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在信息時代和深入開展素質教育雙重視域下,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極大關注,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信息技術,有越來越多的為培養(yǎng)學生勤勞品質而在各個途徑滲入勞動教育,更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極致,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重大意義和幫助,當然,勞動教育方式方法十分講究。值得一提的是,勞動教育需要從小抓起,方可達到更好育人成效。鑒于此,我們以小學勞動教育為思考內容,分析基于信息技術的合理教育途徑和實施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小學教師帶去育人方面的思路。
【關鍵詞】" " 小學" " 勞動教育" " 途徑" " 實施策略
引言:
當前各所小學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旨在培養(yǎng)勤勞、有自理能力、具備勞動習慣的學生,才可確保培育出來的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環(huán)境并成為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不管是對于學生還是學校自身,都具有深遠意義。當前,小學教師需要將勞動教育提上日程、落實明面,才可為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才可為自身達成更高要求的素質教育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一、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1.1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教育,即以勞動為核心、為形式的教育,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并熱愛勞動,養(yǎng)成勞動習慣并繼承勞動人民的勤勞品質,這項教育將成為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當前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勞動的本質是通過運用自己的力量得到相應的成果,與不勞而獲相對立,從古至今,勞動教育都受到較強關注和重視,新時期的勞動教育也具備了更豐富與深邃的內涵,體現(xiàn)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和發(fā)展方向。
在《教育大辭典》中,將勞動教育視為“勞動、技術、生產和勞動素養(yǎng)”一體的教育,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觀點與勞動習慣為目標,使得學生可以在教育中掌握技能、收獲知識。
1.2勞動教育意義
微觀層面而言,可以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想要獲取便要付出的道理,沒有事物是不勞而獲的,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才可以端正學習、生活心態(tài),可在勞動中印證這個道理。
宏觀層面來說,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財富,也可以創(chuàng)造想要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道“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勞動教育的失敗與否,甚至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復興等重大事宜,打造和諧社會環(huán)境也會一定層面上依賴勞動教育,不想勞動、不會勞動和不珍惜勞動成果,將使得所有期望、愿想破滅,這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有較強的教育、啟發(fā)意義。長遠來看,只有學生接受勞動教育,才有望今后報效國家、奉獻社會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
站在學校和教師視角來看,勞動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達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手段,結合當前育人形勢,勞動教育的開展已經板上釘釘,只有就接受這項使命,才可體現(xiàn)自身的教育屬性、才可為社會和國家培育和輸送更“完整”的人。
二、小學勞動教育實施原則
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則,這些原則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育人導向原則。即認知學生肩負的民族復興大任前提下,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早日成為可以肩負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接班人,將其視為勞動教育目標與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勞動中除了體驗勞動過程,也可以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增進對勞動人民的情感并養(yǎng)成勞動優(yōu)良習慣,從而報效國家、回饋社會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
其二,教育原則。即以教育為核心和目標開展勞動教育,以勞動為形式、以教育為目標,讓學生手腦并用并在安全環(huán)境中參與勞動,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從而以另一種方式達成育人目的。
其三,思想引領原則。勞動教育看重思想引領而非外在勞動形式,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樹立德行、增強體質、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品質等,以啟發(fā)、鼓勵等為主要手段,讓學生勞動觀念發(fā)生根本性轉變,才可最終影響學生的行為發(fā)生變化。
其四,因地制宜原則。即結合自然、經濟、文化等資源酌情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學校的勞動教育方式,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勞動教育為最終目標。同時,要結合學生年齡、身體狀況等配置相對應難度的勞動任務,做好勞動防護工作,以保障學生人身安全不受威脅。
其五,三貼近原則。包括貼近生活、貼近生活、貼近學校實際三方面內容,強化勞動教育與學生各方面生活的銜接與融合,讓學生可以了解勞動的普遍性、重要性,也可為學生提供更多樣、更全面、更多元的勞動契機,切實提升勞動教育的靈活性、現(xiàn)實性。
其六,知行合一原則。即讓學生懂得勞動理論后,將其實踐出來,做到“想”與“做”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動手與動腦的結合、動心與動情的結合,讓學生真正領悟勞動意義和價值。
三、信息時代下小學勞動教育的途徑和實施策略
在了解到勞動教育的內涵、意義及實施原則后,小學教師則需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和實施相對合理的教育方案,更要善于應用信息技術,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有意識組織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利用信息技術加以示范并保障勞動教育全方位落實
在《勞動教育的意見》文件中,有明確指出小學勞動教育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種類型,所以,小學教師需要以這三項教育為抓手開展勞動教育工作。其中,日常生活勞動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養(yǎng)成勞動習慣,生產勞動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化勞動生產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生產能力;而服務性勞動則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服務意識、助人為樂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面對三種類型的勞動教育及其不同教育目標,還需小學教師清晰不同教育類型的教育路線及教育內容,更要采用信息技術對各項勞動加以解釋,可采用圖片、視頻加以示范,加強學生理解。其中,日常生活勞動本質為生活教育,需要促成勞動與生活的結合,主要借助教育性的生活勞動,讓學生可以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尤其低年級小學生,讓他們可以在較小年齡階段懂生活、能生活、會生活,更要通過參與相應勞動活動積累生活經驗、提升生活技能,建議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差異等布置家庭勞動作業(yè),又或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到公益性勞動中,間接傳承中華美德及品質;生產勞動可以是田間勞作、工廠幫忙、養(yǎng)花和照料寵物,讓學生可以在勞動中思考、體驗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快速理解并實踐,重新構建知識與技能,間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勞動生產能力。期間,需要突出勞動的專業(yè)性、技術性,完善學生技能;服務性勞動則可視學生年齡、生活經驗等,聯(lián)系社區(qū)為學生提供參與服務性勞動的機會,可以讓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服務性勞動中,力所能及解決社區(qū)中的各類問題,以增強學生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今后踏入社會更好生存打下鋪墊。期間,學生為服務性勞動的主導,要慎重選擇服務性勞動類型,體現(xiàn)該勞動的教育性和適切性,允許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勞動任務,教師不可過多干預并給予較多幫助,以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品質及強化學生勞動積極性。
3.2勞動教育課程化,采用信息技術增強趣味性并提升教育強度
鑒于勞動教育對小學生的重要性,諸多小學可以將勞動教育課程化,將其真正納入小學教學體系中,從而提升教育強度和提升教育針對性、有效性,保障其規(guī)范化建設、有序推進,可讓育人壓力、負擔有所減輕。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采用信息技術增強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學習津津有味、全神貫注。首先可以結合現(xiàn)實需求規(guī)劃勞動教育課程時長及課程數(shù)量安排,嚴格按照和遵循《勞動教育的意見》去合理添置勞動教育課程,為這門課程配置專業(yè)教師,全權負責小學生的各項勞動。同時,這門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出現(xiàn),納入課程表和學校評價體系中,將參與勞動教育情況列入升學計分中。另外,學校也可積極促成勞動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闊的表現(xiàn)與鍛煉機會及空間。值得一提的是,這門課程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理論教學中為學生補充勞動相關知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而在實踐活動中,則要確保實踐活動的勞動性主題鮮明,也要確?;顒訚M足多樣性、多元化特點,如開展勞動主題的演講活動、辯論活動、表演活動等等,讓學生收獲多種體驗之余完善勞動素養(yǎng),最終促成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
需要注意的是,勞動教育課程視域下所組織的活動需要體現(xiàn)出趣味性、豐富性、開放性和自主性特點,進而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參與需求、成長需求,這些需要建立在信息技術合理應用基礎上,確保勞動教育模式不單一,讓學生可以長久保持學習及勞動熱情,可讓教育事半功倍。而課程教師還需為每一位學生建立檔案袋,實現(xiàn)動態(tài)追蹤,方可更好調整勞動教育方針、路線,即可保障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接受與之匹配的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穩(wěn)步發(fā)展。
3.3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相融合,利用信息技術銜接課程并擴寬教育路徑
只是增加了勞動教育課程還遠遠不夠,為保障學生的勞動精神與勞動能力順利、全方位培養(yǎng),也會進一步達成“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目標,還需促成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充分融合,以此擴寬教育路徑,為學生學習及成長帶去更多助力和支持,繼而將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戰(zhàn)略全面下達。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銜接各門課程,將各課程元素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串聯(lián)和銜接,使得課程銜接的更靈活、更有效,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適感。
例如在政治、語文、歷史等學科中,著重關注勞動觀念和態(tài)度培養(yǎng),讓學生樹立勞動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勞動內在品格;又或是在體育學科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體魄與勞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外在品格;也可在美術、音樂課程中通過適當勞動讓學生辨別美、具備欣賞美的能力;還可在數(shù)學學科中通過一些勞動開啟智慧、提升智力,也同樣可取。諸如此類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需要學校和學科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情況下讓學生有更多勞動機會,從而體現(xiàn)勞動各個方面價值。
除了以上提及的學科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外,學校的養(yǎng)殖園、實驗田等資源也可利用,又或是將社區(qū)資源、社會資源加以使用,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樹立主人翁意識、培養(yǎng)責任心和真正愛上勞動,最終使得勞動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方可確保小學勞動教育取得更喜人成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助力學生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信息時代下的小學勞動教育有實施必要性和重要性,為此,需要小學教師高度關注勞動教育工作的設計與落實,更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相對合理的教育計劃,更要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反思中不斷優(yōu)化勞動教育,從而端正學生勞動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為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全面成長保駕護航。
參" 考" 文" 獻
[1]曹林行.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途徑探索[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40(12):205-206.
[2]張航.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探究[J].教育觀察,2020,9(35):49-51.
[3]張隨學.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9(26):13-15.