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迪
有一段時期,沈從文被下放至湖北一處窮鄉(xiāng)僻壤勞動改造,他的表侄黃永玉致信問候,沈先生在回信中絕口不提自身遭遇,反而夸贊道:“這兒的荷花真好!”縱然身陷泥淖,依舊聞得見荷花的清香,捕捉到世間的美好,足見沈先生低入泥土的生活,并未掩去其內(nèi)心高入云端的詩意。
其實,一個人無論生活面臨怎樣的困境,人生遭受怎樣的磨難,只要心田盛開絢麗的花朵,你的靈魂之舞便會如花之綽約,洋溢著詩的韻律、花之芬芳。細細想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zhì)的,不是環(huán)境,而是心境。
身處困境之中的辛棄疾吟詠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彼难矍爸拔幢卣娴娜绱藡趁模皇羌谲幒狼闈M腔,血脈僨張,于是能夠在困境之中活出一派詩意與豪放。眼前之景,說到底不過是心靈的外化與映射。
常懷體察生活的細微之心,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你就能立足泥土而“超以象外”。所以,身陷困境的沈從文在勞作之余,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單憑自己的記憶,撰寫出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初稿。沈從文的學生汪曾祺,其生活態(tài)度亦酷似乃師,在下放勞動的日子里,對土豆作了饒有趣味的分類與研究,制作出了一本《土豆圖鑒》。尋找精神的寄托,挖掘生活的詩意,稀釋人生的苦楚,這是師生二人的共同之處,也是他們的聰敏之處。試想,如果二位在逆境之中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哀嘆生活的不公,非但無法獲得各種研究成果,能身心健康地撐過這段時間恐怕都不那么容易。
當然,能在“泥土”般的生活中挖掘出“云端”般的詩意絕非易事。因為“泥土”容易掩埋脆弱的靈魂,令人迷失。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她?!奔热贿@屬于“英雄者的壯舉”,難怪很多庸常的靈魂要向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屈服低頭了。
更為可悲的是,很多人有著“云端”一般的物質(zhì)生活,靈魂卻墜入“泥土”之中?,F(xiàn)代社會,不少人移情于物,為利所困。眼前只有名利,心中不外富貴,這樣的人,縱然錦衣玉食登堂入室,亦難掙脫物的枷鎖活出一份灑脫。再看沈從文,恢復名譽后重又回到“云端”一般的生活之中。他享有各種聲譽與待遇,但他依然從事著低到泥土里的古代服飾研究工作,繼續(xù)著他當年在“泥土”里的未竟事業(yè)。
在逆境中,能嗅到一片荷花香,看到青山多嫵媚;在順境中,能多一分泥土氣,少一分逐利心,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寵辱不驚,這樣的人堪稱君子!這樣的人,才能欣賞到泥土中綻放的詩意的花。說到底,君子之所處者,其心也!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王淦生老師點評
本文為一篇優(yōu)秀的考試作文,文章的亮點不在于主題和觀點的提出,而在于文章的寫法,作者以充實典型的論據(jù),加上周密的論證過程,來揭示自己提出的觀點和主題,事例的選用和鋪陳,文字精煉,議論精到,沒有多余的語言和贅述,由此能看出作者扎實的寫作功底。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