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維孝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生更需要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認知水平,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如今的小學群文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針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供同行參考。
實踐研究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化品位和審美水平都可以通過群文閱讀提升。有關教育部們也明確表示,每所小學的每位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學會自我閱讀,提升閱讀能力和文化水平,貫徹閱讀目標,從環(huán)境、開展力度以及閱讀方法等方面實現(xiàn)讓學生有效閱讀。教師應積極優(yōu)化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以滿足小學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閱讀要求和學習要求,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和視野。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小學生很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氛圍,能讓他們快速進入閱讀狀態(tài)。閱讀氛圍的創(chuàng)設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在家庭中,教師可以建議父母和孩子共同閱讀,讓家長鼓勵、陪伴與監(jiān)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借助家長會或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增強家長的共讀與伴讀意識,鼓勵家長分享孩子的閱讀情況、學習情況,營造良好的親子閱讀氛圍。在學校,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閱讀,或者在班級圖書角,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童話等;還可以開展閱讀競賽,給學生分組,讓他們小組自行閱讀,每個月末讓學生分享自己都讀了哪些書,有哪些感想和收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幫助學生明確自己還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提升。最后教師要表揚和鼓勵勤奮閱讀的學生,對表現(xiàn)突出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閱讀行列。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讀書明智”,教師可以據(jù)此組織群文閱讀。除了《古人談讀書》《憶讀書》兩篇課文外,可以增加《竊讀記》《小苗和大樹的對話》等文章與學生共讀。群文閱讀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創(chuàng)設積極的閱讀氛圍。閱讀后,教師可以組織分享交流會:“同學們,大家都讀了這四篇文章,老師相信這四篇與‘讀書’有關的文章一定有一些地方觸動了你,讓你特別感動,或有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時你想到了什么?再仔細讀一讀,品一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睂W生經(jīng)過前期閱讀已對四篇文章有了大致了解,每個人的閱讀體驗都是不同的,教師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可以讓他們自由表達閱讀感受,讓閱讀氣氛更加輕松熱烈。教師最后可以進行主題拓展,增加學生對這四篇文章的理解,明確讀書的重要性,讓學生產生主動讀書的意識,并愛上讀書。
二、加大閱讀教學的力度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一定要加大力度,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進行有目的的拓展,比如講解課文時可以拓展到課外文章,可以是題材相同、作者相同,也可以是文章內容相近或者有聯(lián)系的。課內外知識的有效銜接,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閱讀。教師可以每周讓學生寫一篇周記,寫自己在課后都讀了哪些與課內知識相關的書籍,并寫一寫閱讀課文和課外書的感受,對比兩者有什么不同。這樣能逐漸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水平,并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慈母情深》通過對母親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表現(xiàn)了母親的慈祥、善良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默讀課文,標注出文中表現(xiàn)母愛的事件,解讀作者被母愛感動的關鍵詞。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拓展《母愛》《母親的存折》《爸爸的新鞋》等描寫父母之愛的文章,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閱讀,也在閱讀時標注出具體事件和關鍵詞,準確理解文章主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列表格的方式梳理四篇文章的異同,了解四篇文章通過平凡生活及對比手法突出父母之愛的寫法,并根據(jù)文章中的具體語言分析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的不同。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寫作讀后感,要求他們把群文閱讀的感受寫出來,也可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真情故事,抓住父母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進行生動描寫,運用到閱讀中獲取的知識,促進讀寫能力的提升。
三、提供群文閱讀的方法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師一定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群文閱讀的方法,早日實現(xiàn)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語文教材中有課外閱讀的板塊,有古詩詞、童話,文言文等不同內容,可以促使學生提升閱讀能力。但如果學生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效果與熱情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教師應從各種閱讀體裁出發(fā)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引導他們從某些角度剖析文章。比如,閱讀童話和故事時,可以用瀏覽和寫出故事脈絡的方法閱讀;閱讀古詩詞時應逐句精讀,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理解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也才能了解整篇文章的清晰結構,進而提升綜合閱讀能力。
例如,《草船借箭》是根據(jù)《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jié)改寫而成的,主要寫了周瑜忌妒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暗害諸葛亮,反被諸葛亮用妙計挫敗的經(jīng)過。教師要明確閱讀方法,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和發(fā)展過程,找出體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的細節(jié)描寫。教師還可以選擇《空城計》《火燒新野》,組織學生課外閱讀,并提出問題: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智慧?學生可以運用《草船借箭》的閱讀方法,先了解故事情節(jié),梳理故事脈絡,再概述故事內容,從中提取描寫諸葛亮智慧的語句,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比較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諸葛亮的認識,既能保證群文閱讀的效率,也能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四、采用遷移的方式閱讀
遷移閱讀指的是針對某些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采用故事遷移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他們對字詞產生好奇心。小學階段需要打好字詞基礎和閱讀基礎,而且隨著年級的逐步增高,對學生的字詞量要求也有大幅度增加。但在這個階段,大量字詞的學習對小學生來說有困難,所以利用故事遷移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字詞或句子,再從句子出發(fā)閱讀與理解整篇文章,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愛上閱讀。
例如,教學《自相矛盾》這篇寓言故事時,學生需要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故事寓意及現(xiàn)實意義,但課文本身是文言文,有一部分學生不能準確理解“自相矛盾”的內涵。教師可以把文言文《自相矛盾》和說明文《矛與盾的集合》放在一起組織學生閱讀,先明確《自相矛盾》告訴我們說話和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再拓展到《矛與盾的集合》,讓學生認識到矛與盾都有長處,人們通過發(fā)揚其長處讓矛更銳利和讓盾更堅固,坦克就集合了矛與盾的長處,其意義在于人如果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就會越來越優(yōu)秀。通過遷移閱讀,學生能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矛和盾的關系,收獲新的閱讀體驗。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礎教育設施以及教育教學手段,促使學生進行豐富多樣的有效閱讀,引導學生重視群文閱讀,結合教材和相應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遷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