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琴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2488)
內容提要:考古學中的網絡分析以節(jié)點和鏈接為底層架構,強調以聯(lián)系的視角去看待事物本身及其發(fā)展過程,探究此種聯(lián)系是如何對古代社會的進程產生影響的。兩個學術傳統(tǒng)的交織塑造了當前網絡分析在考古學中的面貌: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和復雜性科學(Complexity sci?ence)。其研究思路分為兩種:一種是探索性的數(shù)據(jù)闡釋,另一種是假說—建?!炞C的方法??脊艑W中的網絡分析在人群交流、技術傳播、等級分化等重大考古學議題中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研究潛力。
任何一個考古學家都不會否認聯(lián)系的重要性,無論是強調傳播論的文化歷史考古學,還是推崇系統(tǒng)論的過程考古學,聯(lián)系和互動都是這些學者研究的重要話題。不同的是,在考古學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研究者往往專注于繪制“分布圖”[1],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考古學興起之后,人們才開始系統(tǒng)地探究隱藏在這些分布模式背后的人類行為。隨著考古學研究“更科學、更人類學”[2]的轉向,尤其是以戴維·克拉克(David L.Clarke)對文化歷史學家那種“直覺式的記述”反叛[3]為標志,通過嚴謹?shù)膽B(tài)度、精細的分析,盡可能地從考古材料中提煉人類行為,成為新考古學的重要面向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新地理學和社會學領域中[4],以關系為研究對象形成的網絡分析方法已經趨于成熟,但是由于考古學與其他學科尚未實現(xiàn)高度的學科交流,大部分考古學家并未看到網絡分析的發(fā)展?jié)摿Γ瑑H有為數(shù)不多的學者發(fā)表零星的研究[5]。21世紀初,情況發(fā)生了扭轉。信息時代不僅帶來了新的技術手段和互動方式,更改變了人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隨著“小世界(Small world)”[6]和“無標度(Scale-free)”[7]網絡等重要論文的發(fā)表,以網絡科學為視角進行各自領域的研究,成為了包括考古學在內的一大批學科的新興增長點。此時,重新回到網絡分析,事實上是對新考古學研究旨趣的一個“遲到的”呼應。
本文所述“網絡分析”,與日常生活中指代寬泛的“網絡”不同。事實上,這是一個相當規(guī)范的研究范式,擁有一整套嚴整定義、分析方法和表達手段,或可以稱之為形式網絡分析[8]。在形式網絡分析中,網絡可以被定義為節(jié)點(nodes)和鏈接(links)的集合。這意味著,所有的網絡都有一些基本的形式屬性,我們可以通過定義這些節(jié)點和鏈接的具體內涵來探索互動過程,不管是當前的還是古代的。借助節(jié)點—鏈接這一明確的基本結構,后續(xù)的復雜模型得以建構,探索性的推理過程也得以開展。簡單的基本架構、可變的具體內涵使得網絡分析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至于有網絡分析學者高調宣稱:網絡分析符合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所描述的“一般性”科學的特征[9],即一門提供了一套能同時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系統(tǒng)方法的科學[10]。
某種程度上,中國考古學處理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可以歸納為聯(lián)系的問題:物質文化關系、空間分布關系、具體遺存和精神思想的關系等,而網絡分析恰恰提供了一整套分類、處理、量化關系的度量標準,擁有多種可視化聯(lián)系的工具,也形成了一系列計算和解釋模型。因此,網絡分析可以為中國考古學注入新的活力,幫助考古學家更明確地思考關系的性質、精確地測量關系,并在不同的物質、社會、空間和時間尺度上表達關系。
考古學中的網絡分析主要來自于兩個不同的學術傳統(tǒng):一是社會學的社會網絡分析,主要是根據(jù)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雅各布·莫雷諾(Jacob Moreno)在20世紀20年代所創(chuàng)的社群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二是復雜性科學,這是一個龐大的交叉學科,其中對考古學家影響較大的即上文提到過的“小世界”和“無標度”模型。這兩個傳統(tǒng)共享同一個研究視角,都以節(jié)點和鏈接為基本元素,但其差別也很明顯:大多數(shù)社會網絡分析的應用都關注靜態(tài)網絡的結構屬性;而復雜性科學指導下的網絡分析,更關注通過學習或進化過程而造成系統(tǒng)的適應和進化[11]。
考古學中引入網絡方法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受到了地理學和圖論[12]的影響。早期,圖論的應用促進了一些分析考古數(shù)據(jù)的定量方法的產生。但是與成熟的網絡分析不同,在這一階段,圖只是用來形象化關系,而并非分析它們。隨著方法論層面的不斷成熟,網絡技術用于解決實際性的考古問題的例子出現(xiàn)了。1977年,約翰·特雷爾(John Terrell)開發(fā)了近點分析(proximalpoint analysis),利用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的島嶼面積和相對距離,構建了一個島嶼間相互交流的假想模型[13]。這個方法對太平洋考古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后,近似的方法被應用于其他區(qū)域。如西普瑞安·布魯?shù)掳嗫耍–yprian Brood?bank)用近點分析方法來模擬青銅時代早期基克拉澤斯群島(Cyclades Islands)之間的相互交流網[14];特里·亨特(Terry L.Hunt)用近點分析方法研究拉皮塔文化(Lapita Culture)各社群之間的交換網絡[15]等。在島嶼考古學研究之外,米切爾·羅思曼(Mitchell S.Rothman)把圖論提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他認為圖論可以幫助考古學家更好地分析區(qū)域系統(tǒng)調查得到的數(shù)據(jù):如圖論可以探索特定的活動在各個遺址中的分布情況,也可以探究單個遺址中各種不同的互動;可以處理一個聚落系統(tǒng)內各遺址之間的物品、信息、人員流動的方向和規(guī)模問題;采用歷時性視角,圖論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聚落的形成過程。隨后,羅思曼利用蘇錫亞納平原(Susiana Plain)的陶器材料進行了嘗試性分析,他認為圖論確為一種分析聚落分布模式的有力工具,可以提供一種客觀的、定量的方式來驗證考古學假設[16]。杰弗里·歐文(Geoffrey Irwin)的研究更具整合性,他提出了巴布亞人(Papuan)聚落互動的假想模型,把陶器分析、聚落中心度分析方法結合起來驗證邁魯島(Mailu Island)的陶器制造中心和貿易中心地位[17]。
如果說以上的工作僅限于圖的視覺比較,辛西婭·歐文-威廉姆斯(Cynthia Irwin-Williams)在分析史前貿易時所采用的框架,則從方法論角度清晰地闡釋了網絡方法的研究潛力。此前,對物品和信息交換的考古學研究往往只是描述性的,她提出,網絡模型可以為研究交換問題提供一個定量框架。共時性是交換的前提,當共時性建立起來之后,網絡聯(lián)系可以通過以下形式來測定:1.在某些特定聚落群中,有沒有來自另一聚落點的物品;2.特定的外來產品與當?shù)赝犬a品的比例;3.同一類產品來源于不同產地的比例;4.產品的流向,即聚落點之間的進出口比;5.各聚落之間,參與交換的產品類別數(shù)量;6.參與交換的產品類別。緊接著,她提出了7個基于網絡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視交換模式的不同而靈活選擇。之后,作者將其運用到了美國西南部查科(Chaco)地區(qū),旨在探索當?shù)厣鐣洕涣飨到y(tǒng)中反映的人群身份與融合、區(qū)域中心所起的作用等問題。但遺憾的是,作者對于自己的案例研究并沒有詳述[18]。
辛西婭·歐文-威廉姆斯所介紹的分析框架形成了后來的考古學網絡分析的基礎[19],她提出的網絡分析方法是現(xiàn)在考古學家使用的核心網絡技術的一部分[20]。在此之后,福雷斯特·皮茨(Forrest R.Pitts)利用圖的拓撲關系,重建了俄羅斯中世紀的河流貿易網絡,利用中心度、最短路徑等的計算,證明了莫斯科無論是在網絡位置上的中心性,還是在最短路線的可達性上,都處于當時河運網絡的中心地位[21]。在此前研究的影響下,彼得·佩里格林(Peter Peregrine)開始采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正式術語,為一個考古學假說提供了量化分析層面的支持,即卡霍基亞(Cahokia)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帶來的交換和控制優(yōu)勢[22]。
21世紀初,伴隨著復雜性科學的發(fā)展,考古學家開始把復雜網絡的視角投射到考古學材料中。根據(jù)梅拉妮·米切爾(Melanie Mitchell)的定義,復雜系統(tǒng)為“一個沒有中央控制和簡單操作規(guī)則的大型網絡系統(tǒng),導致了復雜的集體行為,復雜的信息處理,并通過學習或進化而適應”[23]。例如,白蟻建造的宏大復雜的土堆,有些城市,甚至貧民窟的出現(xiàn),沒有任何自上而下的規(guī)劃,而是僅僅通過個體的主觀愿望和行動造就了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復雜性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模擬現(xiàn)實中的復雜系統(tǒng),識別和解釋自組織(selforganizing)的涌現(xiàn)(emergence)。顯而易見,這種為了理解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性而發(fā)展出來的模型對于考古學家理解古代世界同樣適用,考古學家迅速看到了這些模型的潛力。以亞歷山大·本特利(R.Alexander Bentley)和赫伯特·馬施納(Herbert D.G.Maschner)在2003年發(fā)表的論文集《復雜系統(tǒng)與考古學》[24]為標志,利用“小世界”“無標度”“能動性(agency)”等主要來自復雜性科學模型的考古學研究正在持續(xù)增加。菲奧娜·科沃德(Fiona Coward)在對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近東地區(qū)復雜社會互動的研究中,結合了社會網絡分析與小世界網絡結構,她認為這些不同時代的遺址似乎朝著一個小世界的現(xiàn)象發(fā)展[25]。瑟倫·辛德貝克(S?ren M.Sindb?k)借助小世界和無標度網絡的特點,探索維京時代早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South Scandinavia)遺址的交流和商業(yè)圈。他認為,當?shù)鼐勐淙阂呀浶纬梢粋€無標度網絡,并暗示在維京時代可能同高度全球化的當代一樣存在小世界結構[26]。除了以上直接采取復雜網絡模型的案例,安娜·科勒(Anna Collar)對羅馬帝國宗教創(chuàng)新的研究,給我們展示了在特定考古學背景下,如何更加靈活地采用復雜網絡的視角[27]。她利用碑刻材料搭建了一個自下而上的模型,探索推動宗教變革的個人所構建的社會網絡如何上升到群體層面。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考古學家來說,來自社會網絡分析與復雜性網絡的方法之間并非不可溝通,恰恰相反,將社會網絡分析和復雜網絡結合起來,正是當前網絡分析的一個新取向,加拿大考古學家肖恩·格雷厄姆(Shawn Graham)在這個方面做出了非常優(yōu)秀的成果[28]。
隨著相關理論的逐步成熟和實踐層面的擴展,這一領域已經顯現(xiàn)出一種類似“新興學科”的面貌。
1.卡爾·納佩特(Carl Knappett)在2011年出版了《互動的考古學》一書[29],對當前考古學網絡分析進行了理論概念的闡述和回顧,也清晰地展示了社會網絡、實踐理論、物質性等概念是如何相互交織的。
2.網絡分析已經被運用到多種類型的考古學問題上,包括新技術的傳播、宗教或社會運動、身份認同、移民、政治集權和等級分化[30]。
3.出現(xiàn)了幾個大型的跨學科學術團體[31],致力于采用網絡分析視角處理考古學材料和數(shù)據(jù)。這些學術團體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地域差異:基于復雜性的網絡方法在歐洲影響很大,而北美考古學家明顯更偏愛社會網絡分析[32]。
4.討論經驗與實證、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與社會網絡分析、空間與社會等關系的會議在增多,多個期刊已經出版了相關的??痆33]。
5.批評和反思的聲音已經出現(xiàn),很多考古學家已經開始改良暴露出的弱點[34]。
近十年來,應用網絡分析的考古學研究,在地域、時空和主題上展現(xiàn)了廣泛的多樣性。除了小世界等為人們所熟知的模型之外,基于其他復雜性科學方法或關于網絡的社會學理論在考古學中的應用正在持續(xù)增加;另外,出現(xiàn)了為解決考古學問題而設計的原始模型、發(fā)展考古學專門方法的成果。考古學家不再被動獲取,而是在與計算機科學家、物理學家、社會學家等其他學科的合作中發(fā)展新方法,積極地為整個網絡科學作出貢獻。
傳播和遷移是文化歷史考古學中關于文化變遷的一個最基本的假設,當探索區(qū)域交流互動時,它總是要求考古學家利用僅存的物質材料在文化分布圖中劃定文化邊界、確定交互區(qū)域的大小和傳播的固定方向。換句話說,在文化歷史考古學中,區(qū)域交流被認為是“輻射的”。然而,我們取得的考古學材料卻是基于點的,這些考古材料所構建起來的“互動區(qū)域”在多大程度上可信,是值得商榷的。
網絡分析恰恰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網絡分析本質上是基于節(jié)點的方法,若從探索考古學數(shù)據(jù)結構這種研究取向來說,不需要類似文化歷史考古學的額外預設[35]。節(jié)點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固定的方向,不需要根據(jù)物質材料劃分出邊界和區(qū)域。最重要的是,網絡分析作為一種研究范式,沒有一個唯一的理論體系,它允許各種不同的理論視角對考古學研究進行設計[36],也適合于從定量到定性,從科學視角到哲學視角,從微觀到宏觀,從當代群體到過去行為等各種不同維度去探索,這給了考古學家相當大的靈活性。
節(jié)點和鏈接構成了網絡分析的底層架構。首先,我們認為作為節(jié)點的各個實體,如技術、遺物、個人或群體、遺址或島嶼相互間的關系對于理解過去的行為至關重要。根據(jù)所研究的問題,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視作節(jié)點。第二,實體之間的關系是多樣化的,如文獻記錄中的相關性、空間距離相近性、遺存形態(tài)的相似性、道路、河流、同盟等,關系可以定向和賦值。通過節(jié)點和鏈接,網絡分析可以把多個實體和關系納入同一個研究框架下,分析這些實體的分布模式,并探索其關系的影響[37]??脊艑W家利用網絡分析研究考古學問題的過程,事實上就是網絡建模過程。圖一展示了這一過程的兩個關鍵階段[38]。
圖一// 網絡模型的抽象過程
網絡分析要求考古學家首先把他們所研究的現(xiàn)象抽象為網絡概念,然后把這些概念用網絡數(shù)據(jù)形式來表示。其中,過去的現(xiàn)象經歷了兩個重要的階段,即抽象過程和表示過程。也就是說,抽象化后的網絡與過去的現(xiàn)象之間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前者是對過去現(xiàn)象的一個簡化[39]。后續(xù)建立在網絡數(shù)據(jù)之上的考古學解釋,也依賴于考古學家抽象過程中所用的基本概念。因此,考古學家必須對這兩個重要階段做出詳細的說明:在抽象過程中,想要研究的古代現(xiàn)象是如何轉化為節(jié)點、鏈接及其組合而成的網絡數(shù)據(jù)的;在表達過程中,節(jié)點和鏈接是如何確定的。當這兩個過程中的定義模棱兩可,或具有多重含義,或隨著時間或空間改變其性質,后續(xù)的研究將困難重重。
以彼得·佩里格林(Peter Peregrine)在1991年對卡霍基亞(Cahokia)中心地位的探索為例[40],網絡分析的研究策略如下。
1.考古學現(xiàn)象:1050—1250年期間,卡霍基亞一直是密西西比平原最主要的人口中心,控制物品交換是產生和維持其中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2.概念化:卡霍基亞的居民控制了多個方向上的物品交換,應位于最便于控制河運網絡的地方。
3.數(shù)據(jù)表示:節(jié)點為河流的起點和終點,鏈接為河流本身。
4.方法/工具:標準化的社會網絡分析度量,包括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中間性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親密性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41]和作者創(chuàng)建的度量(地理親密性、地理中心度)。
5.形象化:用直線和點構成簡單的河流網絡拓撲圖。
6.結論:5個度量相互配合,共同顯示卡霍基亞在河流位置上的中心性。
陸青玉把考古學社會網絡分析的步驟細化為7個,分別是:建立數(shù)據(jù)集、數(shù)據(jù)預處理、數(shù)據(jù)導入、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可視化、網絡解讀、結論[42],為具體應用提供了更為細致的指導。
在上述案例中,網絡提供了一個抽象化“關系”,用以定量分析遺址中心性的框架。那么,網絡的力量僅僅限于一種數(shù)學方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網絡的潛力遠不止于此。最重要的,網絡分析作為一種啟發(fā)式的工具,給考古學家提供了深入探索關系的強大視角??枴ぜ{佩特在《互動的考古學》中總結了網絡視角的幾個優(yōu)勢[43],在最近的論述中又加以深化[44],筆者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1.理論視角的多樣性:網絡分析不存在固有的理論視角,實踐、馬克思主義、人類行為生態(tài)學、復雜化和糾纏理論等理論都已經運用到網絡分析的考古學實踐[45]。
2.社會和物理空間上的靈活性:鏈接可以是物理空間上的,也可以是關系的(社會空間)。盡管在早年間,網絡分析注重解決的是關系層面的聯(lián)系,但是最近源于復雜性科學的網絡也發(fā)展出了一些真正解決地理空間問題的方法[46]。
3.跨越尺度的優(yōu)勢:網絡可以彌合微觀、中觀、宏觀之間的裂隙,可以在不同尺度間相互作用。
4.跨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時間維度:有些網絡關注靜態(tài)分布模式,有些復雜網絡也可進行動態(tài)模擬。
5.在行動者網絡理論中,人和物地位的對等性:網絡可以是異構的,即可以由各種類別的節(jié)點組成,認識到非人類主體在網絡分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理解網絡結構和功能的要點之一。
比起網絡能起到什么作用,也許我們更關心網絡是怎么發(fā)揮作用的。一般來說,網絡分析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應用分為兩個面向:一是將網絡作為一種探索性的方法,分析考古數(shù)據(jù)所呈現(xiàn)的結構,用可視化、計算指標等方法來提取數(shù)據(jù)中隱藏的信息;二是將網絡作為一種實證手段,通過對一些理論或者人類學假說建模,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考古學驗證[47]。前者采用靜態(tài)的社會網絡分析較多,而后者則側重對復雜性科學的借鑒和吸收。本文以西地中海地區(qū)黑曜巖流通路線的重建為例[48],說明利用網絡分析如何探索考古學數(shù)據(jù)結構。
公元前6000年開始,隨著農業(yè)人群在撒丁島的定居,黑曜巖石器在撒丁島、科西嘉島(Corsica)及法國南部開始出現(xiàn),圍繞它的開采與利用形成了西地中海地區(qū)互動交流圈。關于地中海西部海域航?;顒拥挠^點認為,撒丁島和科西嘉島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文化互動是間接的,水手們從撒丁島出發(fā),通過意大利西北海岸附近的托斯卡納群島(Tuscan Archipelago),把諸如厄爾巴島(Elba Island)和皮亞諾薩島(Pianosa Island)等島嶼作為中轉,最終沿海岸線進入了法國南部(圖二、三)。這個假定的邏輯在于,史前的航海者希望避免相對來說更危險的寬闊海面的航行。
圖二// 西地中海黑曜巖礦源及有黑曜巖石器出土的遺址分布
圖三// 西地中海地區(qū)黑曜巖來源相似性網絡的變化
作者希望從黑曜巖石器來源的數(shù)據(jù)對這個觀點進行重新審視,探明從撒丁島和科西嘉島到歐洲大陸的黑曜巖石器流通中,意大利北部的遺址是否真正起到了中轉作用。由于黑曜巖特殊的化學特征,使其具有很強的溯源性,作者將黑曜巖消費模式的相似性,抽象成了遺址之間人群頻繁互動的可能性。根據(jù)西地中海地區(qū)遺址的黑曜巖來源構成比例,利用Brainerd Robinson遺存相似性系數(shù)[49],分三個時段計算每兩個遺址之間的相似性指數(shù),形成以遺址作為節(jié)點,相似性指數(shù)作為鏈接的網絡圖。使每個節(jié)點保持最小邊數(shù)為前提,定義鏈接的最小閾值。相似性指數(shù)在該閾值之上的鏈接,定義為存在,反之則不存在。
作者發(fā)現(xiàn),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的黑曜巖流通,展示了從一個相對同質的相似性網絡向一個多方聯(lián)系的異質網絡的轉變。有趣的是,網絡圖的變化顯示:在公元前5000年,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的黑曜巖資源選擇與法國南部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意大利中北部的遺址明顯獨立。說明在此時,西地中海地區(qū)的航海者已經有能力穿越200公里的寬闊海域,把黑曜巖資源從產地帶回法國南部,此結論直接沖擊了前述“中轉島嶼”的推論。在公元前4000年的黑曜巖資源網絡圖上,可以分辨出兩種特殊的遺址群:第一個是法國南部遺址群,其外部聯(lián)系只通過Terres Longues遺址(序號61)聯(lián)系到撒丁島和科西嘉島,這暗示了該遺址可能為法國南部黑曜巖的再分配中心,第二個群體包括托斯卡納群島的Grotta all’Onda遺址(序號18),它與意大利本土的遺址相隔絕,卻與科西嘉島和撒丁島的兩個遺址相聯(lián)系,顯示出該遺址的特殊之處。
這是一個探索考古學數(shù)據(jù)結構特征的典型案例,在這個研究中,網絡分析幫助考古學家清晰展示了描述性分析很難得到的一些關鍵信息,網絡的可視化優(yōu)勢由此體現(xiàn)。以上述研究為代表,說明探索物質遺存的分布特征是網絡分析應用于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這些物質遺存包括但不限于人工制品、建筑遺存、喪葬遺存等。各種類型的物質遺存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考古學網絡的建構中,如基于陶器、石器[50]來源的分析,基于手工藝技術風格的分析[51]、關于身份標識的分析[52]等。除了物質網絡之外,網絡分析的另外一個著力點在于空間??臻g網絡分析主要關注遺址之間的通視性網絡[53]、遺址之間或者遺址內部的交通網絡[54]、地區(qū)河流網絡[55],以及把空間網絡比擬為社會網絡的嘗試和實踐,有些空間網絡也作為與其他空間或社會網絡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的空模型[56]。
總的來說,物質網絡和空間網絡的構建一般在于探索考古學數(shù)據(jù)結構,而接下來,筆者會詳述赫伯特·馬施納(Herbert D.G.Maschner)等人對北太平洋地區(qū)社會不平等的研究[57],闡明如何利用復雜網絡思維對人類學假說建模和驗證。
邁克爾·迪特勒(Michael Dietler)[58]和布賴恩·海登(Brian Hayden)[59]認為,一個人在交換網絡中的有利地位和良好的關系使他更容易獲得廣泛的網絡聯(lián)系,并享受由此帶來的好處。在此基礎上,約翰·博德利(John H.Bodley)提出了“權力—貴族假說(power?elite hypothesis)”[60],即社會經濟增長過程是由貴族主導的,社會權力的集中和文化規(guī)模的增長相伴而行,也就是“富者越富”。這個假說表明在不同的社會規(guī)模中,社會等級或地位存在冪律分布[61]的特征。
本特利和馬施納希望使用房屋規(guī)模為標準,考慮北太平洋地區(qū)的不平等現(xiàn)象是否符合冪律分布,主要策略是通過觀察各主體之間的競爭是否形成了一個無標度網絡,是否存在一些家庭或個人占據(jù)了系統(tǒng)的有利地位,實現(xiàn)了權力和地位集中。該項目把阿拉斯加半島(Alaska Peninsula)、北美洲西北海岸(Northwest Coast)的房屋數(shù)量和大小以及委內瑞拉亞諾馬莫族(Yanomam?)男性殺人的數(shù)量分別進行相關性分析(圖四)[62],分析顯示,只有少數(shù)家庭成長為大家庭,其余的家庭維持在與平等主義社會相似的水平,或者只是略大于平等主義社會;少數(shù)個人在社會競爭中也會占據(jù)突出地位。因此,雖然主體或有規(guī)模上的差異(村鎮(zhèn)、家庭、個人),但主體之間競爭關系構成了一個無標度網絡,在各種主體組成的大型交互網絡中作為關鍵節(jié)點的個人、房屋或村莊會以高于網絡中其他節(jié)點的速率獲得收益。
圖四// 北太平洋地區(qū)家庭等級的冪律分布圖
上述研究把權力—貴族假說構建成為一個社會競爭的無標度網絡模型,并用北太平洋地區(qū)的房屋大小和亞諾馬莫民族志材料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考古學上的驗證,是假說—建?!炞C式分析策略的一個典型案例。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現(xiàn)成的復雜網絡模型不能被不假思索地推斷為考古數(shù)據(jù)的結構,識別網絡結構與解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兩件事。正如本特利所指出的,識別出考古數(shù)據(jù)的冪律分布基本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理解是什么造成了冪律分布和這樣的分布意味著什么[63]。因此,考古學家應該在那些流行的網絡模型之外走得更遠。
正如上文提到的,基于網絡分析的研究大部分屬于過程式的研究。而在后過程思潮大行其道的當代考古學界,對網絡分析的詰難也很容易理解——用節(jié)點和鏈接構建的關系模型似乎過于形式化或僵化,對能動性沒有足夠的關注,容易陷入“結構”決定一切的窠臼。但是最近,有相當多的網絡方法開始關注網絡主體的能動性,隨著結構與能動性融合得越來越緊密,網絡分析受到詬病的現(xiàn)狀正在慢慢改變[64]。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現(xiàn)實世界的特征是“混亂(messiness)”或“糾纏(entanglements)”[65],相比框架式的數(shù)學方法(網絡分析),一種類似于流體的拓撲結構可能更貼合現(xiàn)實中社會互動的復雜多樣[66]。然而遺憾的是,當考古學家利用網絡分析來解決一系列具體問題時,后者暫時還只是一個“天才的幻覺”。無論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有多混亂,解決問題都需要方法論。考古學家當然不應該期望網絡模型能夠捕獲系統(tǒng)的全部復雜性,但是大量可替代的網絡模型存在,可能適用于不同的考古背景,模擬各種不同的行為,給了考古學家非常大的選擇余地。
再者,目前網絡方法的采用或發(fā)展很少被特定的考古學問題所驅動,囿于一個非常狹窄的方法論范圍之內,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模型和技術已經導致了相當模式化的解釋過程[67]。如果考古學家被一些流行的網絡模型所操控,實際上會削弱網絡對考古學材料的解釋力。因此,重新審視網絡科學的學術史,了解網絡模型的多樣性,運用特定的考古研究問題來驅動,發(fā)展網絡方法,建立多學科團隊,考古學才能真正在網絡領域實現(xiàn)價值。
當前,網絡分析在歐洲和北美的考古學界已經日漸成熟,筆者認為這種方法能為中國考古學注入新的活力,甚至可以成為檢視過程與后過程理論建設的切入點。首先,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網絡分析甚至可以稱為一種“一般性”科學,它的靈活性使它在中國的考古材料上,不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其次,中國考古學界從未真正卷入過程與后過程的理論旋渦,作為一種靈活的適用性工具,它能讓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為理性地看待這些“理論的纏斗”;最后,中國卷帙浩繁、豐富翔實的歷史文獻也是一個利用網絡分析考察互動關系的寶庫。歷史文獻中對于個人、集體、民族、國家之間關系的描述,對于道路、水網、地產、貢賦等的記錄,都可以成為網絡的節(jié)點和鏈接。通過重建歷史過程中的結構,發(fā)現(xiàn)湮沒掉的歷史訊息,也是歷史階段考古學新的突破點之一。
但是眾多困難也擺在我們面前:網絡分析一定程度上基于數(shù)學的定量分析,由于學科之間的壁壘,無論是在考古學的人才培養(yǎng),還是多學科團隊的建設中,來自數(shù)學或網絡科學背景的學者都屈指可數(shù),對網絡分析具體方法及其原理的懵懂使得推進此類項目頗為困難。另外,運用網絡分析較為成熟的案例一般來自于區(qū)域層級,即大范圍的互動關系考察,這種項目的開展需要信息完備的大型數(shù)據(jù)庫作支撐。而在當今中國考古工作中,這種區(qū)域層級的數(shù)據(jù)庫建設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早年間的發(fā)掘存在信息缺失、記錄不規(guī)范等問題,如今基于基建的田野工作選址隨機且限制頗多,都是阻礙網絡分析運用的實際困難。然而正如本文一再強調的,網絡分析靈活多變且充滿適應性,材料的限制并不能抹殺其應用的可能性[68]。在具體的問題導向下,建立規(guī)范的小型考古學數(shù)據(jù)庫,設計一些精致的小范圍案例,可能是當前網絡分析在中國考古學中的破局之法。
(感謝復旦大學文博系陳淳教授、張萌博士,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萬翔副教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雪香教授、陸青玉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許宏研究員對本文的指導和幫助。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