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郭志文
湖北大學商學院
引言:“道德”與“倫理”兩個概念因意思相近,在日常生活中和基本教學中常常被替換使用。但在英語中,“moral”主要指個人品行、性格或價值觀,一般很難受他人和外界的影響而隨意改變;“ethical”指個體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的行為規(guī)范或準則,這更多的是一種群體的意志,是隨著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不同的國家、職業(yè)、部門、企業(yè)等有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
道德敏感性一詞最早是在1982年由REST提出的,在他的道德行為四成分模型中作為道德心理發(fā)展的首要成分突顯出來,REST等學者認為道德行為是在一系列道德心理成分作用之下發(fā)生的,包括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道德動機和道德品性。Rest把道德敏感性定義為“覺察到某人可能要做或正在做的某事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他人的幸?!?。
基于上述前人研究文獻的概況,本文分別從倫理敏感性的內(nèi)涵、倫理敏感性的測量、倫理敏感性的影響因素和影響倫理敏感性的因素這幾方面對主題進行分類,按照學科維度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旨在理清前人的研究思路,歸納可行的研究方法,梳理有價值的研究結論,為后續(xù)的研究者尋找倫理敏感性的研究空白和研究爭議點提供思路,也有助于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提出管理領域中倫理敏感性的新研究課題。
一部分學者將倫理敏感性定義為一種能力。倫理敏感性可看作是一種可通過經(jīng)歷道德問題而獲得和提升的能力,包含道德想象能力和識別倫理問題的能力,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能力的運用(Clarkeburn,2002)。倫理敏感性是道德敏感性在某一特定社會活動背景下的具體表現(xiàn),是“個體在某一職業(yè)領域中識別情境的倫理本質的能力”(鄭信軍,2008)。
另一部分研究認為倫理敏感性也是一種心理學要素。倫理敏感性是一種個體作用于信息環(huán)境并予以倫理的形式和意義的心里模板。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個方面來理解倫理敏感性,內(nèi)容上是指個體對不同領域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問題的認知,結構上是指個體將這些道德觀念和道德形式緊密聯(lián)動的方式(鄭信軍,2008)。倫理敏感性作為一種心里成分,反映的是個體倫理認知和倫理情感的交互作用(吳瓊瓊,2013)。
少部分學者將倫理敏感性作為衡量重要程度的詞,表示特定情境中賦予倫理問題的相對重要度(Dennis、Wittmer,2004)。
總體來看,對倫理敏感性的界定有三種方式:一、倫理敏感性是在特定情境或某職業(yè)領域中識別潛在倫理問題的能力;二、倫理敏感性是個體的兩種心理成分(倫理情感和倫理認知)相互作用、判斷情境中的問題是否具有倫理性質的過程;三、倫理敏感性是對特定情境中倫理問題賦予重要程度的表示。
Sirin等(2003)設計了三份紙筆問卷:人口統(tǒng)計問卷、多元文化體驗問卷和QDI(Quick Discrimination Index)。Chambers(2011)開發(fā)了有效簡短的自我評分工具——道德技能量表(MSI)來衡量REST的道德行為四要素模型中四種行為能力大小。Paz等(2012)將155條護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大致分為35項,構成測量護士對行為準則的倫理敏感性的問卷。Huang等(2016)向360名護士分發(fā)中國倫理敏感性問卷-修訂版(MSQ-R-CV),該問卷由九個項目組成,結合6點李克特量表,總分越高者倫理敏感性水平越高。
對話訪談法。閻俊、陳麗瑞(2009)對營銷經(jīng)理進行了面對面深入訪談以確定研究所采用的道德情景和驗證情景設計的效度。Huang等(2016)對所有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化訪談,訪談主題為:對“倫理敏感性”概念的理解、識別倫理問題或倫理范疇的能力以及阻礙/促進識別倫理問題的因素。
計算機交互式訪談。Sirin等(2003)對種族和性別不容忍的倫理敏感性測試中,增加了對錄像的簡介和半結構化錄像訪談,要求被試者觀看每個錄像中的場景并回答問題來評估校本專業(yè)人員識別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如護理、教學等)中相關倫理問題的能力。
Hébert等(1992)要求醫(yī)學生對四個情節(jié)作出反應并寫下與之有關的倫理問題,按照自主、慈善和正義原則對學生的答案分類。Sennetti(2009)設計對照實驗,請120位同質的大一新生回答多維度道德量表(MES)、定義問題測試(DIT)和一份對照試卷。閻俊、陳麗瑞(2009)以送禮和產(chǎn)品缺陷作為道德情景,要求被試對陳述句“上述情景涉及道德行為”的認同程度進行打分。
非結構性情景故事測量是不將情景故事中的倫理成分顯現(xiàn)出來也不給被試者任何暗示,只根據(jù)被試者對情景的反應進行分析。Clarkeburn(2002)認為衡量倫理敏感性首先是要構建非結構化問題,即通過提供包含倫理問題的場景,但場景中的倫理成分并不是直接的和顯而易見的,并且被試可在不考慮倫理因素得到問題解決方案,來考察人們對倫理問題的自發(fā)認知程度。Simga-Mugan等(2005)設計了委托人、代理人和社會這三類16個小故事,所有的小情景都存在以犧牲一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代價使另一個利益相關者受益這樣潛在的倫理問題,分別測量他們對委托人、代理人和社會的倫理敏感性水平。
倫理敏感性作為一種倫理心理過程,使用生理觀測儀器如眼動儀能夠有效地獲知被試者情緒狀態(tài)下的認知加工過程的眼動數(shù)據(jù),實現(xiàn)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精細分析。
施霄霞、鄭信軍(2012)的眼動追蹤實驗結果表明兒童在加工不同的道德情景圖片時的三項眼動指標(注視時長、注視點個數(shù)和平均瞳孔直徑)有顯著的差異。吳瓊瓊(2013)分析了眼動分析技術在倫理敏感性測量中的可行性,眼動分析指標反應的是個體內(nèi)隱的倫理感悟和傾向[3],選擇時間反映了個體倫理識別和倫理決策的難度大小,綜合無結構故事情景法和眼動分析法得到的倫理敏感性測量結果才更加全面可靠。
鄭信軍(2009)采用專用心理測試軟件程序作為測試工具,所采用的目標詞是結合中國社會公德選取的道德行為詞(公正平等、團結友善等10個詞)和不道德行為詞(隨地吐痰、欺騙說謊等10個詞);屬性詞包括積極屬性詞(高興的、希望的等10個形容詞)和消極屬性詞(有失望的、可怕的等10個形容詞)。要求被試對這些詞進行辨識和兼容測驗,根據(jù)被試者的平均反應時間來計算衡量內(nèi)隱傾向性道德敏感水平。
在商業(yè)領域提出在管理決策方面,將倫理敏感性沿以下幾維度概念化:個人層面,包括個人聲譽、職業(yè)發(fā)展和個人工作保障;組織層面,包括組織收入、雇員工作、組織形象和聲譽;法律層面,包括遵守法律、遵循條例和法律責任;倫理層面,包括對客戶誠實、社區(qū)傷害和公平(Wittmer,1992;Dennis&Wittmer,2000)。
在教育領域,李園園(2017)設計關于幼兒園教師的倫理敏感性調(diào)查問卷分為八個維度:尊他愛幼后果及意識,團結友善后果及意識,公正忠誠情緒體驗,發(fā)展關注情緒體驗、履職盡責情緒體驗,寬愛有素倫理察覺,權益保障倫理察覺,開放接納倫理察覺。
在醫(yī)學領域,Ohnishi等(2018)對日本和芬蘭精神病病房護士采用修正后的道德敏感性問卷RMSQ測量道德敏感性,一共九個題項,包含三個測量維度:道德負擔感、道德力量和道德責任。丁云,楊敏(2019)對艾滋病醫(yī)護人員的倫理敏感性進行了測量,采用傾向性道德敏感問卷DMSQ量表,包含移情內(nèi)疚、懲罰傾向、移情煩擾、察覺頻率和共感想象五個維度28個題項。
情景背景的不確定性越大,個體的倫理敏感性越?。˙redemeier&Shields,1994;Erwin,2000)。決策情境中個性化信息越多,決策者對倫理問題越敏感,這種個性化信息指的是決策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影響的信息(Wittmer,1992)。
倫理敏感性離不開圖式,個體在分析倫理情景時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圖式,道德圖式復雜、心里模型精細的個體具有較高的倫理敏感性(Narvaez&Bock,2002;鄭信軍、岑國楨,2007)。
對一個道德事件的理解往往會因為個體的身份立場而完全不同。當個體以受害者、施害者和旁觀者這三種不同的角色帶入倫理情境中進行道德判斷時,旁觀者和施害者的道德敏感性比受害者的道德敏感性更加純粹地體現(xiàn)了道德關懷(Gollwitzer、Schmitt、Schalke,et al.2005)。護士與病人的關系會影響對倫理問題的識別和判斷(Huang、Yang、Zhang,et al.2016)。營銷經(jīng)理對針對消費者的不公平行為更加敏感,對針對競爭者的不公平行為較為不敏感(閻俊、陳麗瑞,2009)。
性別。美國與土耳其兩國管理者關于對代理人或員工的倫理問題,兩國女性的倫理敏感性水平總體上高于男性(Simga-Mugan、Bonita、Dilek Onkal和Lerzan Kavut,2005)。女性的工程倫理認知水平普遍高于男性(楊育紅、張雪茹,2018)。
性格。性格傾向為內(nèi)傾型和中間型教師的倫理敏感性顯著高于外傾型教師的倫理敏感性(李園園,2017)。良好的個人特征有助于提升醫(yī)護人員的倫理敏感性水平(Borhani、Abbaszadeh、Mohsenpour,2013)。
價值觀。理想主義者傾向較強的個體具有更高的職業(yè)承諾水平和更低的倫理敏感性水平(Shaub、Finn和Munter,1993)。理想主義者傾向較強的個體更加關注道德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后果,在商業(yè)活動中更加正直和誠實,因此具有更高的倫理敏感性(閻俊、陳麗瑞,2009)。
教育經(jīng)歷。倫理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提高了個體對于種族和性別的不寬容程度倫理敏感性(Sirin、Brabeck、Satiani,2003)。教育水平與倫理敏感性相關,組織間的倫理敏感性存在顯著差異,平均受教育水平高的組織其倫理敏感性水平也越高(Tammy,2005),完成了工程倫理課程的研究生的倫理敏感性明顯高于本科生(楊育紅、張雪茹,2018)。
職稱和工作經(jīng)歷。倫理敏感性水平隨著工齡的增長而降低(?etin &Cimen,2011)。職業(yè)實踐經(jīng)驗越多的護士倫理敏感性越高(Huang,Yang,Zhang,et al.2016)。
道德強度是一種捕捉到情境中與道德責任相關問題的存在,它是道德問題本身的特征,包含了后果嚴重程度、社會共識、影響的概率、即時性、影響集中度等維度。道德強度高的問題比道德強度低的問題更易被察覺和被認定為道德問題(Jones,1991)。
組織倫理氛圍與企業(yè)倫理敏感性呈正相關,當員工在一種倫理氛圍中工作時,他們更易對各種情境下的倫理問題敏感。組織倫理氣氛是倫理領導與企業(yè)倫理敏感性的中間介質,組織中倫理領導的存在與保險代理商的倫理敏感性呈正相關(Na Zhang &Jian Zhang,2016)。等級制的組織氛圍阻礙了中國護士的倫理敏感性的表達,干擾了護士的道德決策過程,工作環(huán)境和護士的倫理敏感性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積極的工作場所環(huán)境是倫理敏感性的重要促進因素(Huang,Yang,Zhang,et al.2016)。
行業(yè)環(huán)境與組織環(huán)境間顯著正相關,個人經(jīng)歷因素與行業(yè)環(huán)境和組織環(huán)境均呈顯著負相關。個人經(jīng)歷與倫理敏感性呈負相關。行業(yè)環(huán)境和組織環(huán)境均與倫理敏感性呈正相關(Denise,2001)。職業(yè)環(huán)境因素即職業(yè)承諾,職業(yè)承諾水平與稅務人員的倫理敏感性呈正相關(Scott、Yetmar、Kenneth、Eastman,2000)。行業(yè)壓力越大如接診人數(shù)越多、診斷決策時間越短、人身安全暴力威脅可能性越大等,會造成醫(yī)生的倫理敏感性越低(?etin &Cimen,2011)。
權力距離指數(shù)(IDV)與倫理敏感性呈正相關,IDV數(shù)值越高的管理者和員工對道德標準更敏感和更易察覺;男性化程度(MAS)數(shù)值越大的組織文化中,成員的倫理敏感性越低(Cheung,2012)。
營銷人員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倫理敏感性(ESS)進行跨文化比較,權力距離(PD)、個人主義和男性氣質對ESS有負效應,不確定性回避指數(shù)(UAI)對ESS具有正效應;權力距離比不確定性回避指標對ESS的影響程度更大。(Gregory、Scott,2001)。
綜上,影響倫理敏感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背景因素、道德圖式、角色卷入、道德強度、個人因素、組織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國家這八大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性別、性格/價值觀、倫理取向、職位職稱、工作教育經(jīng)歷等;組織因素包含組織倫理規(guī)范、組織倫理氛圍、體制氣氛、角色沖突,角色模糊和工作滿意度等;行業(yè)環(huán)境包含職業(yè)承諾、外部控制和行業(yè)壓力等;社會因素包含組織社會化和職業(yè)社會化等;文化/國家因素包含權力距離、男性化程度、不確定性回避指數(shù)、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等。
研究倫理敏感性還需深入探討和深化以下四方面的問題:一、基于倫理敏感性包含情感和認知的雙重心理成分的觀點,我們還需弄清楚情感和認知交互作用的機理,究竟是從移情、直覺等情感角度還是從察覺、識別和解釋等認知角度出發(fā)更能詮釋倫理敏感性的本質?二、倫理敏感性在四成分模型中被定義對情景的領悟和解釋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由個人早期的道德發(fā)展還是由個人后期社會學習和行為習得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能力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受著哪些方面的因素制約?三、角色卷入的觀點是從情感角度分析不同身份立場對道德問題的不同的情緒感受、理解和判斷,但它最終究竟如何影響道德行為的抉擇?這種影響是否還受其他中介因素的作用?
盡管關于倫理敏感性的研究成果頗多,但學者們對其定義、特征、測量維度、影響因素等方面結論還沒達成一致,影響因素概念界定模糊導致不同研究者測評結果存在較大偏差,專業(yè)領域內(nèi)與倫理敏感性有關的權威性理論、職業(yè)準則和關鍵要素剖析探索不夠深入。
倫理敏感性作為一種心理成分,各個領域的學者對其研究與心理學其他理論如親社會行為、利他主義、角色認知、馬基雅維利主義和人生發(fā)展八大階段等聯(lián)系不夠緊密,以至于無法深入探究領域內(nèi)的因素對倫理敏感性的影響機制?;舴蛩固┑挛幕S度對倫理敏感性的影響研究也頗受關注,但在領域內(nèi)如何對各類維度與倫理敏感性水平的關系做出有理有據(jù)的令人信服的公認解釋還有待考察,其他維度長期傾向/短期傾向和自身放縱與約束對倫理敏感性的影響也值得探討。
近年來,雖然研究者們對倫理敏感性的測量方法在不斷改進和發(fā)展,但倫理敏感性本身的性質決定了該變量測量具有一定的難度,問卷調(diào)查法、訪談法、情景法等是研究中出現(xiàn)的幾種方法,其中情景法作為一種最常見的實驗方法,其包含的案例情景的篩選、專家評定、編碼積分等操作也很難保證實驗的客觀性和嚴謹性,因此,探索一種精確可靠且可操作性高的測量方法是得到真實有效的研究成果的重要保障。建議將以下幾種測評方法相結合進行探索:一、用非結構性情景替代結構性情景,嘗試跨情景與跨領域測量,自評式問卷法與模擬情景或真實情景實驗法相結合;二、借助神經(jīng)心理學儀器、計算機技術和VR技術,創(chuàng)建集聽、說、觀、觸于一體的多維情景測量范式,給被試者以最真實直觀的感受。三、借助心理學的內(nèi)隱認知研究范式,如無意識啟動、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等為倫理敏感性的研究提供無限接近其本質作用機理的外顯心理過程,待技術成熟后可作為最簡便可靠的倫理敏感性測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