(二)“九九密電不存在”的理論漏洞
想象、知覺和記憶是經驗的三種類型,不僅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回憶不盡相同,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件事的回憶也會不同?!熬啪琶茈姟痹鍋G失,質疑的人就以當事人回憶內容不同而作出密電不存在的結論。顯然,這種看似科學的推理,其實卻忽視了記憶認知本身受主體能力和客觀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
一方面,對密電內容的回憶不同并不能說明密電不存在。歷史虛無主義者慣于碎片肢解歷史問題,用看似科學的方法找出歷史敘述中的不一致,進而提出所謂的“揭秘”或“真相”來吸引眼球。在密電問題上,他們先是舉證毛澤東前后幾次對密電內容的說法不一致,先是“黨內斗爭”,后是“企圖危害中央”,然后又舉證葉劍英和朱德等人的回憶又沒有涉及電文具體內容,最后還舉證呂黎平回憶的電文內容前后不一致。其實,這些證據只是將回憶中常見的不一致問題當做密電不存在的根據,另外還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另一方面,密電不可能丟失本身就無法成為推理前提。歷史虛無主義者拋出密電不可能丟失的前提,認為找不到密電原稿即可證明其不存在。事實上,紅軍長征時期的作戰(zhàn)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極其艱苦,既要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又要保持黨內的安定團結。在各種突發(fā)事件頻發(fā)的情況下,有些文件、檔案丟失,或是被銷毀,是極其正常的。比如,遵義會議的會議記錄至今沒有找到。另外,既然是密電,張國燾和陳昌浩也不會加以保存。對此呂黎平等人解釋:“張國燾、陳昌浩南下會面之后,難道不會談論密電問題?尤其是1936年6月6日,張國燾被迫宣布取消偽中央,7月初同紅二方面軍北上之前,張國燾能將陰謀危害黨中央和一方面軍發(fā)電稿和收電原件留在機要部門保存,而授人以柄的后患嗎?這就是找不出密電原文的原因?!?/p>
因此,盡管“九九密電”原稿缺失,也不能因此就認定密電事件是不存在的。“九九密電不存在”這一說法,既不符合邏輯,也沒有理論支持?!懊茈姟痹咫m缺失,但這一歷史事件是切實存在過的,張國燾分裂黨內紅軍的罪行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歷史虛無主義者借此詆毀黨的領導人偽造密電,其真實目的是想動搖黨的群眾基礎和執(zhí)政合法性。
四、“紅軍長征不是為了北上抗日”辨析
近年來,網絡上有人發(fā)出“紅軍長征不是為了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只是一個宣傳口號”等言論。其中,2011年6月27日,歷史學教授馮瑋就曾在微博上公開質疑紅軍長征中的抗日意圖,宣稱:“小時候老師告訴我,紅軍長征是為了北上抗日。但現在我都沒搞明白抗日應該上東北或華北,怎么跑西北去打鬼子?”顯然,這些言論是關于長征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又一表現。
(一)紅軍北上宣傳抗日
紅軍對北上抗日早有準備,不僅在長征之前進行了廣泛抗日宣傳動員,而且在長征途中不斷播種抗日的種子。
首先,早在長征之前,紅軍就多次提出“抗日”的口號,并反復強調這一主張。九一八事件爆發(fā)后,中共中央立即發(fā)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事件宣言》,揭露了日本想要將中國變成其殖民地的野心。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作戰(zhàn)。隨后中共中央又多次發(fā)表宣言,提出了多個抗日口號。這表明,早在長征之前,中共中央就及時審時度勢,清楚地認識到日本的侵華野心,以及抗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1933年紅軍長征開始之后,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之下,紅軍仍沒有忘記“北上抗日”的使命。在長征途中,紅軍積極宣傳抗日思想,提出了很多響亮的抗日口號,如“全國軍民總動員,為保衛(wèi)中國而戰(zhàn)”、“加入紅軍打日本帝國主義去”等。1934年紅軍曾派遣兩支先遣部隊作為突圍的主力軍,他們分別由紅7軍團和紅25軍團組成。紅7軍團組成的抗日先遣隊第一次高舉出了“北上抗日”的旗幟,并將一些抗日相關的宣傳品,如宣言、傳單等,散發(fā)到了沿途各地。紅7軍團還召開了一些宣傳大會,積極宣傳了北上抗日的重大意義。而作為第二支先遣部隊,紅25軍也對抗日宣傳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4年8月,由紅25軍組成的第二支抗日先遣部隊開始北上。1934年11月,紅25軍發(fā)布《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fā)宣言》,宣言提出:“反對日本和一切帝國主義!廣大群眾武裝起來去打日本帝國主義,收回華北失地!”部隊行進期間積極宣傳抗日思想,得到了普通民眾的廣泛支持。1935年8月,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共中央發(fā)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宣言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主張各黨派放下成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為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yè)共同奮斗。1935年,《抗日救國宣言》《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命令》《中共中央致國民黨二中全會書》等文件的公布,表明了抗日救國宣傳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二)紅軍北上實為抗日
紅軍長征北上抗日不僅僅是一個宣傳口號,長征勝利后,北上的紅軍將西北作為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不僅促進了抗日統一戰(zhàn)線的形成,而且直接投身抗日戰(zhàn)爭,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
首先,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即著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發(fā)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28日,毛澤東代表的蘇維埃政府和朱德代表的紅軍軍事委員會發(fā)表《抗日救國宣言》。12月25日,瓦窯堡會議通過《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27日,毛澤東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明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策略。此后,黨先后領導一二·九愛國主義運動,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作出“五項國策”和“四項保證”的讓步,積極參與國共談判,起草國共合作序言,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從策略變?yōu)楝F實。
其次,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建立后紅軍即被改編參加抗日戰(zhàn)爭。在華北地區(qū),1937年8月20日,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8月下旬至9月底,八路軍陸續(xù)開赴抗日前線。在華北地區(qū),取得平型關大捷,建立多個抗日根據地,深入開展游擊戰(zhàn),在雁門關、娘子關、陽明堡、廣陽、土封、松塔、馬坊、昔陽、榆次、新樂望都、定縣、潞城、寧武、平西、高平等地殲敵制勝。截止1938年6月底,八路軍傷亡20200人,敵軍傷亡34000人以上,俘獲日、偽軍2094人。在南方地區(qū),1937年10月,南方紅軍游擊隊先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8年6月,新四軍在鎮(zhèn)江伏擊日軍勝利,首戰(zhàn)告捷。此后,新四軍在丹陽、蘇州、常熟、太倉、無錫等地展開游擊戰(zhàn),建立豫皖蘇邊游擊根據地,建立多個游擊縱隊,八年全面抗戰(zhàn)中共殲滅日、偽軍31.7萬余人,建立了25.3萬平方公里的根據地。在東北地區(qū),1935年11月,黨領導的東北各地抗日武裝部隊以東北抗日聯軍的名義,致電關內各軍隊領袖和各政治團體,響應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一致對外,共同抗日。七七事變以后,日軍在東北共傷亡13.2萬人,其中死亡4.6萬人。
因此,紅軍長征不只是為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更是為了北上抗日創(chuàng)造條件,是一次成功的戰(zhàn)略轉移。北上抗日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宣傳口號,長征前后,紅軍不僅積極進行抗日宣傳,促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而且還切實投身抗戰(zhàn),在東北、華北和江南地區(qū)都成為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
五、結語
透過“紅軍長征沒有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是由于蔣介石的放水”、“九九密電不存在”、“紅軍長征不是為了北上抗日”等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發(fā)現四個特征。第一,以今代古。在現代的條件下還原歷史事件,在忽視歷史環(huán)境不同的背景下,放大古今的不同之處,在否定歷史事件的同時,砍掉歷史事件蘊含的精神旗幟。第二,以黑代白。否定從目的到結果的思維路徑,反過來從結果倒推目的,以“我輸了是因為我讓你”的詭辯方式,丑化勝利歷史、美化失敗歷史。第三,以小博大。打著考證的旗號,在碎片化的歷史細節(jié)中尋找所謂的矛盾和疏漏,進而否定整個歷史結論。第四,半真半假。在部分真實的條件下,編造虛假歷史,將重要的真實部分掩蓋起來,回避真相,以作出所謂的“公正評價”。這幾個特征相互交織,嚴重誤導群眾的認知,表面看似歷史探討,其實意圖歪曲和否定黨和人民的奮斗歷史,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只有深入系統地反駁歷史虛無主義,才能守衛(wèi)意識形態(tài)陣地,才能真正領會紅軍長征留下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正如習近平所講:“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zhàn)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轉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yè)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痹谛聲r代,要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長征精神,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既要維護好歷史上的長征,又要走好新時代下的長征路。
[注釋]
①盧毅.尊重歷史,還原真相——駁長征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J].理論導報,2016(9):20-22.
②趙洪武,馮德軍.弘揚長征精神與批判歷史虛無主義[J].知與行,2017(3):143-148.
③何階平.摒棄歷史虛無主義對黨史研究的影響——以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的史實為界[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8(4):70-72.
④[英]李愛德,馬普安.兩個人的長征[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233.
⑤林偉.一位老紅軍的長征日記[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291.
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紅軍長征(文獻)[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346.
⑦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紅軍長征(文獻)[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⑧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556.
⑨[英]李愛德,馬普安.兩個人的長征[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⑩冉隆中,段平.重九 重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11.
?[美]埃德加·斯諾.董樂山譯.西行漫記[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145.
?[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過家鼎,程鎮(zhèn)球,張援遠譯.長征 前所未聞的故事[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250.
?[英]李愛德,馬普安.兩個人的長征[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8.
?[英]張戎,喬·哈利.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M].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111-112.
?胡漢民先生政論選編(第2輯)[M].廣州:廣州先導社,1936:142.
?蔣緯國口述,劉鳳翰整理.蔣緯國口述自傳[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6-7.
?周美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M].臺北:國史館,2007:385.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紅軍長征(參考資料)[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26.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68.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葉劍英研究會.豐功垂青史 風范勵后人 紀念葉劍英誕辰一百周年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8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紅軍長征紀實叢書 紅一方面軍(卷 1)[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268.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紅軍長征紀實叢書 紅一方面軍(卷 1)[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18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軍事科學院軍事戰(zhàn)略研究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歷史巨人毛澤東畫傳(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598.
范碩.紅軍長征中的“密電事件”揭秘[J].中華兒女,2003(12):26-36.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葉劍英研究會.豐功垂青史 風范勵后人 紀念葉劍英誕辰一百周年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83.
中央檔案館.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162-164.
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大事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259.
鄭建英,陳文柱.新編中共黨史簡明辭典[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1:125.
范麗紅.東北抗戰(zhàn)圖志[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7:6.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