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睆倪@句話里我們不難看出,知識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到達目的地的手段,而道德則是方向,如果方向錯了,掌握的知識越多,偏離目標就越遠,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在中國,學校既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又是進行德育的場所。正因如此,德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之中。對學生開展德育,要堅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模式。開展德育的途徑眾多,其中,利用各學科的特點,讓德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并成為常態(tài),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法。本文就初中語文課中進行德育的教學實踐進行探索,以期為初中其他學科在教學中實施常態(tài)化德育提供參考。
一、開展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教育
在閱讀經(jīng)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會到保爾·柯察金身上堅定的意志、優(yōu)秀的品質(zhì),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意志和學習精神,從而促進學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yǎng),除了課文外,還可以結(jié)合時事,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感動、感染、激勵學生。比如,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時代楷模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就是學校開展德育的先進典型。身患多種疾病的張老師,起早貪黑,用10多年的堅守,不僅換來了華坪女子高中在麗江市內(nèi)年年高考成績第一的好成績,也換來了今天她頭上的所有光環(huán)。她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驗證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與此同時,不失時機地強調(diào)“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教師要反復告誡學生,學生時代努力讀書,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考驗,是為了將來走入社會自己有資格、有能力去作選擇;如果吃不了讀書的苦,成不了才,就只能被別人、被社會選擇,甚至被社會的滾滾洪流淘汰。
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課具有鮮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不但承擔著傳遞文學價值觀念與文化知識的任務,還承載著有關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情懷教育的重負。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不少反映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的優(yōu)秀文章。比如《白楊禮贊》,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充分認識作者贊美白楊樹力量的真正目的是贊美北方抗日軍民積極向上的精神。然后讓學生在反復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懷。這樣帶領學生融入相應的文本之中,可以促使其熱情奔涌、思潮澎湃,使他們逐漸樹立起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黃河頌》一課的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大聲朗讀,引導他們?nèi)ジ惺茳S河的氣勢磅礴,繼而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在教授《三峽》時,以課文為引導,用多媒體展現(xiàn)三峽的壯觀秀麗,讓學生欣賞祖國高山大川的美麗風景,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使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引用《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啟示學生熟知范仲淹以天下之事為己任,心系人民的愛國情操。在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時,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介紹毛澤東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的豐功偉績,還要介紹他在書法、詩歌方面的成就。背景介紹完之后,教師適時給學生展現(xiàn)一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國風光的照片,讓學生思考毛澤東為什么有底氣說“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學生朗讀時能體會偉人的心情,學習后潛移默化地將對祖國的熱愛融入內(nèi)心深處。另外,在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的節(jié)選也很多,如《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在學習這些課文之前,教師都要讓學生深知魯迅先生作為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作家,為了喚醒億萬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救國情懷,棄醫(yī)從文,與反動派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此外,在教授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等課文時,也可以適當拓展內(nèi)容,巧妙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相應的課文幫助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描寫正面人物的文章不用說,描寫反面人物的文章也可以用來開展德育,如《孔乙己》。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個反面人物,是病態(tài)社會的縮影,窮酸、虛榮、可憐??滓壹壕拖褚幻骁R子,映射出人性的許多弱點。教師通過講解和正確引導,讓學生從孔乙己身上汲取一些做人的道理,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應該樹立一個什么樣的人生觀。
三、開展國際主義精神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教育
在《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中,學生從作者對白求恩生平事跡的細節(jié)描述及對他的革命精神的論述中,感受到了白求恩同志高尚的道德情操。毛澤東對白求恩同志為中國解放事業(yè)作出的巨大貢獻的高度肯定,以及對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主義精神的熱情贊揚,更是加深了學生對白求恩這一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的印象。此時,教師要抓住時機,結(jié)合時事開展德育。只有結(jié)合現(xiàn)實,德育才有血有肉,才能為青少年學生所接受。在提倡學習白求恩國際主義精神的同時,教師可以結(jié)合當前世界各國面對新冠肺炎這場疫情的所作所為以及中國在抗疫方面為人類所作的突出貢獻和樹立的良好榜樣,教育學生不僅要具備無私奉獻的精神涵養(yǎng),還要認識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讓學生從小就有胸懷天下、情寄蒼生的情懷,促其人格素質(zhì)全方位發(fā)展。
四、開展感恩教育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描寫父子感情的文章,故事情節(jié)簡單,只是刻畫了父親為兒子買橘子過鐵道時在月臺艱難地爬上攀下的背影,實際上作者用細膩的文字闡述了父親對兒子的無私偉大的愛。最后作者眼中充滿晶瑩的淚光,并感嘆道:“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里表現(xiàn)出作者對父親的尊敬,教師可以通過引導、感動、感化學生,讓學生體會感恩父母的美好情愫。又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出了一個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愛、深深的思念、深深的悔意。教師結(jié)合學生自身與母親關系的講解,使學生想起自己的母親,去理解母親的愛,去懂得感恩。類似的課文還有胡適的《我的母親》、歌頌母愛的散文詩《荷葉·母親》等。不論何時教授這樣的課文,教師都要不失時機地順勢引導,可以通過詳細的講解、集體的討論等讓學生明白父母之愛的無私偉大和彌足珍貴。教師同時提出希望,學生能體會到父母的無私關愛,進而嘗試著理解父母和感恩父母,多聽聽父母的意見,順著他們的建議做事。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來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品質(zhì)。教師可以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自身實際,結(jié)合當前形勢,多元化開展德育,多渠道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當將德育作為一項常規(guī)的教學任務進行常態(tài)化實施,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最大化地延伸德育范圍,促使學生接收到更多的正能量,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端正自身的價值取向,為未來的長足進步和良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