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華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語文課堂上,教師在作文教學方面投注的時間越來越多,希望讓學生多寫多練來提高作文水平。但效果不甚理想,特別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剛剛由小學過渡到初中。在小學階段,這一部分學生寫作能力普遍較弱,存在寫作形式單一、字數(shù)要求過低、缺乏情感和感悟等問題。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真實需要,他們只是根據(jù)自己的作文教學設定大談其談,更有甚者,作文教學隨意,想當然地就扔給學生一個中考題目,讓學生自行感悟,當堂完成作文。所謂的“一言堂”和“一寫堂”式作文教學,只會讓學生苦不堪言,久而久之,學生越發(fā)失去寫作的興趣和動力。
那么,如何在學生升入初中伊始,便能用好作文課堂,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筆者就以“寫人要抓住特點”單元訓練為例作嘗試。
“寫人要抓住特點”是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也是該教材第三次寫作訓練的內(nèi)容。前兩個單元的寫作訓練,分別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和“學會記事”。結(jié)合前三單元的寫作內(nèi)容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而從第二單元開始,訓練重點就側(cè)重于“敘事”和“寫人”。那么,能否在第一單元訓練時就能完全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興趣,一輩子愛上寫作?答案是否定的。教師只有在后續(xù)的作文教學開展過程中,了解七年級學生的寫作問題和現(xiàn)有水平,調(diào)整固有的教學思維,創(chuàng)設情境、增添游戲、用好樣本,來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激趣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樹立“作文并不難,作文很好玩”的自信心。
一、“通緝令”導入,情境激趣
清代文學家李漁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彪m然李漁談論的是寫作開頭的技巧,但一堂好課,又何嘗不像一篇佳作?一堂課,如果也能追求如文章般“鳳頭”“豬肚”“豹尾”的水平,那么,這堂課無疑是有趣的、豐盈的。
每一堂課,教師都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緊緊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在教師最精彩的“導入”中凝神聚力,感受課堂的趣味和魅力。正如李漁所說,教師在導入時,“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特級教師于漪老師關于“導語”的評價更為直接:“課千萬不能‘溫,不能‘嘎巴,起始階段就要精心設計,亮閃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p>
一般課堂如此,初一作文課更需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在教學“寫人要抓住特點”作文時,我的導入片段如下:
師:“昨天,皇宮失竊,皇上看你們的老楊才氣逼人,便命我寫通緝令一封并將此江洋大盜緝捕歸案。大家來幫我讀一讀,然后一起追捕此盜?!?/p>
(出示PPT)(學生讀通緝令)
(通緝令導入)
師:請大家給我一個建議,此賊該如何追捕?
生:“此賊不可追捕!”
師:“緣何不可追捕?”
生甲:“他長了一張大眾臉,沒有特點?!?/p>
師:“所以說,寫人的時候,一定要——”
生:“抓住特點?!?/p>
我們知道,在古裝劇中,通緝令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本次作文教學中,我就創(chuàng)設情境,帶著學生穿越了一把,在抓捕盜賊的情境下引出課堂教學內(nèi)容。學生興致昂揚,滿臉笑容,不知不覺便入了景,入了課堂。
為了使學生盡快融入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導入語便需教師努力經(jīng)營、精心設置。教師力求營造輕松、有趣、詩意的課堂氛圍和教學突破口,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還要快樂得。
二、游戲為線,觀察人物言行
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一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弊魑?,即寫文章之意。“寫”是動作,“文”的范圍就比較廣泛?!叭耸挛锞扒椤?,無一不可寫,無一不可為文。這樣看來,“寫作”本身其實是一個“活”的過程。但是,我們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時,為了樹立自己教師的權威性,整個課堂都是“死”的。從教師的講到學生的寫,從不允許學生有發(fā)聲的機會。
沉悶的作文課堂,如一潭死水,固不能燃起思維的火花,更會扼殺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在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币虼耍處熢谧魑慕虒W中,要努力營造和諧、樂學、動態(tài)的課堂,讓學生參與其中,有所察、有所聞、有所問、有所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擺脫“死氣”的八股文(套作),回歸靈動的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如何讓學生動起來,成為所寫之“文”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學“寫人要抓住特點”時,“通緝令”導入后,我是這樣進行后續(xù)教學嘗試的。
(1)請生1、生2離開教室,要求其不能偷看教室動靜。
(2)請生3擦黑板,其余同學觀察生3上下臺時的表情、腳步動作、擦黑板的身體姿態(tài)以及手部動作并作簡要記錄。
(3)請生1進教室,聽生4讀剛才的記錄,然后生1猜生3的姓名。
(生4記錄:①賊兮兮的小眼睛;②擦黑板時不時回頭對著同學笑;③大步跨上講臺,差點撞到多媒體;④手指細長,拇指和食指捏著板擦;⑤擦黑板時慢條斯理,身子搖來搖去)
(4)請生2進教室,請生3再次擦黑板,假裝模仿別人,讓生2觀察生3的動作、神態(tài),猜剛才擦黑板的同學姓名。
整個活動,起于學生的歡聲,止于學生的笑語。
教室里面的學生,都很認真地觀察和記錄。因為只有認真觀察和記錄,才能抓住生3的特點,不管是讀記錄還是上臺模仿,才會更逼真。而對于教室外的兩位學生來說,進教室后都會認真聽、認真觀察,以便更快地發(fā)現(xiàn)表演者。
所有學生,在游戲中,都按照指示努力去發(fā)現(xiàn)、研究和探索生3的形象特點,并將其特點簡要記錄。
一次作文課,絕對不能培養(yǎng)一個大作家。但一次作文課,如果能讓學生學會觀察,有觀察的意識、有觀察的方法、有記錄的思維、有寫作的趣味,那么,這節(jié)作文課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有收獲的課;對于教師來說,就是相對成功的課。
三、精選樣本,探究名人寫法
如果讓學生觀察完人物,就來寫作文,這是不現(xiàn)實的。在作文教學課堂上,我們很多老師都會犯這一錯誤。他們認為,該講的也講了,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事情就應該交給學生來完成。如果學生完成不了、寫不了,那就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課。
其實,這個時候,教師應該轉(zhuǎn)換一下思路,想想如果此時我現(xiàn)在來寫這篇作文,我能寫嗎?我該如何構(gòu)思?如何選材?如何布局?如果教師寫不了,那讓學生寫,現(xiàn)實嗎?要知道,教師的寫作困惑,遠遠小于學生的寫作困惑。那學生為什么寫不了?因為學生此時只有思維概念,這種概念可能是不成熟的,這種思維可能是混亂的,讓學生立馬落地成文,把思維概念轉(zhuǎn)為600字或700字的文字表述,還需要教師精心指導。
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精選樣本。這里所說的樣本,一是名家經(jīng)典文段,二是語文教材。教材中的文本,文質(zhì)優(yōu)美,用語規(guī)范。同時,教材也是學生最熟悉的范本,如果教師能夠依托教材挖掘?qū)懽髻Y源,學生一定會被這逸于身邊的美文資源所驚訝和吸引。況且,葉圣陶老師說:“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奔热皇抢樱俏覀兙偷门e一反三,深挖教材,進而在教材中汲取寫作營養(yǎng)。在教學本次作文時,我以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師為研讀對象,試圖學習魯迅先生抓人物特點的方法。
在選取作文樣本學習時,樣本材料宜精、宜實用而不宜多,多則亂,亂則無序。學生會在紛繁的材料之中盲目,忙著欣賞美文而忽視了學習目的。
因此,在借鑒魯迅先生寫壽鏡吾老師的特點方法時,我只選取了“我們第二次拜師行禮”的片段,不斷折騰原句,通過“增”“刪”“調(diào)”的步驟讓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壽鏡吾老師的形象以及魯迅先生的寫法。
我先讓學生通讀原文,讓學生分析得出壽鏡吾老師“和藹、精神矍鑠、有學識”的形象之后,再讓學生讀我修改后的文段,問學生:“能不能如此修改,為什么?”
師生共同交流之后,得出寫作方法啟示如下:
(1)寫人物時,要先確定人物特點。
(2)和人物特點無關的話不寫。
(3)運用短句,意思簡明有力。
(4)觀察細致,描寫全面。
(5)觀察和描寫人物時,力求先描繪整體再刻畫局部。
在對同一文段反復修改之后,學生不僅能學習和感悟大家的寫法,同時,也能領悟作文“修改”的妙處,這在后續(xù)的作文教學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總而言之,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在七年級就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不視寫作為猛虎,這在學生今后的寫作和成長中,才真的是“善莫大焉”。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