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藩 劉月
她生于軍閥混戰(zhàn)的貧窮舊中國;求學于日寇侵略、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懷著科學救國的抱負,學成于萬里海外;又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歷盡曲折毅然返回祖國,無私忘我地投身于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她就是中國半導體之母,也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chuàng)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大學女校長——謝希德。
謝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謝玉銘是一名物理學家。盧溝橋事變后,謝希德隨父親南下逃難到了貴陽,此時股關節(jié)結(jié)核病使她臥床不起而輟學。4年后,她離開病榻重新站了起來。
謝希德從小就表現(xiàn)出卓爾不凡的天賦,上學期間成績一直優(yōu)異。戰(zhàn)亂時期情況特殊,她參加了3次大學招生統(tǒng)考,3次都被錄取,但直到第3次才真正成為大學生,入讀廈門大學物理系,從此開啟了她與物理學的不解之緣。
1947年,謝希德大學畢業(yè)赴美留學,先后獲史密斯學院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她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運籌學領域開拓者莫爾斯教授,專注于高壓狀態(tài)氫的阻光性的理論研究。
畢業(yè)后,謝希德參加了美國固體物理學家斯萊特主持的固體和分子理論研究組,從事微波諧振腔中半導體性質(zhì)的理論研究。這段科研經(jīng)歷,為她后來從事半導體物理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謝希德留美5年期間,她的戀人曹天欽在英國留學,同樣獲得博士學位。時值新中國成立不久,學成之后往何處去?這對戀人面臨抉擇?!盎貒鴧⒓由鐣髁x建設”,是闖入他們腦海中的第一個也是最恒久的念頭。
不巧的是,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政府宣布,凡在美國攻讀理工科的中國學生,一律不許返回中國內(nèi)地。謝希德與曹天欽商量著回國策略:謝希德先從美國脫身,到英國成婚,然后兩人一道歸國。在英國生物化學家、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的幫助下,他們的計劃最終成功。1952年8月,他們告別劍橋,踏上歸途。他們一路費盡周折,于當年10月1日抵達上?;疖囌尽?/p>
很快,兩人便落實了工作單位,謝希德原被聘至上海交通大學執(zhí)教,后來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她隨同一批教授調(diào)整至復旦大學執(zhí)教。
此后,謝希德投身教學事業(yè)。在短短幾年間,她先后開設普通物理的光學、力學、理論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等七八門課程。她善于組織課程內(nèi)容,保證最大信息量,由淺入深、條理清晰,學生深得教益。如今許多科技骨干,還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方守賢、丁大釗、王啟明等都是她的學生。
1956年3月,謝希德和丈夫曹天欽迎來了愛子的誕生,全家人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就在當年,為了適應迅速發(fā)展的半導體事業(yè)需要,教育部決定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5所高校相關師生召集到北京大學,開辦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由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教育開創(chuàng)者之一、北大物理系教授黃昆擔任主任,謝希德?lián)胃敝魅巍?/p>
不少人為謝希德?lián)模滤岵坏冒殉錾?個月的孩子留在上海。然而,8月下旬的一個下午,謝希德把一切安排妥當,在兒子的臉上留下一吻,便踏上了新征途。
從1956年到1958年,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5所高校沒有經(jīng)歷任何籌備階段,按時開設了一系列從理論到實驗的課程,如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實驗、半導體材料學、半導體器件、晶體管電路等。謝希德和黃昆主講半導體物理學,并指導學生進行半導體物理研究。
1958年秋天,謝希德與黃昆合編的《半導體物理》問世。這是我國半導體領域最早的一本專著,在國際上也稱得上一部學術水平很高的著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成為我國半導體物理專業(yè)學生和研究人員必讀的標準教材和基本參考書。
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五校聯(lián)合專門化教學比較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出我國第一批半導體專業(yè)畢業(yè)生200多名,為我國半導體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后,全國許多高校仿效成立半導體專業(yè),建立研究所和生產(chǎn)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的車間。
1960年,中國科學院在應用物理所半導體研究室基礎上,成立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我國半導體學科和半導體技術很快獨立自主地發(fā)展起來,在這其中,五校聯(lián)合專門化教學培養(yǎng)的這批人才厥功至偉。
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必須追蹤前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謝希德深知這個道理。
隨著對硅平面工藝的突破,國外科技界半導體研究已從鍺轉(zhuǎn)向?qū)璧母鞣N性能的深入探索。這一動向引起謝希德高度重視。固體能譜研究是重要的應用基礎研究。1962年,謝希德與黃昆聯(lián)名建議在我國開展固體能譜研究,并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共同承擔。
1963年至1965年,謝希德先后對硒化鋅、銻化銦等進行研究,獲得初步成果,并在復旦大學建立了順磁共振等當時比較先進的實驗技術實驗室。
專長于半導體和固體物理研究的謝希德,如果繼續(xù)從事她的研究,可以說既省力又穩(wěn)妥,還可以快出成果。然而,她認為,自己作為學界的老前輩,更應該鼓勵年輕的同事們?nèi)ラ_拓新領域。
“為什么不銹鋼不會生銹?”“是什么起了抗腐蝕的保護層作用?”“蘇美兩國每年因腐蝕而報廢的鋼材達4000萬噸,怎樣才能使我國有限的鋼材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謝希德逐漸發(fā)現(xiàn),固體物理、材料科學和量子化學之間正在形成新的邊緣科學即表面科學,其基礎是表面物理。
經(jīng)過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謝希德逐漸揭開了表面物理的神秘面紗。1977年年底,謝希德在全國自然科學規(guī)劃會上公開了這一科學調(diào)研,并倡議在我國發(fā)展表面物理,得到在場科學家的贊賞和原國家科委、高教部的大力支持。乘著東風,她在復旦大學籌建以表面物理為研究重點的現(xiàn)代物理所。
1980年,謝希德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3年復旦大學春節(jié)團拜會上,時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盛華宣布了國務院任命謝希德為復旦大學校長的決定。熱烈的掌聲在會堂里久久回蕩,人們不約而同地向新中國高校第一位女校長投來了無比欽佩的目光。
生活中的謝希德平易近人。每次上班她都不坐小轎車,而是和大家一塊兒乘坐校車,這樣既可以處理一些公事,又可以與大家交談,傾聽教師們的心聲。她給復旦校園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民主之風。
作為新中國高校第一位女校長,謝希德高瞻遠矚、大膽開拓。她力排眾議,率先在國內(nèi)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蘇聯(lián)模式”,增設了技術科學學院、經(jīng)濟學院、管理學院等幾個學院,將復旦大學變?yōu)橐凰鶕碛腥宋目茖W、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綜合性大學。她抓教師隊伍建設,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勵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她在報紙上撰文倡議改變“近親繁殖”的師資結(jié)構,倡導人才流動并實踐之。她注意發(fā)揮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指導作用,1986年秋在復旦大學推行導師制。她在師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學風。她強調(diào)交叉型、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不少見解在如今看來依然頗有遠見。
1985年,作為校長的謝希德意識到中美之間存在許多研究和交流上的缺陷,便有意在復旦大學成立美國研究中心。同年,該中心得到批復,成為全國高校首創(chuàng)。1995年,美國研究中心大樓建成。十多年后,二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目前該中心成為頗具影響和水準的國際研究機構。
2000年3月4日,與癌癥斗爭34年的謝希德因病在上海華東醫(yī)院逝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