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這是一件精美的瓷器,價值不菲,像玉一樣觸手溫潤,似乎還泛著淡淡的光,放在那里,享受著艷羨的目光??墒牵粋€不小心,它掉到了地上,碎成幾塊,拼湊在一起的瓷片,仍是原來的成分、原來的燒制工藝,可是卻一錢不值了。
成為碎片是一件瓷器的宿命,可若是在潮州人的手中,卻能逆天改命,讓碎瓷片依舊可以煥發(fā)光芒,吸引來欣賞的目光。
前些日子去潮州,我意外地被潮州的嵌瓷藝術(shù)深深觸動,和一位當?shù)厝肆奶鞎r,她提到嵌瓷最開始起源于意外——潮州嵌瓷俗稱“扣饒”或“聚饒”,是廣東潮汕地區(qū)的三大漢族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shù)之一,并于2011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嵌瓷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但發(fā)展并成熟于清代的中后期。嵌瓷藝人將瓷碗進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鑲嵌、粘接、堆砌成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各種造型,寓意吉祥如意、長壽富貴等,主要用來裝飾祠堂廟宇、亭臺樓閣和富貴人家的屋脊、垂帶、屋檐、門額、照壁等。
之所以用瓷器來做建筑裝飾,主要是因為潮汕地區(qū)氣候炎熱,陽光暴烈,卻又潮濕多雨,瓷器與木頭相比,顯然更適于這種風(fēng)吹日曬雨淋的天氣了,因此才慢慢發(fā)展成今天這種獨特的建筑裝飾藝術(shù)。
可以推測,嵌瓷最初的產(chǎn)生,說是意外倒也很合情合理,不小心打破了瓷器,碎片舍不得丟棄,便想著如何令它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細思這背后,更是傳達出了潮州人對于物的愛惜以及對于美的追求,這二者缺一不可。
潮州人對于“精細”的追求,本身就蘊含了極高深的審美,因此,他們不會滿足于可以用,而是另辟蹊徑,將碎瓷片拼湊成圖案,漸漸地發(fā)展成一門獨特的裝飾藝術(shù)。這令我想起了北方的百衲被,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原本百衲被也是用碎布片拼成的。舊時生產(chǎn)力低下,布匹都是靠女人的雙手,一經(jīng)一緯地織出來的,極其來之不易,必得物盡其用才好。因此,做衣服的邊角料、碎布頭自然也舍不得丟棄,攢得多了,便有巧手婦人用盡心思,將之拼接起來,做成被面,漂亮得不亞于一件藝術(shù)品了。
就像嵌瓷走向建筑裝飾藝術(shù)一樣,百衲被也逐漸走向藝術(shù)化道路,原本是廢物利用,后來就轉(zhuǎn)變成拼布工藝,在歐美和日本也很流行,并做成提包、掛毯、靠墊、玩偶等各種物品。
無論是嵌瓷還是百衲被,都反映著曾經(jīng)的物質(zhì)匱乏時代,人們對于物的珍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睙o論何時,節(jié)儉總是美德,這應(yīng)該成為公認的評價標準。人類終究還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是在與別的物種一起分享這個星球的資源,而且已經(jīng)擠占了太多別的物種的食物和生存空間,是需要對自然存些敬畏謙卑之心了。尤其是疫情之下,更是自然給我們敲響的警鐘:到了該放慢腳步,審視內(nèi)心,回歸本初的時候了。
(張秋偉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