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確山縣人民醫(yī)院健康體檢科,河南 確山463200)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是目前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雖然其方法創(chuàng)傷較小,但仍然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因此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影響手術進程和預后。行為轉變理論是一種新型干預方法,能夠通過講座、宣講等方式幫助患者增強健康意識,提高其個人水平習慣,緩解其負面情緒[1,2]。有研究報道[3,4]顯示,行為轉變理論應用于老年冠心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干預,能夠促進其行為改變,提高其自護能力?,F(xiàn)階段,該理論干預在腦血管造影患者中的應用甚少見報道,基于此,我院現(xiàn)將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應用于腦血管造影患者中,觀察其對負面情緒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100例,根據(jù)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52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50~75(62.33±5.47)歲;其中術前診斷為腦梗死12例、后循環(huán)缺血11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2例、動眼神經(jīng)麻痹13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5例、高中以下33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50~75(62.57±5.31)歲;其中術前診斷為腦梗死13例、后循環(huán)缺血12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3例,動眼神經(jīng)麻痹1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7例、高中以下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不低于50歲,不高于75歲;(2)符合腦血管造影術診斷標準[5];(3)患者資料明確、完整,且簽署知情同意書;(4)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夠做問卷調(diào)查。排除標準:(1)有心腦血管和免疫系統(tǒng)疾?。唬?)干預前有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心理或精神疾病;(3)患者生活無法自理。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術前采用常規(guī)干預方法,如飲食干預、用藥指導、腦血管造影相關知識普及、常規(guī)心理疏導等。
1.3.2 觀察組 術前采用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干預方法,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干預小組,小組由主治醫(yī)生1名、護士3名共同組成,小組成員負責向患者普及什么是腦血管造影術及具體方法、為什么要實行腦血管造影術、術后獲益與可能存在的風險等。(2)前意向階段,該階段患者對腦血管造影術及相關知識較為缺乏,根據(jù)患者不同認知、行為情況選擇具體普及方式,如一對一講解、發(fā)放宣傳冊、視頻介紹等,并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疑問,使其對腦血管造影術有基本的認知。(3)意向階段,該階段患者對腦血管造影術有了相關了解,但可能仍存在抗拒心理、缺乏行動,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溝通,了解影響患者積極性、依從性的原因,并且提出解決辦法。(4)準備階段,該階段患者已經(jīng)有了一定行動能力,如遵循醫(yī)囑,積極配合腦血管造影術相關準備(包括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5)行動階段,此階段是實行預防措施的重要階段,患者可以提前訓練床上排尿、進食、翻身等,模擬術后環(huán)境,避免因手術而難適應床上進食等。
1.4 臨床觀察指標 (1)手術前、手術后當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6]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水平和抑郁水平越高。(2)采用自制依從性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患者腦血管造影依從性,分為依從性良好(積極配合手術)與依從性欠佳(積極性不高,有一定抗拒情緒甚至無法如期舉行手術)。(3)術后通過自擬問卷評估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包括干預時效、干預質量等,總分100分,>90分、>60分、≤60分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腦血管造影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前、手術后當天負面情緒比較 觀察組手術前、手術后當天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當天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當天SAS、SDS評分比較(±s,分)
n對照組觀察組48 52 tP SAS評分手術前56.58±5.46 51.55±5.59 4.545 0.000手術后當天45.97±4.31 41.89±4.22 4.781 0.000 SDS評分手術前57.69±5.21 54.36±5.33 3.155 0.002手術后當天42.54±4.19 38.58±4.12 4.762 0.000
2.3 兩組干預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干預滿意度為77.08%,觀察組干預滿意度為92.3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滿意度比較[n(%)]
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指導干預是近年來一種新型干預方法,主要依據(jù)患者當前所處的行為狀態(tài),剖析其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制定與之相匹配的干預方法,并且通過講座、宣講等方法,讓患者了解其相關疾病、手術等知識,在幫助患者身體康復的同時逐步改變自身不良行為、建立良好個人習慣、樹立良好的健康意識[7,8]。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腦血管造影患者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接納行為轉變理論能夠提高腦血管患者依從性,這是由于本研究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能夠通過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五個不同階段讓患者逐步了解其相關知識,積極配合相關檢查、準備,并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模擬其術后環(huán)境,讓患者慢慢了解和適應腦血管造影術后的相關環(huán)境,以此提高患者依從性和適應力。觀察組手術前、手術后當天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干預能夠降低患者負面情緒,這是由于在干預前患者對腦血管造影相關了解較少,難免會產(chǎn)生負面情緒,這種情緒還會危害患者預后和手術進程,而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干預指導后,患者對腦血管造影有了一定了解,且對其手術方法及術后情況也有一定認知,其焦慮和抑郁情緒就會隨之降低。這與金惠仙[9]和王玉霞等[10]部分觀點一致,其也分別證實了行為轉變理論能夠提高腦血管造影患者及護生查對依從性,改善心理狀態(tài)。此外,觀察組干預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患者對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干預可提高臨床服務質量,患者對此干預模式更加認同。
綜上所述,接納與行為轉變理論能夠提升腦血管造影患者依從性,且在緩解其負面情緒方面效果較好,有助于提升醫(yī)療服務質量,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