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潤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yī)院 麻醉科,河北 保定)
隨著近些年人們生活水平快速改善,人們對醫(yī)療消費服務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1]。同時,醫(yī)院內(nèi)各科手術治療需求日益增加,手術治療技術快速改進,是臨床各科室疾病治療的常用手段,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2]。在手術治療中麻醉配合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手術的開展以及手術療效[3]。目前,臨床手術麻醉方式有很多,麻醉藥物種類也很多,麻醉藥給藥方式也多樣化,但無論如何麻醉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在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的同時改善患者的舒適度[4]。麻醉效果與麻醉劑量、麻醉藥物種類、麻醉方式等密切相關,這些也都直接影響手術鎮(zhèn)靜效果和術后清醒[5]。BIS則是能監(jiān)測麻醉鎮(zhèn)靜深度的一項指標,通過BIS監(jiān)測有利于維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和保證麻醉的安全性[6]?,F(xiàn)就我院200例全麻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歸納整理,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實施全麻手術的200例患者作為本次的分析對象,隨機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均為全麻手術,簽署手術同意書。對照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49例、51例;年齡 29~70歲,平均(47.5±3.1)歲。觀察組:男性和患者分別為51例、49例;年齡25~72歲,平均(48.1±2.7)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性。
兩組患者手術前完善各項相關檢查,符合手術適應癥。進入手術室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脈搏及呼吸等生命體征,快速靜脈滴注500 mL復方乳酸鈉溶液來擴充血容量。對照組患者應用0.3~0.5 μg/kg舒芬太尼、2 mg/kg丙泊酚、0.3 mg/kg羅庫溴銨實施麻醉誘導。觀察組應用0.1 μg舒芬太尼、0.5 mg/kg丙泊酚、0.1 mg/kg羅庫溴銨實施麻醉誘導,輔助器官插管來機械通氣,以肌松藥、鎮(zhèn)痛藥維持麻醉,術后清醒后拔除氣管。在麻醉全程采取美國柯慧P/N168-1100型BIS腦電雙頻譜指數(shù)監(jiān)測儀來測定大腦麻醉深度。在相應部位以干布清洗皮膚去除角質(zhì)層、油脂層,連接電源、電極。常規(guī)監(jiān)測各項生命體征。
記錄兩組T0(進入手術室時)、T1(切皮時)、T2(應激反應最強時)、T3(完全清醒時)等幾個不同時間點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心率和動脈壓)、BIS指數(shù)。比較兩組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不良反應等。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T2、T3時刻觀察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中心率、平均動脈壓明顯低于對照組,BIS指數(shù)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 1。
表1 不同時間點兩組血流動力學及BIS指數(shù)比較( )
T0 T1 T2 T3組別 例數(shù) 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 BIS指數(shù) 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 BIS指數(shù) 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 BIS指數(shù) 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 BIS指數(shù)觀察組 100 82.5±2.3 86.9±2.6 97.2±0.6 80.5±2.3 91.1±2.3 53.9±2.3 82.5±2.2 91.1±2.3 46.8±1.3 85.6±2.9 91.2±1.3 95.6±2.1對照組 100 82.2±2.2 86.8±2.3 97.1±0.8 80.9±2.1 91.5±2.8 54.1±1.8 90.2±1.3 95.2±2.8 45.1±1.1 98.5±2.3 105.6±3.7 88.2±1.1
觀察組患者全麻手術后蘇醒時間(22.3±0.6)min、拔管時間(46.5±1.1)min均明顯早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2例出現(xiàn)惡心嘔吐,對照組出現(xiàn)5例惡心嘔吐、3例嗜睡。觀察組不良反應率2.00%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不良反應比較[, n(%)]
表2 兩組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不良反應比較[, n(%)]
組別 n 蘇醒時間(min) 拔管時間(min) 不良反應觀察組 100 22.3±0.6 33.5±1.1 2(2.00)對照組 100 25.8±1.1 48.5±1.7 8(8.00)t/χ2 27.9330 9.8773 4.7138 P<0.05 <0.05 <0.05
臨床全麻手術治療中麻醉方式、麻醉藥物種類、麻醉方式的選擇都至關重要。隨著人們不斷提高的醫(yī)療消費要求,對手術治療中麻醉鎮(zhèn)痛、舒適度、術后恢復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7]。要想在順利完成手術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麻醉的副作用,就要嚴格控制麻醉劑量[8]。及時準確地判斷麻醉深度對麻醉給藥具有指導性作用。臨床麻醉學研究中也在不斷致力于如何監(jiān)測麻醉深度[9]。截至目前,大多數(shù)全麻手術中都需要麻醉師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測結果、自身臨床經(jīng)驗等進行麻醉深度的判斷,但這其中因為麻醉藥物和手術時間的影響,加上臨床體征變化,使得麻醉深度判斷不夠精準,麻醉醫(yī)生依舊不能精確麻醉藥劑量,極易導致麻醉過深而術后清醒時間延長,也極易引起患者術中意識清醒、血流動力學大幅度波動,這些都會增加手術風險、降低手術預期療效[10]。
麻醉深度指數(shù)監(jiān)測儀可通過監(jiān)測腦電反應來實時動態(tài)反映麻醉深度指標,并可預測患者意識消失、意識恢復時間[11]。在麻醉這個過程中,大腦意識是逐漸變化的,麻醉藥物劑量較低時患者可能存在一些意識或記憶,在麻醉藥物劑量增加時患者意識、記憶逐漸模糊,對手術過程不清楚[12]。手術過程中麻醉師利用BIS來監(jiān)測麻醉深度和調(diào)整麻醉藥物劑量、給藥速度,最大程度提高麻醉配合效率,預防術中知曉、避免麻醉過深,這對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性也大大有益[13]。如此一來便可以在保證手術順利開展的前提下更加精準地降低麻醉藥物總用量、縮短了術后蘇醒時間、減少了手術不良反應,手術及麻醉的有效性、安全性自然更高。本組研究結果證實在T2、T3這兩個時刻觀察組心率及平均動脈壓更低,BIS指數(shù)更高。同時觀察組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更早,不良反應率更低。
綜上所述,對于全麻手術來說運用麻醉深度指數(shù)來監(jiān)測麻醉深度是非常必要的,更有利于保證麻醉安全性,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