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英
錢鍾書是清華才子、英氣逼人,楊絳出身名門、有才有貌,他們的愛情可謂金風(fēng)逢玉露,羨煞人間無數(shù)。美人敗給歲月,風(fēng)花雪月敗給柴米油鹽,是人生常有的遺憾,就像花瓣離開枝頭,一瓣瓣飄落在歲月深處。圍城里的錢楊二人也繞不過矛盾和沖突,躲不過磕磕絆絆。在出國的輪船上,為一個法文的讀音爭執(zhí),他們各持己見,氣頭上彼此說了許多傷人的話。他輸?shù)貌凰A得無趣。兩人約定,遇事不妨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看似妥協(xié),實則是體諒和包容,是人間煙火里的相輔相成。有了它,愛情這朵花就不懼怕枯萎。楊絳生孩子住院,錢鍾書去看她?!拔易鰤氖铝恕!彼嘀?,像闖禍的孩子一樣低著頭。問及,不是墨水染了房東的桌布,就是弄壞了臺燈,楊絳安慰他:“你放心,有我呢?!卞X鍾書被冠以“文化昆侖”,學(xué)貫中西,但他生活上卻笨手笨腳,癡憨十足。楊絳不怪怨,不氣惱,回到公寓,該洗的洗,該修的修,一一處理好。楊絳由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家閨秀,煉成粗活累活樣樣在行的家庭主婦。
用過的毛巾,錢鍾書和女兒總是隨手一搭,楊絳見了,就把手巾疊得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你隨意你的,我規(guī)矩我的,沒有細碎的嘮叨,自然沒有刺耳的音符驚擾生活的和諧。錢鍾書狷介耿直,言辭犀利,總是得罪人;楊絳沉穩(wěn)周到,潤澤了人際關(guān)系,給他事業(yè)上最有力的支持。在錢鍾書眼中,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們彼此認定了對方,一生無悔。
人生要有光,只有太陽的光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光。文字不能當(dāng)飯吃,卻能夠喂養(yǎng)靈魂,滋養(yǎng)生活這朵花,使它不懼怕枯萎。錢鍾書一家三口都是學(xué)者,有共同的愛好,喜歡讀書、寫作,這既有助于治學(xué),又豐富生活。他們的文字寫給自己,寫給家人,寫給世界,生活因文字充滿情趣。
錢鍾書嗜書如命,走到哪都找書讀。到岳父家度假,無書可讀,字典成為他消遣的獵物。為了方便研究、查閱資料,夫妻二人寧可在圖書館旁逼仄的辦公室蝸居,也不肯搬進單位提供的大房子居住。無論誰出差,在家的人都詳細記錄生活的瑣碎雜陳,記錄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楊絳稱這些日記為“生活之海退潮時留在岸邊的石子”,一家人相聚時拿出石子一起玩味。
身在花叢,必染滿身花香。女兒錢瑗從小就樂于讀書,樂于以書信和父母交流。她患了脊椎癌,住院時已是晚期。脊骨有一節(jié)壞死,只能仰臥在硬板床上,問病的人往來不絕,她仍偷空閱讀。一只手輸液,仰面寫字困難,錢瑗請阿姨持紙助其書寫。后來不能進食,心心念念母親的一日三餐,她忍著疼,手顫抖著,吃力地握住筆,艱難地寫信。筆畫滯澀,不聽話地佝僂成一團,寫幾個字就要歇一歇,費力地呼吸,攢一會兒力氣再寫,信上她囑咐母親做簡易營養(yǎng)飯,照顧好父親和自己。女兒不在了,那些叮嚀還在文字里散發(fā)著暖意,愛永遠都在。
淡泊名利,事業(yè)這朵花就不懼怕枯萎。楊絳選擇做清華大學(xué)的兼職教授,按鐘點掙錢,工資雖少,卻能逃避大大小小的會議,靜下心讀書寫作。錢鍾書多次拒絕升遷,潛心鉆研學(xué)問。有個外國記者讀了《圍城》,想采訪作者,錢鍾書委婉拒絕道:“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去找下這只蛋的雞呢?”電視臺拍攝《中國當(dāng)代文化名人錄》,錢鍾書位列其中。工作人員想找他錄節(jié)目,他一口回絕,對方提出會給一大筆酬勞,錢鍾書笑道:“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這東西嗎?”
內(nèi)心種滿鮮花,生命里自然不會長滿雜草。錢鍾書和楊絳不為名利所累,活得有個性,活得坦蕩,活得情味盎然。淡定從容,是生命最美的樣子,成就最曼妙的風(fēng)景,它會在時光的枝頭孕育出喜悅的花蕾,暗香浮動,而這朵花并不懼怕枯萎。
(責(zé)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