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臧慶祝
1814年,工業(yè)革命后的英國誕生了鐵路和蒸汽機車。
1865年,一個叫杜蘭德的英國商人,在北京的宣武門外,沿著護城河修建了一條長500米、用于展覽的小鐵路。它是中國土地上出現(xiàn)的第一條小鐵路。這件“展品”展出以后,引來了不少觀眾。因為新奇,所以人們想看個究竟。不久,清朝統(tǒng)治者便以“觀者駭怪”為由,勒令將它拆除了。
中國第一條通車并投入運營的鐵路,應(yīng)當是1876年7月3日(閏五月十二日)誕生在上海的吳淞鐵路。
早在1866年,英國公使威妥瑪就向清政府提出:吳淞至上海之間河道淤塞,疏通困難,大噸位輪船無法??可虾8?,請求修筑從吳淞到上海的鐵路,以便大噸位輪船停泊吳淞后,能和上海辦理聯(lián)運。這時的清政府對修建鐵路心存疑慮,沒有批準威妥瑪?shù)恼埱蟆?/p>
大約到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個花招,聲稱修筑一條吳淞至上海的“馬路”,組建了吳淞道路公司,得到清政府當局同意后,征購了從上海租界以北到吳淞一帶的土地。隨后,“沿路一帶,兩邊皆挖深溝,以泥筑成車路,約高三尺,蓋以備接鐵條也”。
至于施工的工人,基本上“就地取材”,聘用的“村內(nèi)工人甚多,有時殆至2000之數(shù)。每人不大不小支結(jié)每日工錢約200文(等同于后來吳淞鐵路通車時一張下等車廂車票的價格)”。因為不知實情,以至“鄉(xiāng)人皆踴躍從事,毫無怨嫌”。
眼看這條從租界以北向吳淞延伸、高高隆起的“馬路”修得差不多了,1875年年底,英商的吳淞道路公司,又以欺騙的手段,以“供車路之用的鐵器”的名義,運進鋼軌和機車。
也有察覺到內(nèi)情的人。寶山縣的馮明府偶然發(fā)現(xiàn),協(xié)助英商公司用船只裝運填路石子的承運人,竟然是英國領(lǐng)事。于是他將此事上報,希望總理衙門核實,要求停工。英國領(lǐng)事聽說“停工之議”,照樣我行我素,而且堅不允從,“所以此路仍照常工筑也”。寶山縣馮明府的請求,在軟弱無能的清朝政府那里只能是石沉大海。
到1876年2月初,此時鐵軌已經(jīng)鋪到當時的徐家花園附近了。由于鐵路施工的特殊性,不要說以后在鐵軌上運行的火車了,在鐵軌上運行的施工車(運輸枕木與石子的小火車),就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好奇心。人們都想看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東西。據(jù)當時《申報》記載,不但本埠人喜歡看,就連幾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人也喜歡看。每天總有上千人或者駕馬車、乘大轎,或者坐東洋車趕來;賣水果的、擺點心攤的,也像趕集市一樣到鐵路工地附近做買賣。
至于吳淞鐵路(上海到江灣段)正式通車的盛況,《申報》1876年7月4日于吳淞鐵路正式通車第二天報道:“到下午1點鐘,男女老幼,紛至沓來,大半皆愿坐上、中兩等之車,頃刻之間,車廂已無虛位,僅有買得上、中之票仍坐下等車者。迨車已開行,而來人尚如潮涌至,蓋皆以從未目睹,欲親身試之耳。”
總而言之,那時候,“游鐵路”成了人們?nèi)粘I钪械囊患笫?,就連住在城內(nèi)幾乎終年不出門的人,也接二連三地攜家眷來一游。
然而,中國第一條鐵路終究沒能逃脫“曇花一現(xiàn)”的命運。
1877年10月20日,吳淞鐵路列車停止開行。10月21日,也就是中英雙方協(xié)議中一年期滿的日子,吳淞鐵路正式歸屬中國所有。時任兩江總督的沈葆楨下令拆毀鐵軌、鏟平路基、推倒車站,將吳淞鐵路全線拆除。福建巡撫兼臺灣學政丁日昌將鐵軌、車輛運至臺灣,擬修臺南、臺北間鐵路,后因經(jīng)費無著作罷。
直到21年后,中國政府才完全依靠自己的財力,在原來吳淞鐵路的位置上,建造了后來的淞滬鐵路。此后的風雨百年,淞滬鐵路見證了上海城市變遷的榮辱興衰,也經(jīng)受了淞滬抗戰(zhàn)炮火的洗禮。1997年,淞滬鐵路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被永久性拆除,其當年的位置,就是如今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