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四川音樂學(xué)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戲曲是一門綜合性的民族藝術(shù),其最顯著的藝術(shù)特點在于“曲”,而“曲”即戲曲劇種的音樂性,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gòu)成。四大聲腔在經(jīng)歷花雅之爭后早已互相影響,其伴奏樂器也會相互滲透并出現(xiàn)在戲曲劇種之中,這種直接或間接、簡單或復(fù)雜的伴奏樂器衍變過程便于梳理戲曲聲腔的發(fā)展脈絡(luò)與藝術(shù)特征。同時,伴奏樂器的改良與進步也會不斷促進聲腔的完善。
昆曲作為漢族傳統(tǒng)戲劇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在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關(guān)于昆曲的稱謂有很多,如昆腔、昆曲、昆劇等,嚴格來講這些叫法所包含的意義并不相同:昆腔指音樂范疇內(nèi)的聲腔;昆曲指劇種文獻范疇內(nèi)的詞、曲;昆劇則是涵蓋了劇場內(nèi)演出的演員、伴奏和劇目等綜合性的戲曲概念。所以,我們現(xiàn)在欣賞和理解的主要指的是“昆劇”,文章中使用“昆曲”稱謂只是沿用習(xí)慣性的叫法而已。
昆曲樂隊,俗稱場面,可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一般是管樂、弦樂部分的統(tǒng)稱,武場是打擊樂部分的統(tǒng)稱。全國現(xiàn)共有八大昆劇院團,考慮到地域淵源等因素,筆者選擇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為研究對象。昆曲樂隊文場的傳統(tǒng)主奏樂器通常是笛、笙、古提琴和三弦,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四大件”;武場的主要樂器是鼓?,F(xiàn)將蘇州昆劇院的樂隊樂器按演奏方式分為以下四類:
表1:蘇州昆劇院的樂隊樂器分類
昆劇中又叫“板鼓”,鼓師又稱司鼓、“乾佬”等,它的作用是指揮整個樂隊的演奏、襯托演員的表演、把握劇情的氣氛,故為場面之首。鼓師的動作和姿勢直接成為打擊樂和管弦樂控制起收、輕重和快慢的準則。鼓在文場伴奏中主要掌控唱腔節(jié)奏,鑼鼓點子也是為了烘托演員的念白;而在武場伴奏中會有大鑼小鑼、鐃、鈸三個行當,還有大堂鼓、小堂鼓來共同烘托武戲的氣氛。
昆曲中最早唱堂名時使用的鼓叫“荸薺鼓”、“懷鼓”,這種鼓在現(xiàn)代昆曲樂隊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了?,F(xiàn)代用的板鼓根據(jù)文、武戲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尺寸,鼓膛的尺寸和鼓的音高成反比。武戲中鼓的型號從“416”到“420”分別是1.6寸、1.8寸和2寸;文戲中鼓膛的尺寸相對大一些,型號從“424”、“430”甚至到更大的尺寸,這都是根據(jù)鼓師的個人習(xí)慣進行選鼓的,故每個地區(qū)的昆劇樂隊所使用的鼓的尺寸都不一樣。板鼓的基本伴奏節(jié)奏型有:“四四拍”(一板三眼)、“四二拍”(一板一眼)、“四一拍”(昆曲中的稱法,在“流水板”中使用較多)、散板等?!鞍濉⒀邸痹谇脫魰r最大的音色區(qū)別是滿簽(簽子平面接觸鼓面,司鼓技法俗稱“咂”,屬于強拍)和半簽(簽子頭部點擊鼓面,司鼓技法俗稱“哆”,屬于弱拍)。例如,一板三眼就是:“咂、哆、哆大、哆(分別對應(yīng)的是:強、弱、次強、弱,其中‘中眼’技法俗稱‘哆大’)”。
司鼓對于整個戲的理解非常重要。昆曲是曲牌體,其曲牌的出現(xiàn)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性和順序性,板鼓的演奏有一定程式化的內(nèi)容,例如開始時出現(xiàn)【步步嬌】,接下來就會有【皂羅袍】。在文戲中,南曲更加注重旋律性,音階是“12356”;北曲相對較激昂,音階是“1234567”,音階的不同是南北曲在伴奏中最大的區(qū)別。昆曲武戲中基本使用北曲,舞臺表演會出現(xiàn)很多鑼鼓點子和唱腔混合在一起的情況,這對演奏者力度和氣口的要求會更加嚴格,而司鼓為了烘托氣氛,演奏時會更加突出板鼓的音色個性。與北曲的表演風(fēng)格差異較大,司鼓在南曲中更多的是和整個樂隊融合性的演奏。例如在文戲中,板鼓就用到了昆曲特有的演奏技法——“打磨”。
圖1:荸薺鼓
圖2:現(xiàn)代鼓
古提琴,又名提胡,為明代太倉樂師楊仲修所創(chuàng)樂器,后魏良輔把古提琴運用到昆山腔中,目前常用于蘇州道教音樂、道教醮儀法式、民間堂名音樂班和昆曲的伴奏中。提琴的琴筒用椰殼、梧桐板制成(有點類似中音板胡),琴首安裝兩軸,琴碼固定于音箱下面;演奏時,演奏者兩腿夾住琴筒下面的支柱來保持琴體的穩(wěn)定。古提琴的琴桿要比一般的二胡長得多,相對來說左手把位比二胡大得多,傳統(tǒng)用絲弦,提琴的定弦(a-d)純四度,音域?qū)拸V,音色低沉帶點沙啞。清代李漁曾說:“提琴較之弦索,形愈小而聲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可見古提琴在伴奏中的地位。但近些年來,在蘇州昆劇院的樂隊中古提琴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了,只在個別劇目里使用古提琴,而且也都由拉胡琴者兼奏。
曲笛,在古代稱為“篴”,又名“班笛”、“纏絲笛”,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qū),是江南絲竹、地方戲曲及宗教音樂中的重要樂器。它在昆曲伴奏中是主奏樂器,故稱為“曲笛”,司笛也被稱為主笛或者“正吹”。曲笛主要起到為演員拖腔的作用。
“笛子之人在下鬼門,例用雌雄二笛?!庇纱丝芍?,傳統(tǒng)昆曲樂隊中司笛只用兩根笛子,稱為雌雄二笛。兩根笛子均是六勻孔,律制多為十二平均律,吹奏技法也相同:用小工調(diào)、#C調(diào)的雌笛,多為生、旦角表演伴奏用;用尺子調(diào)、C調(diào)的雄笛,多為老生和花臉伴奏?,F(xiàn)代昆曲樂隊中的曲笛經(jīng)過改良后,CDEFGAB調(diào)都有了,在實際伴奏中使用較多的三種調(diào)性的笛子是:C、D和降B調(diào),如遇變調(diào)就直接換笛子。
曲笛通常有四種記譜: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另外還有一種叫增板。其中吹奏難度最大的是散板,因為只有氣口,司笛伴奏只能緊跟演員。所以,如何把司笛的氣口和演員的唱腔緊密融合,十分考驗演奏者的跟腔水平。
“女媧氏之笙簧”,笙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尚書》和《史記》中就已有相關(guān)記載。笙在“八音”分類法中屬“匏”,是管與簧相結(jié)合的吹奏樂器。明清后昆曲樂隊中伴奏的笙多是17簧的,而隨著改進,現(xiàn)代昆曲樂隊中的笙至少21簧,有的達到了30簧左右,在音域及音色上均有很大的提高。
笙在昆曲伴奏樂隊中之所以屬于“四大件”的主要地位,總結(jié)起來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笙是固定音高樂器,所以無論是在昆曲樂隊或者其他民族樂隊中,笙都是樂隊的定律樂器。第二,笙的音色甜美明亮,高音清透、中音柔和、低音飽滿,同時它也是民族吹管樂器中唯一能吹和聲的樂器,所以笙在昆曲樂隊中極大地調(diào)和了音色和音響。第三,笙還給曲笛帶來了積極作用。在昆曲伴奏樂隊場面上,笙都位于曲笛的旁邊,這樣可以給司笛以音準的聽覺感受,讓他時刻調(diào)整氣息控制好曲笛的音高;同時,一個優(yōu)秀的昆曲笙伴奏,很多時候可以利用延長吹奏等技巧恰到好處地烘托曲笛,讓司笛更省力。
高音笙一直是昆曲樂隊中比較傳統(tǒng)的吹管樂器,但隨著笙的改良以及樂隊配置的發(fā)展,現(xiàn)代昆曲樂隊中增加了中、低音笙。比如江蘇省昆劇院使用的中音笙就包含中音抱笙和中音鍵盤笙。
昆曲樂隊中使用的是小三弦,又稱“曲弦”,因伴奏昆曲而得名,也或稱“南弦”。明代張野塘對于傳統(tǒng)三弦式樣進行改革,使其“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制之”,襯托唱腔、配合舞臺表演、模擬表演細節(jié),成為昆曲樂隊中重要的伴奏樂器。但近些年,三弦在昆曲樂隊中出現(xiàn)得越來越少了,以至于有些年輕伴奏者甚至認為三弦在樂隊中可有可無。
以下為帶樂池劇場中、樂器種類較為齊全的大型昆曲樂隊樂器位置圖,其中唯有鼓與笛的演奏者背對觀眾并坐在較高的位置上,這樣可以實時看到舞臺上的演出、準確把握伴奏節(jié)奏且方便指揮其他樂器。
圖5:大型昆曲樂隊樂器位置圖
梅蘭芳先生曾說過:“一切動作和唱、念,都跟音樂的節(jié)奏緊密地結(jié)合著,形成它自己的一種規(guī)律,在這種規(guī)律中表現(xiàn)的東西,就成為京劇特有的形式……”梅先生所說的這種規(guī)律體現(xiàn)出了戲曲表演與樂隊伴奏的關(guān)系,也可適用于除京劇以外的戲曲劇種。既是規(guī)律,就兼具客觀性與穩(wěn)定性,遵循著客觀的伴奏規(guī)律,有助于形成穩(wěn)定的聲腔特征,這正是戲曲主要伴奏樂器對聲腔的最大影響。
注釋:
①多數(shù)新笛是由吹曲笛的兼奏。
②平日的唱腔和戲中只用單個嗩吶,武戲和牌子中會用到雙嗩吶。
③特殊場景,比如宮廷皇家戲中會用到長尖和號筒。
④二胡作為高音組樂器一般4到6把。
⑤中胡作為中音組樂器最少配兩把,如果小型廳堂版的最少配一把中胡。
⑥低音組樂器中低音革胡是昆曲大戲里必須上的,如果有條件可以配大提琴、古提琴或者大貝司。
⑦戲曲樂隊中因拍板與擊鼓常由一人兼奏而得名。
⑧又稱“清音班”,每班用少年八人專門坐唱昆曲,并吹奏樂器伴奏。舊時江南人家遇婚壽喜事,專雇堂名去奏樂、清唱而不扮演。
⑨、⑩昆曲曲牌名。
?昆曲伴奏中鼓的演奏技法,隨著唱腔一起打。
?李漁(1611-1680)《閑情偶寄》)
?《揚州畫舫錄》卷五。
?四拍之后再增加四拍。
?《禮記·明堂位》。
?明末·宋直方《瑣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