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鐵投資有限公司
加快培育發(fā)展現代化都市圈,是當前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的重點任務之一,市域(郊)鐵路是實現都市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近日,國家層面發(fā)文明確提出要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fā)展[1]。上海作為國內經濟發(fā)展水平最高、市域(郊)鐵路建成運營最早、都市圈發(fā)展最為成熟的地區(qū)之一,在新形勢下如何尊重都市圈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要求、緊密結合上海發(fā)展實際,科學推進市域(郊)鐵路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求構建上海大都市圈[2]。上海大都市圈要求發(fā)揮上海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是依托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多級多類發(fā)展軸線,推動近滬地區(qū)(90分鐘通勤范圍)及周邊同城化都市圈的協同發(fā)展[3](見圖1)。上海大都市圈包含上海、無錫、常州、蘇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舟山9個城市,2019年常住人口為7 125萬人,面積約5.6萬km2,GDP約10萬億元。
圖1 上海都市圈范圍示意圖[3]
都市圈的核心特征是通勤。國際上通常采用通勤率來界定都市圈范圍,一般采用本地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占本地人口總量的比例,如日本東京采用5%,美國、歐洲等采用15%~40%不等[4]?;诂F狀通勤特征的分析,上海都市圈平均通勤出行距離約11.0 km、90%的通勤距離在18 km以內,出行距離最長的10%人群約59.5萬人、平均通勤距離為26.6 km[5-6]。通勤距離最長的10%人群主要分布于與中心城區(qū)聯系緊密的外圍相鄰區(qū)域,包括浦東新區(qū)、松江區(qū)和嘉定區(qū),以及金山區(qū)、奉賢區(qū)、寶山區(qū)等。
其中,上海市周邊城鎮(zhèn)與上海市開始形成一定規(guī)??绯峭ㄇ诼撓?,每天跨城通勤實際人數約7.2萬人左右,主要跨城通勤聯系分布在蘇州市、南通市、嘉興市等[7]。昆山市、太倉市和蘇州城區(qū)分別占流入上海市域通勤客流總量的74.8%、12.7%和4.5%,昆山市、太倉市和平湖市分別占上海市域流出通勤客流總量的60.7%、16.2%和9.3%(見圖2)。居住在花橋、昆山城區(qū),工作在上海中心城區(qū)的平均直線通勤距離分別達到31.1 km、44.9 km。
圖2 上海市域流入通勤空間分布圖[7]
綜合來看,當前上海都市圈通勤人群主要分布在上海周邊城鎮(zhèn)組團和外圍新城,上海周邊城市到上海市區(qū)的通勤聯系正在逐步加強,開始呈現同城化特征,但通勤率僅 1% 左右,跨市通勤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上海都市圈真正意義上的通勤范圍主要集中在50 km半徑以內,即基本在上海市域范圍。
市域(郊)鐵路是連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qū)和周邊城鎮(zhèn)組團,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運量、公交化運輸服務的軌道交通系統[1]。目前,上海已建成運營市域(郊)鐵路1條,即金山鐵路,里程56.4 km。根據2020年4月批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規(guī)劃》,獲批新建市域(郊)鐵路5條,分別為機場聯絡線(含南站支線)、嘉閔線(含北延申)和南匯支線、崇明線和17號線西延伸。此外,城市軌道交通11號線、16號線、17號線等服務半徑均達到50 km左右,也承擔了部分市域(郊)鐵路功能。
1、已運營項目情況
金山鐵路為國家首批市域(郊)鐵路試點項目。2009年12月,上海金山鐵路由原鐵道部和上海市共同出資進行擴能改造,改造后的鐵路線路自上海南站起,止于新建的金山衛(wèi)站,全長56.4 km。其中,上海南站到新橋站增建三、四線,長約15.4 km,新橋站至金山衛(wèi)站為復線改造、長約41 km。改建后的金山鐵路支線正式定名為金山鐵路,于2012年9月28日開通運營,全線為雙線電氣化I級鐵路,最高設計時速160 km,部分區(qū)段設計時速100 km,設上海南、莘莊和金山衛(wèi)等9個車站,平均站間距為7.05 km[8]。
截至2018年底,上海金山鐵路累計發(fā)送旅客約4 354.2萬人次,年客運量由2012年的487萬人次增長至1 096萬人次,日均客流由1.3萬人/ d增長至3萬人/d(見圖3)。
圖3 上海金山鐵路2012—2018年客運量情況[8]
2、近期在建項目情況
獲批新建5條市域(郊)鐵路中,機場聯絡線、嘉閔線和南匯支線研究采用鐵路制式,崇明線和17號線西延伸研究采用城市軌道制式。目前,機場聯絡線已開工建設,其余項目正在推進前期工作。其中,機場聯絡線全長68.6 km,自虹橋樞紐與上海東站,設站9座、平均站間距7.6 km,研究采用8輛編組CRH6F型動車組,最高運行時速160 km。嘉閔線全長41.6 km,自嘉定北站至莘莊北站,設站15座、平均站間距2.8 km,也研究采用8輛編組CRH6F型動車組,最高運行時速160 km。崇明線全長44.6 km,自金吉路站至裕安路站,設站8座、平均站間距5.6 km,研究采用10輛編組直線電機車型,最高運行時速100 km(見圖4)。
圖4 上海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guī)劃(2018—2023年)示意圖
3、具有市域(郊)鐵路特征的城市軌道交通
至2019 年底,上海全市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含磁浮線)共17 條,運營線路長度704.9 km[9]。其中,城市軌道交通5號線、11號線、16號線、17號線均突破城市半徑30 km圈層,16號線、17號線已經達到或超過50 km,具有顯著的市域(郊)鐵路功能和服務特征(見圖5、表1)。
圖5 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分圈層布局示意圖
表1 上海部分具有市域(郊)鐵路特征的城市軌道主要指標(2019年)[9]
上海都市圈在國內發(fā)展較為成熟,金山鐵路也是國內最為成功的市域(郊)鐵路之一,上海在推進市域(郊)鐵路建設運營、探索路地合作模式等方面走在國內前列。但總體來看,上海市域(郊)鐵路發(fā)展還存在層級不完善、分工不明確、綜合開發(fā)不足、體制機制不順暢等主要問題。
1、層級不完善
都市圈的軌道交通應以市域(郊)鐵路服務為主[10]。上?,F狀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中,名義上的市域(郊)鐵路僅金山鐵路1條、56.4 km,如果把承擔市域(郊)鐵路功能并滿足服務水平要求的16號線、17號線、磁浮線等統計在內,里程也僅179.1 km、占軌道交通總里程比例僅為23.5%,遠低于東京、巴黎、倫敦等國際都市圈的80~90%。
2、分工不明確
我國的軌道交通按照服務功能、技術標準等,分為四大類[10](見表2)。其中,都市圈的軌道交通以市域(郊)鐵路為主,干線鐵路、城市軌道為補充。截至2019年底,上海依托京滬高鐵、滬寧城際等形成約466 km鐵路網,依托金山鐵路形成56.4 km市域(郊)鐵路,依托17條城市軌道(含磁浮線、浦江線)形成704.9 km的城市軌道交通網[11]。
表2 多層次軌道交通分類主要指標[10]
當前,上海市域(郊)鐵路與多層次軌道交通存在功能分工不明確、綜合銜接不足等問題。如上海軌道11號線最遠已輻射距離市中心約40 km范圍(見圖5),承擔了明顯的市域(郊)鐵路服務功能,但由于設計速度不高、站間距小,難以滿足市域(郊)鐵路的都市圈1小時服務水平要求,11號線末端花橋站到市中心人民廣場站車內時間達75 km,加上接駁、中轉換乘等環(huán)節(jié)甚至要2 h[10],難以滿足人民群眾便捷出行需要。同時,部分鐵路車站位于城區(qū)外圍,未深入中心城區(qū),導致短途出行容易出現到站時間大于在途時間的倒掛現象。上海市域范圍鐵路輔站功能也尚未充分發(fā)揮,如滬寧城際鐵路建成投入運營多年的安亭北站、南翔北站,每日經停列車車次少,對區(qū)域服務功能欠缺[11]。都市圈范圍的花橋站在2020年甚至直接關停。
3、綜合開發(fā)不足
利用既有鐵路資源的市域(郊)鐵路,由于既有鐵路對城市沿線區(qū)域存在一定阻隔和分離,過去對站城融合開發(fā)重視不足,既有鐵路中間站位置一般較為偏僻,難以充分發(fā)揮站點周邊土地價值,沿線地區(qū)人口稀少,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不足,制約市域(郊)鐵路的服務水平及客流吸引力。目前,國家層面已明確市域(郊)鐵路車站周邊土地開發(fā)的政策導向,但上海市配套政策尚未跟進,土地開發(fā)范圍、規(guī)劃修編、用地指標等尚不明確。如機場聯絡線土地綜合開發(fā)項目,無償劃撥方式及協議出讓方式均存在阻礙,招拍掛方式無明顯優(yōu)勢且成本較高,綜合開發(fā)的實施難度較大。
4、體制機制不順暢
上海市域(郊)鐵路金山鐵路采用委托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公司運營管理的方式,逐漸顯現出路地合作不協調等問題,如在鐵路運營、調度、清算統一管理的模式下,委托運營成本和直接生產費用等存在一定的核算問題。新建市域(郊)鐵路項目機場聯絡線以社會效益為主,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項目建設階段40%的自籌資金需還本付息,運營階段包括人工、電力、維保等成本支出,僅靠線路本身的票務收入難以平衡收支。
2020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函〔2020〕116號”轉發(fā)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單位《關于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fā)展的意見》,明確指出,發(fā)展市域(郊)鐵路,對優(yōu)化城市功能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協調發(fā)展、擴大有效投資等具有一舉多得之效。要求積極有序推進市域(郊)鐵路建設,優(yōu)先利用既有鐵路,有序推進新建線路,重點支持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qū)、長三角、成渝地區(qū)、長江中游地區(qū)等財力、客流需求等符合要求的地區(qū)規(guī)劃建設都市圈市域(郊)鐵路[1]。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長江三角洲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20年4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印發(fā)《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fā)展規(guī)劃》,均明確提出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到2025年,中心城市間享受1~1.5小時客運服務,上海大都市圈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建設都市圈通勤交通網,圍繞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等都市圈,以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等為骨干,打造都市圈1 小時通勤圈。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7—2035年)》提出,按照“一張網、多模式、廣覆蓋、高集約”的規(guī)劃理念,構建由城際線、市區(qū)線、局域線等組成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實現上海市域軌道交通網絡內1 小時可達。市域形成以“射線+ 聯絡線”為主體的公共交通走廊,通過射線加強新城與主城區(qū)、重要交通樞紐之間長距離、大中運量的聯系,新城與主城區(qū)之間軌道交通出行時間控制在30~40 min;通過聯絡線加強新城與新城以及新市鎮(zhèn)之間的聯系[3](見圖6)。
圖6 上海都市圈多模式公共交通網絡[3]
歐、美、日等國家的都市圈基本都建立了較為發(fā)達的市域(郊)鐵路網絡,通過利用鐵路資源開行市郊列車,新建市域(郊)鐵路等,整合利用多層次軌道交通資源,提供便捷、高效的一體化交通服務。
國際上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qū)主要以地鐵系統為主,其交通服務半徑為5~15 km。都市圈主要以市域(郊)鐵路為主,服務半徑為15~50 km[12]。同時,市郊鐵路規(guī)模龐大,遠高于地鐵規(guī)模,比如東京都市圈市域(郊)鐵路(JR、私鐵)超過2 000 km、日均客運量約3 000萬人次,巴黎都市圈市域(郊)鐵路(RER、Transilien)達到1 867 km、日均客運量約350萬人次[13]。
樞紐體系是支撐市域(郊)鐵路出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東京、巴黎等都非常注重多層次軌道交通之間的樞紐銜接。比如,東京山手線29個軌道車站有27個為換乘站,其中還有東京站、品川站、新宿站等多個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構建具有綜合銜接、立體換乘等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能夠實現多層次軌道交通有機銜接,提高效率[12]。
國際上市域(郊)鐵路通常采取靈活多樣的運營組織模式,以滿足旅客出行需求、提升出行效率為目標。比如,東京區(qū)部地鐵與市域(郊)鐵路私鐵大部分采取跨線直通模式,東京區(qū)部13條地鐵中有10條地鐵線路實現與市郊鐵路的跨線過軌運營,其中地鐵淺草線與多達4條城郊鐵路實現了直通。此外,采取越行、快慢組合、大小交路等在國際市域(郊)鐵路運營中也運用較多。
20世紀50年代后,東京地鐵與市郊鐵路私鐵在同時期建設,為地鐵與市郊鐵路車輛制式的銜接提供了基礎,其中東京新建地鐵從車輛制式上基本都考慮與市郊鐵路的相互直通。同時,日本國鐵JR為與地鐵直通也專門設計了E231系800番臺列車。巴黎RER則在建設時充分考慮了與地鐵線路的對接,以雙流制列車實現有條件地跨入地鐵線路。同時,東京、巴黎等城市在票制方面也考慮了票制互通,如巴黎公共交通均可使用一卡通、實現收費統一[12]。
上海是我國最早提出并建設市域(郊)鐵路的城市之一,有基礎、有優(yōu)勢、也有責任在推進我國市域(郊)鐵路發(fā)展方面繼續(xù)探索、率先突破。面向未來,上海市域(郊)鐵路發(fā)展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要求、緊密結合上海發(fā)展實際,重點是明確功能定位、完善服務層級、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落實開發(fā)政策、改革體制機制等,繼續(xù)引領全國市域(郊)鐵路發(fā)展。
上海大都市圈范圍以90分鐘通勤圈覆蓋上海市中心周邊約160 km的空間尺度,這遠大于國內外目前對都市圈界定的空間范圍(1小時通勤圈、空間尺度約50 km左右)。因此,上海的市域(郊)鐵路發(fā)展,關鍵要明確功能定位,確定大都市圈各層次軌道交通的功能分工和網絡銜接,加快編制形成穩(wěn)定的多層次軌道交通規(guī)劃。其中,市域(郊)鐵路重點滿足1小時通勤圈快速通達出行需求,突出對都市圈主要功能區(qū)的支撐和引導,滿足都市圈“1小時”門到門出行需要,根據交通需求特征分析和都市圈發(fā)展規(guī)律,建議上海市域(郊)鐵路服務空間尺度還是以上海市域及近滬地區(qū)、50~70 km左右半徑范圍為主。上海大都市圈外圍的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寧波等150 km左右區(qū)域,建議以干線鐵路、城際鐵路服務為主。
盡快彌補市域(郊)鐵路服務層級,建議按照市域(郊)鐵路的技術標準[1],結合交通需求分析預測,加快推動上海都市圈50~70 km左右范圍市域(郊)鐵路建設。加快機場聯絡線(含南站支線)、嘉閔線(含北延伸線)等國家批復項目建設,補齊市域(郊)鐵路發(fā)展短板。積極利用既有鐵路資源,研究啟動南何支線等既有鐵路改造工程。同時,要推進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資源整合,干線鐵路、城際鐵路要適當兼顧都市圈出行功能,鐵路車站布局應兼顧都市圈客流需求。新建市域(郊)鐵路要加強與其他軌道交通的高效銜接、多點換乘,有條件的可推進跨線過軌運營。
市域(郊)鐵路運營服務水平應與都市圈出行需求相適應。提升服務水平關鍵是要提高市域(郊)鐵路“門到門”全程的運行效率。按照出行即服務(MaaS)的理念要求,一方面要重點做好市域(郊)鐵路車站的地面公交、步行及自行車等綜合銜接配套設施,做好“最后一公里”接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市域(郊)鐵路與其他交通方式以及多層次軌道交通之間時間接續(xù)、安檢互信、應急聯動、票制互通,提升一體化出行體驗。
市域(郊)鐵路的公共交通屬性決定通過票款收入難以實現其可持續(xù)運營,因此推進綜合開發(fā)對支撐市域(郊)鐵路發(fā)展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市域(郊)鐵路與城鎮(zhèn)融合發(fā)展的互動機制,形成市域(郊)鐵路與都市圈以及城市在規(guī)劃、建設等不同階段的互動機制,推進市域(郊)鐵路線路及車站與城鎮(zhèn)空間的融合,以及市域(郊)鐵路建設時機與城鎮(zhèn)開發(fā)進程的契合。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落實市域(郊)鐵路綜合開發(fā)的相關政策和審批流程,研究適合市域(郊)鐵路綜合開發(fā)的土地出讓方式,落實綜合開發(fā)用地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引導場站及周邊用地一體化開發(fā)。
建立適合市域(郊)鐵路特點的市場化投資、建設、運營體制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市域(郊)鐵路建設運營,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以新建市域(郊)鐵路機場聯絡線為例,基于經濟效益分析,建議要深入研究并創(chuàng)新投融資體制、探索引入市場化力量,堅持市場化運作,產權分離,給與運營公司獨立的經營權;結合車站周邊綜合開發(fā),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研究對社會投資的支持政策,細化相關政府購買服務及財稅扶持政策等。
市域(郊)鐵路對都市圈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市域(郊)鐵路為研究對象,系統總結了上海都市圈的交通需求、市域(郊)鐵路發(fā)展現狀和主要問題,基于都市圈發(fā)展趨勢判斷國家、區(qū)域和城市新要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從明確功能定位、優(yōu)化服務層級、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落實開發(fā)政策、完善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上海市域(郊)鐵路發(fā)展的對策建議。未來應該對上海大都市圈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以及跨地區(qū)、跨部門的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