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廣哲,李明然
(1.長春腫瘤醫(yī)院,吉林 長春;2.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吉林 長春)
肝癌屬于肝臟惡性腫瘤,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可分為繼發(fā)性和原發(fā)性兩大類。肝癌在早期必須經(jīng)過仔細、準確的篩查和診斷才能正確評估肝癌患者的實時病情,而本次研究采用的是18F-FDG PET/MR顯像和MR增強掃描的聯(lián)合性診斷,18F-FDG PET/MR顯像對分化好的肝細胞癌、脂肪肝背景下的病灶不能準確判定,但聯(lián)合MR增強掃描可發(fā)揮多模態(tài)影像診斷優(yōu)勢,提高肝癌準確診斷的價值[1]。本次研究主要探究30例肝癌患者采用18F-FDG PET/MR顯像聯(lián)合MR增強掃描的診斷效果及兩項成像技術在肝癌中的應用價值。
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抽取我院核醫(yī)學科的肝癌患者參與研究調查,并將抽取到的3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30例肝癌患者中包括男20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平均(48.75±5.41)歲。參與研究調查的肝癌患者中,小肝癌患者有8例、巨塊型肝癌患者有13例、結節(jié)性肝癌患者有9例。
本次研究使用的是Biograph mMR型全身PET/MR成像系統(tǒng)(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示蹤劑為18氟-氟脫氧葡萄糖,放化純超95%(日本住友回旋加速器生產(chǎn))。參與研究的30例肝癌患者皆接受18F-FDG PET/MR顯像,其中的8例肝癌患者繼續(xù)進行MR增強掃描。肝癌患者在接受檢查前,至少需保持6 h以上未進食的空腹狀態(tài)。肝癌患者接受檢查時,保持平臥姿勢至少15 min,且注射劑量為2.22~4.44 MBq/kg的示蹤劑于肘正中靜脈[2-3]。肝癌患者在注射示蹤劑后,需保持放松姿勢休息50 min,并進行圖像采集。采集圖像時,需采用PET/MR一體機從肝癌患者的顱頸部至大腿中段進行掃描,掃描序列包括VIBE T1WI序列,TE 1.24 ms,TR 4.04 ms,層厚3.2 mm。橫軸位抑脂T2WI加權TSE序列,TE 86 ms,TR 2160 ms,層厚6 mm,NEX1。橫軸位擴散加權成像,b值=800。冠狀為T2WI,TE 96 ms,TR800 ms,層厚5 mm。同時對MR成像與PET成像進行采集。采集時間為28 min,包括全身PET顯像5個床位。肝癌患者進行掃描檢查期間,需囑咐肝癌患者保持正常呼吸頻率,減少移動。采用PET/MR一體機及3.0 T超導MR機進行肝臟MR增強成像檢查,釓特酸葡胺注射液為對比劑,一般采用劑量為0.1 mL/kg的對比劑經(jīng)肘靜脈進行高壓注射,速率保持在2.0~2.2 mL/s,在注射第25 s、65 s、180 s時進行掃描。MR增強掃描一般在PET/MR顯像、延遲顯像對病情分析不準確時進行。在肝癌患者注射藥物2.5~3 h后進行PET延遲顯像,4 min/床位[4]。
將進行診斷肝癌患者的PET/MR圖像傳送至工作站,并對原發(fā)腫瘤進行定性,一般參照局部放射性濃聚程度;定量指標參考-SUVmax(最大標準化攝取值);同時整合分析MRI特點,再參照PET圖像特征,將其作為初步診斷標準;8例進行MR增強掃描的肝癌患者需進行細致化比較,最后做出終極判斷。針對惡性腫瘤的判定,判斷標準: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高于肝臟本底攝取值,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采用延遲顯像予以測量。定性依據(jù)參照MRI融合定位圖像及局部放射性濃聚度對遠處轉移和淋巴結轉移。所有診斷結果皆由影像科和核醫(yī)學科至少兩名共同閱片。
利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多組數(shù)據(jù)用f檢驗計量資料(),用 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0例肝癌患者采用18F-FDG PET/MR顯像和MR增強掃描后,病灶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相較于肝癌患者早期掃描情況有所升高的有2例、6例、10例,掃描前后的病灶情況具有對比價值;小肝癌、巨塊型、結節(jié)型肝癌患者經(jīng)過具體診斷可知,早期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有比較價值和差異性;小肝癌、巨塊型、結節(jié)型肝癌患者經(jīng)過全面性診斷可知,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有明顯差異性且具有對比意義;小肝癌、巨塊型、結節(jié)型肝癌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相較于早期相升高比例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例小肝癌組患者中有4例延遲顯像SUVmax升高不明顯,影像特點不明顯,病變較小,通過MR增強掃描后確診;結節(jié)型肝癌組有4例MRI特征不明顯,MR增強掃描后也確診;具體情況詳見下表1、表2
表1 肝癌患者病理類型(n, %)
肝癌屬于臨床高發(fā)疾病之一,若不及早進行診斷和治療,肝癌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肝腎衰竭、肝癌破裂出血等嚴重性危害,癥狀嚴重者很有可能因肝性腦病直接致死。肝癌是我國高發(fā)的且危害性極大的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對于肝癌患者的治療和恢復有重要意義,臨床上一般采用化療、外科手術、介入治療、肝移植等綜合性治療手段予以治療,而良好治療和恢復效果的前提便是依照具有準確性、真實性的診斷結果[5]。為探究肝癌的診斷效果,本次研究采用18F-FDG PET/MR顯像和MR增強掃描相互聯(lián)合的診斷方式實行聯(lián)合診斷,PET/MR屬于無創(chuàng)影像學檢查手段,MRI擁有較好的組織分辨率,同時也具備DWI功能,能夠很好地對肝癌進行診斷。本次研究將采用18F-FDG PET/MR顯像聯(lián)合MR增強掃描的肝癌患者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依據(jù)診斷結果可知,30例肝癌患者采用18F-FDG PET/MR顯像和MR增強掃描后,病灶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相較于肝癌患者早期掃描情況有所升高的有2例、6例、10例,掃描前后的病灶情況具有對比價值;小肝癌患者經(jīng)過一系列診斷可知,早期相與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并無顯著差異;結節(jié)型肝癌患者經(jīng)過準確性診斷可知,早期相與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也并無差異性;巨塊型肝癌患者經(jīng)過系統(tǒng)性診斷可知,早期相與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具有差異性和比較意義;而小肝癌、巨塊型、結節(jié)型肝癌患者經(jīng)過具體診斷可知,早期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有比較價值和差異性;小肝癌、巨塊型、結節(jié)型肝癌患者經(jīng)過全面性診斷可知,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有明顯差異性且具有對比意義;小肝癌、巨塊型、結節(jié)型肝癌延遲相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相較于早期相升高比例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MR增強掃描的8例肝癌患者均確診。
表2 不同肝癌組的早期相與延遲相SUVmax( )
表2 不同肝癌組的早期相與延遲相SUVmax( )
類型 例數(shù) 早期相 延遲相小肝癌 8 4.03±1.50 4.23±2.01結節(jié)型肝癌 9 5.12±1.93 5.42±2.37巨塊型肝癌 13 7.01±2.69 8.21±3.27 f 4.850 5.940 P 0.015 0.007
綜上所述,肝癌患者采用18F-FDG PET/MR顯像進行診斷是檢出肝內(nèi)病灶率的最佳手段之一,但還需結合MR增強掃描的影像信息進行聯(lián)合判斷,兩種顯像技術聯(lián)合使用,可全面提升肝癌的準確檢出率,有助于準確評估肝癌患者的真實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