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妙
傳統(tǒng)的高中物理習題課,在“典型例題+變式訓練”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習題的數(shù)量來填充課堂,讓學生在反復訓練中培養(yǎng)應試技能。教師“就題講題”,很容易使得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學生的學科思維靈活發(fā)展受限,學科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培養(yǎng)。教師埋怨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實則是沒有教會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筆者認為,適當減少習題課的容量,深入剖析核心問題本質(zhì),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深度挖掘,打破傳統(tǒng)“典型例題+變式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束縛,追本溯源,讓學生在核心知識的應用中思考“為何變”“如何變”的問題,利用“變式模型”引導學生開展主動思考與探索,是解決當下高中物理習題課效率低下問題的關鍵。在核心問題的情境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對熟悉的物理模型進行對比分析,探尋“模型本質(zhì)”,利用“模型本質(zhì)”激發(fā)學生對核心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用這樣“一課一題”的課堂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和能力,才能真正打造高中物理高效習題課。
案例一:“電磁感應”習題課
例1 如圖1所示,導線框ABCD放在磁場中,若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增大,判斷線框的電流方向,線框各邊和整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1:磁感應強度B增大,線框的磁通量增大,根據(jù)楞次定律“增反減同”和安培定則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為逆時針。
學生2:根據(jù)左手定則,可判斷各邊受到的安培力均向內(nèi),由于線框?qū)呄嗟?,對邊安培力等大反向,線框整體受力為0;也可以用楞次定律“增縮減擴”判斷線框具有收縮趨勢,由此可知各邊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本例題非常簡單直觀,能夠快速幫助學生回顧電磁感應部分的核心問題,包括產(chǎn)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方向的判斷(楞次定律)、受力分析等。接下來,教師要合理設問,引導學生展開“為何變”“如何變”的思考,并在思考中建立物理模型。
1.“為何變”的引導。教師可以向?qū)W生發(fā)問:“原磁場的變化是發(fā)生電磁感應的根源,原磁場如何提供?”這樣的設問,可以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從問題的源頭引發(fā)思考,進行變式。針對本案例的問題,磁場的產(chǎn)生有兩種方法:①把線框放在磁鐵附近;②把線框放在通電導線附近,通電導線分長直導線和環(huán)形導線(通電螺線管)。這樣學生便抓到了問題源頭。
2.“如何變”的引導。教師可以向?qū)W生發(fā)問:“原磁場的變化是發(fā)生電磁感應的根源,那么如何使得磁場發(fā)生變化?”這樣的設問,可以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了解出題套路,“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慢慢形成。針對本案例,改變原磁場的強弱有三種方法:①改變磁鐵與線圈的位置;②改變通電導線與線圈的位置;③改變通電導線的電流大小。這樣學生便理解了問題的核心。
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以下五個變式模型:
變式模型1:如圖2,水平桌面上放有一個矩形導線框ABCD,線框正上方有一個條形磁鐵,磁鐵N極朝下,當磁鐵豎直向下迅速移動時……
變式模型2:如圖3,一載流長直導線和一矩形導線框ABCD固定在同一平面內(nèi),線框在長直導線右側,且其長邊與長直導線平行。當長直導線中電流I發(fā)生變化時……
變式模型3:如圖4,矩形導線框ABCD與兩固定的平行長直導線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導線框的幾何中心與兩導線距離相等,導線框的寬度小于兩導線間距。兩導線中通有大小相等、方向向下的恒定電流。當移動導線框的位置時……
變式模型4:如圖5,矩形導線框ABCD放在一通電圓環(huán)內(nèi)部,兩者共面,當圓環(huán)中電流I發(fā)生變化時……
變式模型5:如圖6,矩形導線框ABCD的內(nèi)部有一通電圓環(huán),兩者共面,當圓環(huán)中電流I發(fā)生變化時……
五個變式模型拋磚引玉,打開了學生主動展開“為何變”“如何變”思考的大門。變式模型的建立,并沒有設置具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思維,教師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靈活思考的能力,把設問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問題的設計中強化重難點知識的考查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引導學生追本溯源,主動展開了“為何變”“如何變”的有效思考與探索,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構建了物理模型,啟迪了學科思維,培養(yǎng)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案例二:“動力學、動量和能量觀點的綜合應用(電磁感應部分)”習題課
例2 如圖7所示,C1D1E1F1和C2D2E2F2是距離為L的相同光滑導軌,C1D1和E1F1為兩段四分之一的圓弧,半徑分別為r1=8r和r2=r。在水平矩形D1E1E2D2內(nèi)有豎直向上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導體棒P、Q的長度均為L,質(zhì)量均為m,電阻均為R,其余電阻不計,Q停在圖中位置,現(xiàn)將P從軌道最高點無初速度釋放,求:(1)導體棒P進入磁場瞬間,回路中的電流的大小和方向。(2)若P、Q不會在軌道上發(fā)生碰撞,棒Q到達E1E2瞬間,恰能脫離軌道飛出,求導體棒P離開軌道瞬間的速度。(3)若P、Q不會在軌道上發(fā)生碰撞,且兩者到達E1E2瞬間,均能脫離軌道飛出,求回路中產(chǎn)生熱量的范圍。
本題的第一問比較基礎,但是后兩問的設置,大大地增加了題目的難度,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本題代表了高中物理高考復習階段一類典型問題,學生對這類題的評價通常是“上課能聽懂,自己不會做,心里怕怕的”。這時候,盲目地進行題海戰(zhàn)術,學生在表面上會提高解題效率,但是對問題本質(zhì)的思考會受到限制,不利于對核心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更經(jīng)不起問題的變化呈現(xiàn)。
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了上述問題以后,可以帶領學生追本溯源,探尋“模型本質(zhì)”。例2考查了學生利用動力學、動量和能量觀點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綜合能力。這類問題,在動力守恒定律的應用中是重點學習內(nèi)容,模型較為扎實,而本題只是將物理情境進行更換,在電磁感應部分來進行考查。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與熟悉的模型進行對比,探尋模型本質(zhì),加深對核心問題的分析和研究。
以例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圖8和圖9的兩個模型,并進行有效設問:①兩個模型中系統(tǒng)動量守恒嗎?②機械能守恒嗎?③產(chǎn)生的焦耳熱/內(nèi)能的來源是什么?
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模型對比,很快發(fā)現(xiàn)了模型的本質(zhì):原來本題中最難的這個部分,本質(zhì)上就是動量守恒定律應用中最常見的那個模型。在模型的對比中,學生不僅鞏固加深了對原有模型中核心知識的認知,同時對新模型的學習也得心應手起來,更重要的是,在追本溯源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他們靈活變通的學科思維和學科能力。
為了學生能加深理解,教師還可以趁熱打鐵,給出本質(zhì)相同,但又有一定區(qū)別的模型幫助學生分析和思考,例如圖10模型。通過對模型間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探討,教師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核心問題的探索和研究欲望。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模型教學中,教師深入研究核心問題,巧妙地設計“變式模型”,帶領學生追本溯源,對核心問題歸納“模型本質(zhì)”,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靈活思變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學科思維和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利用“變式模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利用“模型本質(zhì)”引導學生對核心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兩種模式的核心思想都是引導學生追本溯源,深度挖掘?qū)诵闹R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敢于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學生才能有更多收獲。不斷提升課堂有效性,在課堂中拓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是一線教師永恒的課題。
◇責任編輯 邱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