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許祥祥
摘 要:為了保持反應器中厭氧氨氧化污泥的污泥量,增強反應器的抗沖擊能力,使用PVA-SA,PVA-SB,PVA分別為包埋材料,對穩(wěn)定運行反應器中的厭氧氨氧化污泥進行包埋,制成小球。實驗結果表明,3種小球的厭氧氨氧化活性均比較高,去除的氨氮和亞硝態(tài)氮以及生成的硝態(tài)氮的量符合標準化學計量比。3種包埋小球的生物活性表現為PVA-SB小球>PVA-SA小 ?球>PVA小球。3種小球的比表面積表現為PVA-SB小球>PVA-SA小球>PVA小球。電鏡觀察發(fā)現PVA-SB小球和PVA-SA小球與PVA小球相比有更大的孔隙。但是PVA-SB小球黏度大,易粘連,且強度不高,穩(wěn)定性差。綜合考量認為PVA-SA為最佳的厭氧氨氧化污泥包埋固定化載體材料。
關鍵詞:厭氧氨氧化;PVA-SA;包埋固定化;生物脫氮
傳統(tǒng)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主要是微生物懸浮生長的活性污泥處理方法。這種方法雖然具有許多優(yōu)點,在污水處理領域長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反應器中的生物質濃度較低,污泥和水難以分離[1],沖擊負荷不耐受,會發(fā)生污泥膨脹和損失[2-3]。近年來,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一些研究成果已從實驗室階段轉向實際應用階段。包埋法是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中應用廣泛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PVA,PVA-SB以及PVA-SA這3種載體,對厭氧氨氧化污泥進行包埋固定化,通過分析這3種包埋材料的特性,包括厭氧氨氧化活性、機械強度、包埋小球的穩(wěn)定性、比表面積,選擇適合厭氧氨氧化污泥的包埋材料。
1 ? ?實驗材料與方法
1.1 ?原材料
聚乙烯醇(PVA)購買于無錫市亞泰聯合化工有限公司,聚合度為1 750±50,醇解度大于97%。碳酸氫鈉(SB)、海藻酸鈉(SA)、FeCl2、CaCl2、H3BO3等化學試劑購于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純度為分析純。實驗用污泥取自UASB反應器,該反應器在30 ℃、pH為7.5環(huán)境下連續(xù)穩(wěn)定運行80 d,實驗進行時測得污泥顆粒MLSS ? ? ?為1.649 g/L。
1.2 ?實驗方法
聚乙烯醇(PVA)固定化方法:將7.5% PVA放入高壓鍋內,在120 ℃下加熱20 min,混合均勻后冷卻至室溫,形成PVA溶膠。固化液采用3%硼酸和2%氯化鈣,用2 mol/L NaOH溶液調節(jié)pH為6.7,之后將固化液放置在磁力攪拌器上,以適當轉速轉動。采用蠕動泵滴落法,用蠕動泵將溶膠滴入固化液中,溶膠遇到固化液就會立即形成球形包埋載體,形成的包埋載體浸入固化液,置于冰箱(﹣4 ℃)中交聯12 h,以增強其機械強度。
聚乙烯醇-碳酸氫鈉(PVA-SB)固定化方法:先制備出PVA溶膠,并將其冷卻至室溫,將0.25%碳酸氫鈉添加到PVA溶膠中,再加入與碳酸氫鈉等物質的量的鹽酸 ? (6 mol/L),快速攪拌。
聚乙烯醇-海藻酸鈉(PVA-SA)固定化方法:PVA-SA凝膠載體的制備與傳統(tǒng)PVA凝膠載體的制備方式相同。只是包埋材料有所變化,PVA-SA載體材料成分是1.0% SA和7.5% PVA。
2 ? ?實驗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載體包埋小球的厭氧氨氧化活性
2.1.1 ?不同材質包埋小球對氨氮的去除
包埋厭氧氨氧化菌小球對氨氮的去除率如圖1所示,反應進行8 h后取樣,此時對照組氨氮去除率最高,其他3種包埋厭氧氨氧化菌小球的去除率距對照組相差很多。16 h取樣時,對照組依舊去除率最高,此時PVA-SB和PVA-SA的去除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接近對照組去除率;24 h取樣時,PVA-SB和PVA-SA曲線已經超過對照組,PVA-SB去除率最高,PVA小球去除率依舊最低;32 h取樣時,PVA-SB小球去除率已達到95%;40 h取樣時,PVA-SB小球處理的水樣中,氨氮幾乎全部去除,去除率達到99%,PVA-SA去除率達到95%,其他兩種污泥的去除率也都在85%以上;48 h取樣時,4種水樣中的氨氮幾乎全部去除。
2.1.2 ?不同材質包埋小球對亞硝態(tài)氮的去除
包埋厭氧氨氧化菌小球對亞硝酸鹽氮的去除率如圖2所示,反應進行8 h后取樣,對照組去除率最高。16 h取樣時,PVA-SB和PVA-SA曲線已經超過對照組,PVA-SB去除率最高,PVA去除率最低;24 h取樣時,PVA-SB和PVA-SA去除率達到80%,兩者去除率接近;32 h取樣時,PVA-SA超過 PVA-SB,PVA-SA去除率最高,為90%左右;40 h取樣時,PVA-SA處理水樣中亞硝態(tài)氮幾乎全部去除,去除率達到99%;48 h取樣時,PVA-SB和PVA-SA去除率都達到99%,反應結束,而對照組和PVA水樣中還有亞硝態(tài)氮存在,并沒有完全去除。批次實驗表明,在48 h反應時間內,PVA-SB和PVA-SA亞硝態(tài)氮完全去除,而對照組和PVA并沒有反應完全。比較PVA-SB和PVA-SA曲線,前期PVA-SB去除率較高,后期PVA-SA超越PVA-SB。
2.2 ? 不同載體包埋小球的比表面積
由朗繆爾方程式可知,載體對亞甲基藍的最大吸附質量Qmax可由方程式中的斜率倒數表示,因此作出Ce與Ce/Q的擬合曲線,先得出斜率k的值,如圖3所示。
從圖3中可以看出,PVA、PVA-SA、PVA-SB擬合曲線的斜率分別為0.064、0.044、0.041,計算得出其對應的載體對亞甲基藍的最大吸附質量Qmax分別為15.625、22.730、24.390(mg MB/g),由此可見,由于SA、SB的添加使PVA的溶液對亞甲基藍的吸附性能得以提升。由于1 mg亞甲基藍的比表面積為2.45 m2,載體比表面積等于Qmax乘以2.45,計算得出聚乙烯醇(PVA)、聚乙烯醇-海藻酸鈉(PVA-SA)、聚乙烯醇-碳酸氫鈉(PVA-SB)這3種包埋小球的比表面積分別為38.28、55.69、59.76 m2,聚乙烯醇-海藻酸鈉(PVA-SA)和聚乙烯醇-碳酸氫鈉(PVA-SB)的比表面積分別比聚乙烯醇(PVA)增加了45.5%和56.1%,由此可見,海藻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添加會增加聚乙烯醇的比表面積。這種現象是載體的成孔能力不同導致的,海藻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添加使傳統(tǒng)PVA載體中的孔隙增加,使其比表面積增大,也使得載體的微生物容納量提高[4],將更多的微生物包埋起來,與原水充分接觸,處理效果更加顯著。
2.3 ?不同載體包埋小球的穩(wěn)定性
表1為3種小球在酸堿鹽溶液當中的變形情況。經過以上實驗發(fā)現,3種小球都能夠在上述溶液中保持完整性,但是變形情況各異,整體而言,穩(wěn)定性最好的是PVA-SA小球,小球穩(wěn)定性的相對排序為PVA-SA小球>PVA小球>PVA-SB小球。
2.4 ?不同載體包埋小球的機械強度
不同材料包埋小球的振蕩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從 ? ? ?圖4可見,3種包埋小球的機械強度差異較為明顯,最佳的是PVA-SA小球,最差的是PVA小球。96 h之前,PVA破損率都小于PVA-SB,分析原因為PVA-SB小球的孔隙率較高,容易破損。120 h之后,PVA破損率都大于PVA-SB,原因為包埋材料只有單一PVA存在時,包埋小球的黏性強,制備困難,制備成功的小球也容易粘連在一起。隨著振蕩時間的延長,一旦有包埋菌體發(fā)生破裂,將會造成大量的包埋厭氧氨氧化菌小球破裂,因此,后續(xù)破損情況更加嚴重。144 h時,PVA-SA小球破損率為3.11%,PVA-SB小球破損率為4.55%,PVA小球破損率為5.92%,PVA小球機械強度最差。216 h時,PVA-SA小球破損率為5.57%,PVA-SB小球破損率為8.53%,PVA小球破損率為11.35%。因此得出小球機械強度的相對排序為PVA-SA小球>PVA-SB小球>PVA小球。
2.5 ?不同載體包埋小球的載體形態(tài)
PVA、PVA-SA、PVA-SB凝膠載體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如圖5所示,PVA-SA和PVA-SB載體中存在許多狹長的大孔隙,有利于傳質[5]。PVA-SB載體的這種結構源于凝膠中形成的氣泡(碳酸氫鈉和鹽酸的化學反應),形成比PVA-SA更大的孔徑,大孔徑的直徑約為500 μm。PVA-SA和PVA-SB凝膠載體具有較強的微生物容納能力,可以為微生物生長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更強的傳質能力。
3 ? ?結語
(1)測定厭氧氨氧化活性時,對于氨氮的去除率,從整體結果而言,4種污泥的處理效果相差不大,前期PVA-SB去除率較高,后期PVA-SA超越PVA-SB。厭氧氨氧化活性排序為PVA-SB小球>PVA-SA小球>PVA小球。
(2)3種小球比表面積排序為PVA-SB小球>PVA-SA小球>PVA小球。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也證明了這一觀點,PVA-SA和PVA-SB載體內部都存在大孔徑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凝膠載體具有較強的微生物容納能力,可以為微生物生長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更強的傳質能力。
(3)小球穩(wěn)定性的相對排序為PVA-SA小球>PVA小球>PVA-SB小球。對于小球的機械強度,PVA-SA小球破損率為5.57%,PVA-SB小球破損率為8.53%,PVA小球破損率為11.35%。
(4)實驗過程中發(fā)現,PVA-SB凝膠載體黏度大,易粘連,且強度不高。綜合考慮固定操作方法以及固定后小球的穩(wěn)定性與機械強度,認為PVA-SA是最適合包埋厭氧氨氧化化污泥的材料。
[參考文獻]
[1]朱剛利,胡勇有.不同材料包埋固定化厭氧氨氧化混培物[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8,28(9):1861 -1866.
[2]李花子,王建龍,文湘華,等.聚乙烯醇硼酸固定化方法的改進[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2,15(5):26-27.
[3]譚佑銘,王萌,羅啟芳.固定化反硝化菌涂層電極及模擬脫氮裝置的研制[J].衛(wèi)生研究,2004,33(4):407-409.
[4]陳光輝,李軍,鄧海亮,等.厭氧氨氧化污泥包埋固定化及其脫氮效能[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5(4):612-620.
[5]熊振湖,孫翠珍,劉青春.不同載體固定化藻菌共生系統(tǒng)的脫氮除磷效果[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5,28(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